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考正周身穴法歌》~ 手太陽小腸經

回本書目錄

手太陽小腸經

1.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小指外側端,爪角下一分,少澤(一名小吉)井金鄉。

手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小腸脈滎水,穴在前谷通。

後谿通督脈(合於目內眥及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亦小指外側,本節後陷中,橫紋握拳得(在橫紋尖上),手太陽輸木,虛以補為訣。

腕骨手外側,腕前起骨下,小腸脈之原,罅縫陷中也。

陽谷手外側,腕下銳骨下,小腸脈經火,亦是陷中者。

手踝骨前上(掌後兩大骨名手踝骨),陷中名養老(腕後一寸)。支正手外廉,腕後五寸考,手太陽絡脈,別走心經好。

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取,陷中小海真,小腸脈合土,實則瀉之云。

肩貞曲胛下(胛者。即髃骨之末,成片骨也。亦名肩膊,俗名鍁板子骨。所謂髃骨者,肩端之骨也。大腸經肩髃穴在此,即肩胛骨臼頭之上稜骨也。其臼接臑骨上端,俗曰肩頭。其外曲捲翅骨,肩後之稜骨也,其下稜骨在背肉內),在兩骨解間(肩端之骨節解處也)。肩髃後陷中,以次臑俞探。

臑俞俠肩髃,其後大骨下(臑者,肩膊下內側對腋處高起耎白肉也,自肩至肘皆曰臑),胛上廉陷中,舉臂可取也,與陽維陽蹺,三脈所會者。

天宗秉風后,大骨下陷中,秉風天髎外(又在曲垣之後),舉臂即有空,肩上小髃後,四脈所會同,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通。

曲垣肩中央,在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痛處穴難蒙。

肩外俞陷中,肩胛上廉取,去脊傍幾何,只在三寸裡。

再上肩中俞,在肩胛內廉,去大椎二寸(原文去脊二寸,今遵《金鑑》改正,較顯明),陷中亦復然。

頸之大筋前(原文大筋間,今依《金鑑》改正),恰在曲頰下,天窗(一名窗籠)穴陷中,動脈應手者。

耳下曲頰後,其穴即天容。顴髎(音聊,又通作窌,故窌深空處也)頄骨下(頄,音求,䪼內鼻旁間,近生門牙之骨也。䪼,音拙,目下之眶骨、顴骨內下連上牙床者也。顴音權,面兩旁之高起大骨也。總之,目眶上骨眉稜骨,下即䪼骨,䪼骨之外即顴骨。䪼骨、顴骨之間。

近生門牙者曰頄骨),銳骨端陷中,手太少陽會,以次為聽宮(一名多所聞),耳中之珠子,有如小豆紅,會手足少陽,手太陽穴終。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

  • 位於小指側面末端,指甲角下方約一分處,稱爲少澤穴(另一名稱爲小吉),屬於金類井穴。

  • 在小指側面,第一節骨頭前凹陷中,是小腸經脈的滎穴,屬水,穴位位於前谷。

  • 後溪穴與督脈相通,影響眼睛內角、頸部、耳朵、肩膀、小腸和膀胱。它同樣位於小指側面,第一節骨頭後方凹陷中,橫紋握拳時可觸及,屬手太陽小腸經輸穴,屬木,虛證應採取補法治療。

  • 腕骨位於手腕外側,腕前突起骨頭下方,是小腸經脈的原穴,位於縫隙凹陷中。

  • 陽谷穴位於手腕外側,手腕下方銳骨下,是小腸經脈的經穴,屬火,同樣位於凹陷中。

  • 手踝骨前上方(手掌後兩大骨稱手踝骨),凹陷處稱爲養老穴(位於腕後一寸)。

  • 支正穴位於手腕外側,腕後五寸處,是手太陽小腸經的絡穴,可走向心經。

  • 肘部大骨外側,離肘尖五分處,屈肘向頭可找到,凹陷處的小海穴,是小腸經脈的合穴,屬土,實證應採用瀉法。

  • 肩貞穴位於肩胛骨下方,兩骨交接處,肩髃穴後方凹陷中,依次可找到臑俞穴。

  • 臑俞穴位於肩髃穴後方,大骨下方,肩胛骨上緣凹陷中,舉臂可取,與陽維脈、陽蹻脈三脈交匯處。

  • 天宗穴位於秉風穴後,大骨下方凹陷中,秉風穴位於天髎穴外,舉臂即可見空隙,肩上小髃穴後,是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四脈交匯處。

  • 曲垣穴位於肩部中央,肩胛骨凹陷中,按壓會感到疼痛。

  • 肩外俞穴位於肩胛骨上緣凹陷中,距離脊柱三寸。

  • 再上一點的肩中俞穴位於肩胛骨內側,離大椎穴二寸(原文爲離脊柱二寸,根據《金鑑》修正,更清晰明確),凹陷中也是同樣的情況。

  • 在頸部大筋前方,正好位於曲頰下方,天窗穴(又名窗籠)位於凹陷中,可觸及動脈。

  • 耳下曲頰後方的穴位即天容穴。

  • 顴髎穴(音聊,也通作窌,故窌深空處)位於顴骨下(顴,音求,眼眶下骨、顴骨內下連上牙牀的骨頭),銳骨末端凹陷中,手太陽和少陽脈交匯處。

  • 接下來是聽宮穴(又名多所聞),位於耳中的小紅點,形如小豆,匯聚手足少陽和手太陽脈,是此經脈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