《考正周身穴法歌》~ 經外奇穴 (2)
經外奇穴 (2)
1. 經外奇穴
龍元兩手側,腕叉紫脈上(近肺經,禁針)。四縫手四指,其內中節看。
高骨在掌後,寸部前五分(近肺經、大腸經)。蘭門離曲泉,兩旁三寸真(近肝經)。
百蟲窠二穴,其實即血海(值脾經)。陰囊囊底穴,十字紋中在(值督脈)。
睛中在眼中,黑珠正中取,此穴冶內障,後學莫輕試。
總之人周身,寸寸皆是穴。下針莫狐疑,但開筋與骨,遇著隔凝處,傍針是真訣。疼痛無定處,細審自能得,善針信左手,法先在爪切。不痛無他巧,要分開血脈,右手徐徐下,深淺用耳測,驚針手即止,心與針管攝。刺榮勿傷衛,刺衛榮休賊。既宜辨經絡,又須明補瀉。部分天人地,迎隨別順逆,陽九陰六數,道與河洛葉。
指頭左右轉,導引在呼吸,進水似水涼,進火似火熱。青龍擺尾樣,白虎搖頭格,或交戰升降,為宣通關節。住痛手漫捻,左九右六別,泄則遲按摩,補則急捫塞。手法難盡言,粗心人便拙,補瀉倘不明,平針最穩協。候氣至沉緊,氣松方出得,下急便傷氣,出猛便傷血。
前後面不同,深淺當明白,前面似井深,後面薄餅隔,背穴須淺刺,應聲手便歇,令患人仰臥,方刺腹上穴,以手重揉按,肚腸離兩側,胸膺與腹殊,亦在淺刺列。頭面少深刺,艾灸毋多設,手足有淺深,認準筋骨隙。貴賤既攸殊,肥瘦尤相越,太淺病麻除,太深氣恐泄。審穴須相時,時哉弗可失,春夏須淺取,秋冬可深測。
飢渴醉飽人,暴雨狂風刻,喜怒男女交,行路未休息,凡此須緩刺,令人心惻惻。前賢良法多,後學貴採擇,果能通神妙,百倍於藥為,作此便誦讀,細密與君說,記得穴道清,下手方有則。
白話文:
經外奇穴
龍元穴位於雙手側面,腕骨與尺骨之間的紫脈上方(靠近肺經,禁針)。四縫穴位於雙手四指內側中節指骨。
高骨穴位於手掌後方,寸關尺寸部的前五分(靠近肺經、大腸經)。蘭門穴位於曲泉穴外側三寸處(靠近肝經)。
百蟲窠穴,其實就是血海穴(位於脾經)。陰囊穴位於陰囊底部,十字紋的中央(位於督脈)。
睛明穴位於眼球正中央的黑珠處,此穴治療內障,初學者不宜輕易嘗試。
總之,人體周身寸寸都是穴位。下針時不要猶豫,只要找到筋骨交接處,遇到阻礙的地方,則從旁邊下針才是訣竅。疼痛部位不定,要仔細辨別才能找到正確穴位。善於針灸的人會用左手輔助,先在指爪處按壓。不痛則說明手法不對,要分開血脈,右手緩慢下針,針的深淺要憑感覺判斷,針扎下去如果病人感到驚痛,立即停止。刺榮穴不要傷到衛穴,刺衛穴不要傷到榮穴。既要辨別經絡,又必須明白補瀉手法。要根據天、人、地三才的原理,以及迎隨、開闔、順逆等法則,遵循陽九陰六的數術,如同河洛圖一樣。
針刺時指尖可以左右旋轉,配合呼吸導引。針刺進去的感覺,如同進水般清涼,如同進火般溫熱。針刺手法像青龍擺尾,白虎搖頭,或像兩軍交戰一樣,上下升降,以疏通關節。針刺後,用手輕輕按摩疼痛處,左手九次,右手六次,瀉法則緩慢按摩,補法則快速按壓。手法技巧難以盡述,粗心的人就會笨拙。如果補瀉不明,平針刺法最穩妥。等到氣至沉緊,氣息舒緩後才能拔針。下針太快傷氣,拔針太快傷血。
前後針刺方法不同,深淺要區分清楚。前面穴位像井一樣深,後面穴位像薄餅一樣薄。背部穴位需淺刺,針刺到穴位,立即停止。讓病人仰臥,再針刺腹部穴位,用手大力揉按,使腸胃與兩側分離。胸部、腹部穴位刺法不同,也應該淺刺。頭面部穴位少深刺,艾灸不宜過多。手足穴位有深淺之分,要準確找到筋骨之間的空隙。病人體質不同,肥瘦也不一樣,針刺過淺病症無法消除,過深則容易損傷氣血。尋找穴位要根據時間,時間不可錯過。春夏季節應淺刺,秋冬季節可以深刺。
飢餓、口渴、醉酒、飽食、暴風雨、喜怒哀樂、男女房事、行走勞累後,都應緩慢針刺,以免傷害病人。前輩有很多好的針灸方法,後輩應當加以選擇。如果能夠通曉其中的奧妙,其療效將遠勝於藥物。寫下這些內容,仔細地告訴你,記住穴位,才能準確下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