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周身穴法歌》~ 督脈經穴
督脈經穴
1. 督脈經穴
督脈廿八穴,走背腦中心。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厥骨)尾閭下,骨端計三分,是督脈之絡,別走任脈云,足少陰陽會,治痔之本根。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體孔,一名腰柱,一名腦戶)廿一椎,其下宛宛中,挺身伏地臥,兩手支額重,又令四體縱,穴乃不能蒙。
陽關十六椎,坐取莫倚斜,十四椎命門(一名屬累),懸樞十三耶,均須伏而取,椎下莫教差。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十一椎,中樞十椎下(遵《金鑑》增入),筋縮(九椎)與至陽,(七椎)九椎七椎惹,靈臺伏六椎,神道五椎也,身柱隱三椎,陶道一椎者。足太陽督脈,相會陶道野,均須仰取之,各在椎下里,脊中灸漫施(灸之令人腰傴僂),靈臺針莫把。
大椎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陽會,百勞名亦同。啞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一名喑門)項中央,入髮際五分,督脈陽維會,卻系舌之根,此穴不可灸,灸則啞無音。
風府(一名舌本)髮際寸,疾言肉立起,大筋內宛宛,言休立下矣,足太陽陽維,與督脈會此,是穴亦禁灸,繼後腦戶(一名合顱)峙,在枕骨上邊,足太陽會是,灸亦令人啞,針灸俱無取。
上寸半強間(一名大羽),又寸半後頂(一名交沖),百會居頂中(一名三陽,一名五會,一名顛上,一名天滿),亦離寸半定,旋毛可容豆,與兩耳尖並。會手足三陽,穴能治百病。
繼此為前頂,亦離一寸五,骨間微陷中,顖會(顖,音信,同囟,頭會,腦蓋頂門也。子在母胎,諸竅尚閉,惟臍內氣,囟為之通。生則竅開,口鼻納氣,尾閭泄氣,囟乃漸合,陰陽升降之道也。離前頂寸半)又接武,至八歲以後,方可針分許(八歲以前不可針,緣小兒囟門未合,刺之傷骨)。
上星(一名神堂)入髮際。一寸穴容豆。神庭僅五分,直鼻上相湊,此穴亦禁針,傷目發狂謬,與足太陽會,目翳針微透(在鼻柱上端)。
素髎穴禁灸,在鼻端準頭,鼻孔下陷中,穴又名水溝(一名人中),手足陽明會,又與腎脈交。
兌端唇上端,齘交在唇內,齒上齦縫中,足陽明任會(齘音銀,齒本也,齦亦音銀,齒根肉)。
白話文:
[督脈上的二十八個穴位],位於背部和腦部的中心線上。長強穴(又稱氣之陰郄或厥骨),位於尾骨下方,骨端上方三分處,是督脈的絡穴,另行走於任脈,是足少陰和足太陽的會穴,主治痔瘡的根本。
腰俞穴(又稱背解、體孔、腰柱或腦戶),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的凹陷中。取穴時,需挺身俯臥,雙手撐額,四肢放鬆,才能找到正確位置。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取穴時需坐著,身體不可傾斜。十四節椎骨下的命門穴(又稱屬累),以及十三節椎骨下的懸樞穴,都需在俯臥位取穴,且需精確定位椎骨。
脊中穴(又稱神宗或脊俞)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中樞穴位於第十節椎骨下方。筋縮穴(九椎)和至陽穴(七椎)分別位於第九和第七節椎骨。靈臺穴位於第六節椎骨下方,神道穴位於第五節椎骨,身柱穴位於第三節椎骨,陶道穴位於第一節椎骨。這些穴位皆是足太陽和督脈的會穴,取穴時需仰臥,且需精確定位椎骨。
大椎穴位於第一節椎骨上方的凹陷中,是手足三陽的會穴,也稱為百勞穴。啞門穴(又稱舌厭、舌橫或喑門)位於頸部中央,進入頭髮線五分處,是督脈和陽維脈的會穴,與舌根相關,此穴不可灸,灸後會導致啞音。
風府穴(又稱舌本)位於髮際一寸處,當張嘴說話時,肌肉會立起,大筋內有凹陷,此穴也是足太陽和陽維脈的會穴,且禁止灸。
腦戶穴(又稱合顱)位於枕骨上方,與足太陽脈相會,灸此穴也會導致啞音,針灸皆不宜。
強間穴(又稱大羽)位於上寸半處,後頂穴(又稱交沖)位於再上寸半處,百會穴位於頭頂中心,離後頂穴一寸半,有旋轉的毛髮,可以容納一粒豆子,與兩耳尖齊平,會合手足三陽的經脈,可以治療各種疾病。
前頂穴離百會穴一寸五分,位於骨間微凹處。顖會穴(顖,音信,即囟,頭部會合,腦蓋頂門)位於前頂穴上方寸半,直到八歲以後纔可針刺,因為小兒囟門尚未完全閉合,針刺可能會傷到骨骼。
上星穴(又稱神堂)位於進入髮際一寸處,穴口可以容納一粒豆子。神庭穴僅五分,位於鼻子正上方,此穴禁止針刺,以免傷害眼睛導致狂亂,與足太陽脈相會,對眼翳症針刺稍微穿透即可。
素髎穴禁止灸,在鼻子末端的準頭,鼻孔下方的凹陷中,此穴又稱為水溝,是手足陽明脈的會穴,也與腎脈交會。
兌端穴位於嘴脣上方,齘交穴位於嘴脣內側,上牙齦的縫隙中,是足陽明脈和任脈的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