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考正周身穴法歌》~ 足太陽膀胱經 (2)

回本書目錄

足太陽膀胱經 (2)

1. 足太陽膀胱經

附分二椎下,項內廉兩旁,魄戶三椎下,亦在兩旁看,去脊各三寸,正坐取宜詳。

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間明,正坐屈脊取,更教兩手伸,以臂著膝前,大指與膝平,再以物支肘,毋令搖動頻,如病人側臥,挽著上臂尋,識得膏肓俞,多灸疴起沉,更刺足三里,引火氣下行。

神堂五椎下,兩旁陷中里,六椎下兩旁,令人呼譩譆,以手重按之,譩譆應手矣,去脊旁三寸,均須正坐取。

七椎下膈關,十椎下陽綱,去脊旁三寸,正坐開肩看(均陷中)。

魂門九椎下,兩旁形陷中,意舍十一椎,十二胃倉封,去脊旁二寸,取宜正坐恭。

十三椎肓門,十四椎志室,陷中正坐取,脊旁三寸值。

胞肓十九椎,二十椎秩邊,去脊旁三寸,陷中伏取焉(自附分至秩邊各穴,《金鑑》均云去脊中三寸半,《大成》言去脊三寸,蓋《金鑑》自脊中量起,大成自脊外量起故也。今依一大成。原文。)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尻臀(尻旁大肉也,即坐橙處)下,股上約紋中。浮郄下二寸,殷門門可封(《金鑑》作從殷門外循斜上一寸是浮郄,則是浮郄斜下一寸是殷門也。今依原文以備考。)

浮郄屈膝得,下寸委陽確,出膕中外廉,兩筋間裡托,承扶下六寸,認取勿疑惑,三焦下輔俞,足太陽別絡。

委中(一名血郄)膕(音國,腿彎也)中央,約紋動脈里(由屈曲而見紋者,曰約紋),膀胱脈合土,面挺扶臥取。

約紋下三寸,此穴名合陽,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穴陷中,腨腸(音舛長,俗名小腿肚)之中央,腳跟上七寸,禁針恐筋傷。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肉柱,一名腸山,因形似魚腹故名)腨腸下,分肉間陷中,兩手托壁上,兩足離地空,足大指堅起,審取穴難蒙。

飛揚(一名厥揚)足外踝,骨之上七寸,足太陽絡脈,別走少陰定。

外踝上三寸,附陽(足太陽前,少陽後,故名)筋骨間,陽蹺脈之郄,足太少陽參。

崑崙足外踝,離後有五分,陷中細脈動,跟骨(足後根之骨也)上邊尋,足太陽經火,側下僕參(一名安邪)名,陷中跟骨下,陽蹺脈本根。

申脈(一名陽蹺)通陽蹺(合於自內眥、頸、耳、肩膊、小腸、膀胱),外踝下五分,容爪白肉際,穴前後有筋,上踝下軟骨,其穴在中停。

金門(一名梁關)外踝下,申脈一寸前,足太陽之郄,陽維別屬焉。

京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大骨下陷中,赤白肉相湊,膀胱脈之原,虛實拔為妙。

束骨足小指,本節後外側,赤白肉陷中,輸本實則瀉。

足小指外側。通谷滎水脈,本節前陷中,以次至陰列,井金虛則補,離爪角韭葉。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經從第二腰椎下開始,沿著項部內側兩旁,到第三腰椎下,都在脊柱旁開三寸處取穴。正坐取穴時需仔細辨認。

第四腰椎下1分,第五腰椎上2分,脊柱旁開三寸,位於第四肋間隙處,正坐屈脊取穴。取穴時,雙手伸直,以手臂肘部抵住膝蓋前方,大拇指與膝蓋齊平,再用物品支撐肘部,防止身體晃動。如果病人側臥,則抓住病人的上臂來尋找膏肓穴,多灸可以治療久病。再刺足三里穴,引導火氣向下運行。

第五腰椎下,兩旁凹陷處為神堂穴;第六腰椎下兩旁,按壓會讓人發出聲音,按壓時應能感覺到這種反應,脊柱旁開三寸,均需正坐取穴。

第七腰椎下為膈關穴,第十腰椎下為陽綱穴,脊柱旁開三寸,正坐,肩部放鬆,尋找凹陷處取穴。

第九腰椎下為魂門穴,位於兩旁凹陷處;第十一腰椎下為意舍穴,第十二腰椎下為胃倉穴,脊柱旁開二寸,正坐取穴。

第十三腰椎下為肓門穴,第十四腰椎下為志室穴,位於凹陷處,正坐取穴,脊柱旁開三寸。

第十九腰椎下為胞肓穴,第二十腰椎下為秩邊穴,脊柱旁開三寸,位於凹陷處取穴。(從附分穴到秩邊穴,這些穴位,《金鑑》記載的取穴位置是脊柱旁開三寸半,《大成》記載的是三寸,這是因為《金鑑》是以脊柱中線為起點測量,而《大成》是以脊柱外側為起點測量。這裡採用《大成》的說法。)

承扶穴(又名肉郄、陰關、皮部)位於臀部下緣,大腿上部約紋的中點。浮郄穴下二寸為殷門穴。(《金鑑》記載,從殷門穴外側斜向上循一寸是浮郄穴,則浮郄穴斜下一寸是殷門穴。這裡採用原文記載,以供參考。)

屈膝取浮郄穴,下量一寸即是委陽穴,位於膕窩外側,兩筋之間;承扶穴下六寸為三焦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

委中穴(又名血郄)位於膕窩(膝關節後方凹陷處)中央,約紋(屈膝時出現的皮膚皺紋)與動脈之間,膀胱經與足太陽經在此交會,俯臥或側臥取穴。

約紋下三寸為合陽穴,承筋穴(又名腨腸、直腸)位於小腿肚中央,腳跟上七寸,此穴禁針,以免損傷筋脈。

承山穴(又名魚腹、肉柱、腸山)位於小腿肚下,肌肉間的凹陷處,取穴時,雙手扶牆,雙腳離地,腳大拇指用力向上抬起,才能準確找到穴位。

飛揚穴(又名厥揚)位於外踝骨上七寸,是足太陽經的絡脈,與少陰經相通。

外踝上三寸為附陽穴(足太陽經在前,少陽經在後),位於筋骨之間,是陽蹺脈的郄穴,與足少陽經相通。

崑崙穴位於外踝後下方五分,凹陷處有細小脈搏,位於跟骨上方,是足太陽經的火穴,與僕參穴(又名安邪)相通,位於跟骨下方凹陷處,是陽蹺脈的本穴。

申脈穴(又名陽蹺)與陽蹺脈相通(由內眼角、頸部、耳部、肩部、小腸經、膀胱經循行),位於外踝下五分,在趾甲白色部分的皮膚與肉交接處,穴位前後有筋,位於上踝下軟骨的中間。

金門穴(又名梁關)位於外踝下,申脈穴前一寸,是足太陽經的郄穴,與陽維脈相通。

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小指本節後方,大骨下方凹陷處,赤白肉交接處,是膀胱經的原穴,虛實皆可針灸。

束骨穴位於小指本節後外側,赤白肉交接的凹陷處,實則瀉之。

通谷穴位於小指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是膀胱經的滎穴,虛則補之,離指甲角如同韭菜葉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