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周身穴法歌》~ 足太陽膀胱經 (1)
足太陽膀胱經 (1)
1.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晴明(一名淚孔)穴始章,內眥(音次,眼角也,近鼻者曰內,近鬃者曰外)外一分,會者手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脈同商(可刺一分半,禁灸。)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光明)針宜瀉治(治目疾,用細三稜,針刺之以瀉熱氣),兩眉頭陷中。再直眉頭上,二穴名眉沖,神庭曲差間,禁灸攢竹同。
曲差入髮際,神庭旁寸五。五處上星旁,一寸半為伍。直行離五分,二穴相接武。寸五上承光,通天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起,三穴去中行,橫直寸五取(以上遵《金鑑》校正。)
玉枕絡卻後,直下寸半間,俠腦戶之旁,卻是一寸三,起肉枕骨上,髮際二寸探。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穴位解說:
晴明穴(一名淚孔) 位於眼內眥(音次,眼角也,靠近鼻子的稱為內眥,靠近太陽穴的稱為外眥)外側一分處,與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陰蹺脈、陽蹺脈交會。可刺入一分半,禁灸。
攢竹穴(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光明) 位於兩眉頭凹陷處,針刺以瀉熱氣,治療眼疾,宜用細三稜針。
眉沖穴 位於眉毛正上方,兩眉頭之間,與攢竹穴相對應,禁灸。
曲差穴 位於髮際,神庭穴旁一寸五分處。
神庭穴 位於頭頂正中,額頭髮際上五分處。
上星穴 位於神庭穴上方一寸半處。
五處穴 位於上星穴旁一寸半處。
武穴 位於五處穴下方五分處,與五處穴相接。
承光穴 位於武穴上方一寸五分處。
通天穴 位於承光穴上方一寸五分處,與承光穴相連。
絡卻穴(一名強陽、一名腦蓋) 位於頭頂正中,髮際上三寸處,與通天穴、承光穴成一條直線。
玉枕穴 位於後腦勺,髮際下方二寸處,枕骨上突起處。
絡卻穴 位於玉枕穴下方一寸半處,靠近腦戶穴。
腦戶穴 位於絡卻穴上方一寸三處,靠近枕骨。
以上穴位解說依據《金鑑》校正。
天柱俠項後,髮際大筋外(項,戶讓切,頭後也),陷中頭部終,以下言肩背。
一椎下陷中,骨會於大抒,手足太少陽,督脈別絡與。二椎下風門(一名熱府),肺俞三椎伍(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均正坐取之,去脊(音積,俗名背梁骨,共二十一椎)旁寸五。肺俞穴更明,引繩宜對乳,或搭手取之,左手取右部,右手取左穴。中指末為主。
厥陰(一名厥俞)與心俞(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督俞膈俞場(刺中膈,一歲內必死),四(厥陰)五(心俞)六(督俞)七(膈俞)椎,其下之兩旁,去脊各寸半,血會膈俞方。
肝俞(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欠)九椎下,膽俞(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十椎量,脾俞(刺中脾,十日半死,其動為吞)十一椎,胃俞(十二詳,十三椎三焦俞,均在下兩旁,去脊各寸半,正坐取之良。
白話文:
天柱穴位於脖子後面,髮際邊緣的大筋外側(「項」讀音為「戶讓」切,意思是頭的後面),從凹陷處一直延伸到頭頂,以下開始講肩背部的穴位。
第一椎骨下方的凹陷處,叫做大抒穴,手足太陽少陽經絡以及督脈的別絡都經過這裡。第二椎骨下方叫做風門穴(又名熱府穴),第三椎骨下方叫做肺俞穴(刺中肺部,三日內會死亡,其症狀為咳嗽),這三個穴位都應該採用正坐姿勢取穴,距離脊柱(「脊」讀音為「積」,俗稱背梁骨,共有二十一節椎骨)旁邊一寸五分。肺俞穴位置更明確,可以利用繩子來定位,繩子應該與乳頭對齊,或者可以搭手取穴,左手取右邊的穴位,右手取左邊的穴位。中指的末端作為主要的取穴部位。
厥陰穴(又名厥俞穴)與心俞穴(刺中心臟,一日內會死亡,其症狀為打嗝),督俞穴與膈俞穴(刺中隔膜,一年內必死),分別位於第四(厥陰)、第五(心俞)、第六(督俞)、第七(膈俞)椎骨下方的兩側,距離脊柱各一寸半,膈俞穴是血會穴。
肝俞穴(刺中肝臟,五日內會死亡,其症狀為打哈欠)位於第九椎骨下方,膽俞穴(刺中膽囊,一日半內會死亡,其症狀為嘔吐)位於第十椎骨,脾俞穴(刺中脾臟,十日半內會死亡,其症狀為吞咽困難)位於第十一椎骨,胃俞穴位於第十二椎骨,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椎骨,這四個穴位都在下方的兩側,距離脊柱各一寸半,正坐姿勢取穴效果最佳。
腎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與臍平,十四椎下定,再有氣海俞,十五椎下問,去脊各寸半,坐取均且正。
大腸(十六椎下)關元(十七椎下)俞,十六七下旁。十八□□下,小腸(十八)與膀胱,去脊亦寸半,伏取好參詳。
二十椎中膂(一名脊內俞),伏地肉伸起,白環(俞)廿一椎,挺身伏地取,兩手重支額,縱息皮緩里,均去脊寸半,俞穴終於此(自大杼至白環俞,《醫宗金鑑》均云去脊中二寸。《針灸大成》則云去脊一寸五分。蓋《金鑑》自背脊之中量起,《大成》自脊旁量起。蓋人身背脊骨寬一寸,自脊中分半,則有五分,合一寸五分計之,則適足二寸也。
白話文:
腎俞穴位於腰部,與肚臍平齊,在第十四節脊椎下,再往下就是氣海俞穴,位於第十五節脊椎下,距離脊椎各一寸半,坐著取穴,位置要準確。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節脊椎下,關元俞穴位於第十七節脊椎下,兩個穴位都距離脊椎旁一寸半。第十八節脊椎下是膀胱俞穴,小腸俞穴也位於第十八節脊椎下,距離脊椎各一寸半,採用伏著取穴的方式,要仔細確認穴位位置。
第二十節脊椎處是膂俞穴,又稱脊內俞穴,俯身時,背部肌肉會隆起,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節脊椎,俯身時,挺直腰部,用手支撐著額頭,放鬆呼吸,皮膚緩慢的內收,這兩個穴位都距離脊椎一寸半。從大杼穴到白環俞穴,都是按照這個方法取穴。
今依《大成》原文。)
上髎第一空,腰髃下一寸(腰髁骨者,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尻上之骨也。尻骨者,腰髁骨下,十七椎至二十一椎,五節之骨也,上四節紋之旁,左右務四孔,即上、次、中、下各髎穴),足太少陽絡,二空次髎間,三空是中髎,下髎四空定,均俠脊陷中,一一穴可證。
會陽(一名利機)在陰尾,尻(考,平聲,脊骨盡處)骨之兩旁,僅離五分許(遵《金鑑》),其穴俠長強。
附分二椎下,項內廉兩旁,魄戶三椎下,亦在兩旁看,去脊各三寸,正坐取宜詳。
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去脊各三寸,四肋三間明,正坐屈脊取,更教兩手伸,以臂著膝前,大指與膝平,再以物支肘,毋令搖動頻,如病人側臥,挽著上臂尋,識得膏肓俞,多灸疴起沉,更刺足三里,引火氣下行。
白話文:
上髎穴位於腰椎骨下一寸處,在腰髁骨(十四椎下,十五、十六椎間)與尻骨(十七椎至二十一椎)之間,尻骨兩側各四個孔,分別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足太少陽經脈經過上髎與次髎之間。
會陽穴位於尻骨兩旁,距離尻骨五分左右,靠近長強穴。
附分穴位於第二椎骨下,項內廉(頸部兩側)兩旁。魄戶穴位於第三椎骨下,也在兩旁,距離脊椎各三寸。
膏肓俞穴位於第四椎骨下一分、第五椎骨上二分處,距離脊椎各三寸,位於第四肋骨與第三肋骨之間。取穴時,患者正坐屈脊,兩手伸直,以手臂著膝前,大拇指與膝蓋平齊,再以物支肘,避免身體搖動。如果患者側臥,可挽著上臂尋找膏肓俞穴。灸治膏肓俞穴,可以治療寒邪內侵、氣血運行不暢等疾病。此外,還可以針刺足三里穴,引火氣下行,促進氣血循環。
神堂五椎下,兩旁陷中里,六椎下兩旁,令人呼譩譆,以手重按之,譩譆應手矣,去脊旁三寸,均須正坐取。
七椎下膈關,十椎下陽綱,去脊旁三寸,正坐開肩看(均陷中)。
魂門九椎下,兩旁形陷中,意舍十一椎,十二胃倉封,去脊旁二寸,取宜正坐恭。
十三椎肓門,十四椎志室,陷中正坐取,脊旁三寸值。
胞肓十九椎,二十椎秩邊,去脊旁三寸,陷中伏取焉(自附分至秩邊各穴,《金鑑》均云去脊中三寸半,《大成》言去脊三寸,蓋《金鑑》自脊中量起,大成自脊外量起故也。今依一大成。原文。)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尻臀(尻旁大肉也,即坐橙處)下,股上約紋中。浮郄下二寸,殷門門可封(《金鑑》作從殷門外循斜上一寸是浮郄,則是浮郄斜下一寸是殷門也。今依原文以備考。)
白話文:
神堂穴位於第五節椎骨下方,兩旁凹陷處;第六節椎骨下方兩旁,按壓此處會讓人感到呼吸急促,用手用力按壓就會有明顯的反應。這些穴位都需正坐取穴,離脊椎旁三寸。
第七節椎骨下方是膈關穴,第十節椎骨下方是陽綱穴,離脊椎旁三寸,正坐肩部放鬆,尋找凹陷處。
魂門穴位於第九節椎骨下方,兩旁凹陷處;意舍穴位於第十一節椎骨,第十二節椎骨是胃倉穴,離脊椎旁兩寸,正坐取穴,保持恭敬的姿勢。
第十三節椎骨是肓門穴,第十四節椎骨是志室穴,正坐取穴,位於脊椎旁三寸的凹陷處。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節椎骨,第二十節椎骨是秩邊穴,離脊椎旁三寸,凹陷處取穴。
承扶穴(又名肉郄穴、陰關穴、皮部穴)位於臀部下方,大腿上側的紋路中;浮郄穴位於承扶穴下方兩寸,殷門穴則位於浮郄穴下方。
浮郄屈膝得,下寸委陽確,出膕中外廉,兩筋間裡托,承扶下六寸,認取勿疑惑,三焦下輔俞,足太陽別絡。
委中(一名血郄)膕(音國,腿彎也)中央,約紋動脈里(由屈曲而見紋者,曰約紋),膀胱脈合土,面挺扶臥取。
約紋下三寸,此穴名合陽,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穴陷中,腨腸(音舛長,俗名小腿肚)之中央,腳跟上七寸,禁針恐筋傷。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肉柱,一名腸山,因形似魚腹故名)腨腸下,分肉間陷中,兩手托壁上,兩足離地空,足大指堅起,審取穴難蒙。
飛揚(一名厥揚)足外踝,骨之上七寸,足太陽絡脈,別走少陰定。
白話文:
浮郄穴位於膝蓋彎曲處,往下一個寸,到達委陽穴,委陽穴位於膝蓋外側,兩條筋之間,承扶穴往下六寸,這就是浮郄穴,不要懷疑。三焦經的下輔俞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別絡。
委中穴又名血郄穴,位於膝蓋彎曲處的中央,靠近紋路動脈的內側,膀胱經和土相合,身體要稍微挺起,俯臥著取穴。
委中穴往下三寸,就是合陽穴,位於承筋穴凹陷處,承筋穴又名腨腸穴,直腸穴,位於小腿肚的中央,腳跟往上七寸,針灸時要小心,以免傷到筋。
承山穴又名魚腹穴,肉柱穴,腸山穴,因為形狀像魚腹,所以稱為魚腹穴,位於小腿肚下方,兩條肉之間的凹陷處,兩手扶住牆壁,雙腳離地,腳趾用力往上抬,才能準確找到穴位,不要被蒙蔽了。
飛揚穴又名厥揚穴,位於腳外踝骨之上七寸,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脈,別走少陰經。
外踝上三寸,附陽(足太陽前,少陽後,故名)筋骨間,陽蹺脈之郄,足太少陽參。
崑崙足外踝,離後有五分,陷中細脈動,跟骨(足後根之骨也)上邊尋,足太陽經火,側下僕參(一名安邪)名,陷中跟骨下,陽蹺脈本根。
申脈(一名陽蹺)通陽蹺(合於自內眥、頸、耳、肩膊、小腸、膀胱),外踝下五分,容爪白肉際,穴前後有筋,上踝下軟骨,其穴在中停。
金門(一名梁關)外踝下,申脈一寸前,足太陽之郄,陽維別屬焉。
京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大骨下陷中,赤白肉相湊,膀胱脈之原,虛實拔為妙。
束骨足小指,本節後外側,赤白肉陷中,輸本實則瀉。
足小指外側。通谷滎水脈,本節前陷中,以次至陰列,井金虛則補,離爪角韭葉。
白話文:
在腳踝上方三寸,陽蹺脈的郄穴,位於陽筋和骨頭之間,足太陽經在前,少陽經在後,所以叫做附陽。這個穴位也是足太少陽經的交會穴。
崑崙穴位於腳外踝後方五分,在一個凹陷處,可觸摸到細小的脈搏跳動。這個穴位是足太陽經的火穴,也是跟骨(腳後跟的骨頭)的上方,側下方有僕參穴(又名安邪)。僕參穴位於跟骨下方的一個凹陷處,是陽蹺脈的本根。
申脈(又名陽蹺)從內眼角、頸部、耳朵、肩膀、小腸、膀胱等部位連接到陽蹺脈,位於腳外踝下方五分,在指甲和肉之間,穴位前後有筋,在腳踝下方軟骨處,穴位位於中間。
金門(又名梁關)位於腳外踝下方,申脈前方一寸,是足太陽經的郄穴,陽維脈的別支在這裡與之交會。
京骨位於腳外側,小指本節後方,大骨下方凹陷處,赤白肉交接的地方,是膀胱經的原穴,針灸這個穴位可以治療虛實之症。
束骨位於腳小指本節後方外側,赤白肉交接的凹陷處,是膀胱經的輸穴,實則瀉之。
足小指外側,通谷穴位於小指本節前方的凹陷處,是水脈的滎穴,與井穴、金穴相連,虛則補之,離指甲角有像韭菜葉一樣的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