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考正周身穴法歌》~ 足太陽膀胱經 (1)

回本書目錄

足太陽膀胱經 (1)

1.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晴明(一名淚孔)穴始章,內眥(音次,眼角也,近鼻者曰內,近鬃者曰外)外一分,會者手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脈同商(可刺一分半,禁灸。)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光明)針宜瀉治(治目疾,用細三稜,針刺之以瀉熱氣),兩眉頭陷中。再直眉頭上,二穴名眉沖,神庭曲差間,禁灸攢竹同。

曲差入髮際,神庭旁寸五。五處上星旁,一寸半為伍。直行離五分,二穴相接武。寸五上承光,通天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起,三穴去中行,橫直寸五取(以上遵《金鑑》校正。)

玉枕絡卻後,直下寸半間,俠腦戶之旁,卻是一寸三,起肉枕骨上,髮際二寸探。

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項,戶讓切,頭後也),陷中頭部終,以下言肩背。

一椎下陷中,骨會於大抒,手足太少陽,督脈別絡與。二椎下風門(一名熱府),肺俞三椎伍(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均正坐取之,去脊(音積,俗名背梁骨,共二十一椎)旁寸五。肺俞穴更明,引繩宜對乳,或搭手取之,左手取右部,右手取左穴。中指末為主。

厥陰(一名厥俞)與心俞(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督俞膈俞場(刺中膈,一歲內必死),四(厥陰)五(心俞)六(督俞)七(膈俞)椎,其下之兩旁,去脊各寸半,血會膈俞方。

肝俞(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欠)九椎下,膽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十椎量,脾俞(刺中脾,十日半死,其動為吞)十一椎,胃俞(十二詳,十三椎三焦俞,均在下兩旁,去脊各寸半,正坐取之良。

腎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與臍平,十四椎下定,再有氣海俞,十五椎下問,去脊各寸半,坐取均且正。

大腸(十六椎下)關元(十七椎下)俞,十六七下旁。十八□□下,小腸(十八)與膀胱,去脊亦寸半,伏取好參詳。

二十椎中膂(一名脊內俞),伏地肉伸起,白環(俞)廿一椎,挺身伏地取,兩手重支額,縱息皮緩里,均去脊寸半,俞穴終於此(自大杼至白環俞,《醫宗金鑑》均云去脊中二寸。《針灸大成》則云去脊一寸五分。蓋《金鑑》自背脊之中量起,《大成》自脊旁量起。蓋人身背脊骨寬一寸,自脊中分半,則有五分,合一寸五分計之,則適足二寸也。

今依《大成》原文。)

上髎第一空,腰髃下一寸(腰髁骨者,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尻骨者,腰髁骨下,十七椎至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務四孔,即上、次、中、下各髎穴),足太少陽絡,二空次髎間,三空是中髎,下髎四空定,均俠脊陷中,一一穴可證。

會陽(一名利機)在陰尾,尻(考,平聲,脊骨盡處)骨之兩旁,僅離五分許(遵《金鑑》),其穴俠長強。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

起於晴明穴(又名淚孔),在內眼角外側一分的地方,與手太陽經、足陽明經、陰蹺脈、陽蹺脈交會。(此處可針刺一分半深,禁止艾灸。)

攢竹穴(又名始光、員柱、光明),針刺宜用瀉法治療(治療眼疾,用細三稜針刺以瀉熱氣),在兩眉頭之間的凹陷處。再向上直對眉頭上方,有兩個穴位名為眉沖,在神庭穴與曲差穴之間,禁止艾灸,如同攢竹穴。

曲差穴在髮際邊緣,神庭穴旁一寸五分。五處穴在上星穴旁,距離一寸半的位置。兩穴垂直相鄰,相距五分。再上一寸五分是承光穴,連接通天穴和絡卻穴(又名強陽、腦蓋),這三穴都在中線旁,橫向相距一寸五分。(以上根據《醫宗金鑑》校正。)

玉枕穴在絡卻穴後方,直下寸半的位置,在腦戶穴旁一寸三分,於枕骨上方,髮際邊緣兩寸處。

天柱穴在項後,髮際大筋外側(項,指頭後部位),凹陷處為頭部的終點,以下開始說肩背部位。

第一椎下凹陷處,是骨會穴大杼穴,與手足太陽經、少陽經、督脈的絡脈交會。第二椎下是風門穴(又名熱府),第三椎下是肺俞穴(刺中肺,三天會死亡,症狀為咳嗽),取穴時均為正坐,在脊柱(俗稱背梁骨,共二十一椎)旁一寸五分。肺俞穴位置更為明確,可以用繩子對著乳頭,或用手搭著取穴,左手取右邊穴位,右手取左邊穴位,中指末端為基準。

厥陰俞(又名厥俞)與心俞(刺中心,一天會死亡,症狀為噫氣)、督俞、膈俞穴,分別在第四、五、六、七椎下方兩側,距離脊柱各一寸半,血會於膈俞。

肝俞穴(刺中肝,五天會死亡,症狀為打呵欠)在第九椎下,膽俞穴(刺中膽,一天半會死亡,症狀為嘔吐)在第十椎下,脾俞穴(刺中脾,十天半會死亡,症狀為吞嚥困難)在第十一椎下,胃俞穴在第十二椎下,三焦俞穴在第十三椎下,均在下方兩側,距離脊柱各一寸半,正坐時取穴為佳。

腎俞穴(刺中腎,六天會死亡,症狀為噴嚏)與肚臍平齊,在第十四椎下,氣海俞穴在第十五椎下,距離脊柱各一寸半,坐姿取穴均勻且準確。

大腸俞穴在第十六椎下,關元俞穴在第十七椎下,均在第十六、十七椎下旁。小腸俞穴在第十八椎下,膀胱俞穴在第十八椎下,距離脊柱也是一寸半,俯臥取穴仔細觀察。

第二十椎是中膂俞(又名脊內俞),俯臥時背部肌肉伸展時取穴。白環俞在第二十一椎下,挺身俯臥取穴,兩手重疊支撐額頭,放鬆呼吸,皮膚鬆弛時取穴。均距離脊柱一寸半,俞穴在此結束。(從大杼穴到白環俞穴,《醫宗金鑑》都說距離脊柱二寸,《針灸大成》則說距離脊柱一寸五分。因為《金鑑》從背脊中線量起,《大成》從脊旁量起。人身背脊骨寬一寸,從脊中分一半則有五分,合一寸五分計算,則正好是二寸。

現在依照《針灸大成》原文。)

上髎穴是第一空,在腰髁骨下一寸的位置(腰髁骨在第十四椎下,第十五、十六椎之間,臀部上方的骨頭。尻骨在腰髁骨下,第十七椎到第二十一椎,五節骨頭。上四節骨頭的紋路旁,左右各有四個孔,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與足太陽經、少陽經的絡脈交會。第二空是次髎,第三空是中髎,下髎是第四空,均在夾脊的凹陷處,每個穴位都可以辨認。

會陽穴(又名利機)在尾骨處,在臀部(脊骨的末端)兩旁,距離僅有五分左右(依據《金鑑》),該穴位與長強穴相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