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考正周身穴法歌》~ 任脈經穴

回本書目錄

任脈經穴

1. 任脈經穴

任脈廿四穴,胸腹中綱紀。會陰(一名屏翳)兩陰間(在腎囊之下,有縫通肛門。陰器與肛門為兩陰也),任督沖所起,督由此行背,任由行腹裡,沖行足少陰,針刺治溺水(溺死者,令人倒拖出水,針以補法行之,尿屎出則活),非是切莫針,此地關生死。

曲骨橫骨中,臍下(五寸)毛際逢,陷中動脈應,與足厥陰通(會肝經)。上一寸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臍下四寸窮,為膀胱之膜,足三陰會同。

關元小腸膜,臍下三寸憑,與足三陰會,上一寸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石門三焦膜,臍下二寸真。

臍下一寸五,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宛宛中,上五分陰交(臍下一寸),會少陰及沖,當膀胱上際,三焦膜所逢。

神閥(一名氣舍)居臍內,上一寸水分(一名分水),當小腸下口,泌別濁與清,入膀胱大腸(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二穴皆禁針。

又一寸下脘,臍上二寸憑,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承,水穀從此入,脈會足太陰。

建里臍上三,中脘(一名大會)臍上四,六腑所會地,腑病宜治此(腑會中脘),手太陽少陽,足陽明同會,又為胃之膜,胃虛引導是。

上脘(一名胃脘)臍上五,絡脾而屬胃(中脘亦然),在脈足陽明,手太陽同會。

上一寸巨闕,心膜在此也,再一寸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𩩲骭者,胸之眾骨也。因眾骨止此,故名),居兩歧骨下,骨垂鳩尾形,針灸莫輕者(僅可針三分,大妙手方針,不然,針取氣多,令人夭)。

中庭膻中下,一寸六陷中,橫量兩乳間,膻中(一名元見)針莫攻,足太陰少陰,手太少陽同(四脈之會)。

上寸六玉堂(一名玉英),又寸六紫宮,再寸六華蓋,一寸璇璣蹤,陷中仰面取,針下三分窮。

天突(一名天瞿)結喉下(在璇璣上一寸),兩缺盆之中,下針莫低手,直下始為功(針五分,若低手而下傷人)。

廉泉(一名舌本)結喉上,中央是其蹤,陰維任脈會,低針一分通。

承漿(一名懸漿)唇稜下,陷中開口取,與太陽胃督,各脈會於此。

白話文:

[任脈上的二十四個穴位,主宰著胸腹的運作。]

會陰穴,又稱屏翳,位於男性兩陰之間(在睪丸下方,有一縫隙通向肛門,睪丸和肛門被稱為兩陰),這是任脈、督脈和衝脈的起點。督脈由此沿背線而上,任脈則沿腹部線行走,衝脈沿著足少陰腎經行走。針刺此穴能治療溺水(對於溺水死亡的人,應先讓人將其倒拖出水,然後用針刺進行補法,當尿液和糞便排出時,人就有可能活過來),但除非是這種情況,否則不要隨意針刺,因為這個地方關乎生死。

曲骨穴在橫骨中,位於肚臍下五寸的毛髮邊緣,按壓下去可以感受到動脈搏動,它與足厥陰肝經相會。向上一寸是中極穴(又名玉泉、氣原),位於肚臘下四寸,這是膀胱的膜部,足三陰經在此相會。

關元穴是小腸的膜部,位於肚臍下三寸。它與足三陰經相會,向上一寸是石門穴(又名利機、精露、丹田、命門),石門穴是三焦的膜部,位於肚臍下二寸。

肚臍下1.5寸處是氣海穴(又名脖胦、下肓),在它的上方五分處是陰交穴(位於肚臍下一寸),它與足少陰腎經和衝脈相會,正對膀胱的上端,這裡是三焦膜所在的地方。

神闕穴(又名氣舍)位於肚臍內側,向上一寸是水分穴(又名分水),這是小腸的下口,將濁物和清水分開,分別進入膀胱和大腸,這兩個穴位都禁止針刺。

再向上一寸是下脘穴,位於肚臍上二寸,穴位正對胃的下口,小腸的上口,水谷從這裡進入,與足太陰脾經相會。

建裏穴位於肚臍上三寸,中脘穴(又名大會)位於肚臍上四寸,這是六腑的會聚地,腑病應在此治療(腑會中脘)。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陽明胃經都在此相會,這裡也是胃的膜部,胃虛時引導治療。

上脘穴(又名胃脘)位於肚臍上五寸,絡脾而屬於胃(中脘也是如此),在足陽明胃經上,手太陽小腸經也在這裡相會。

向上一寸是巨闕穴,這是心臟的膜部。再向上一寸是鳩尾穴(又名尾翳、𩩲骭,𩩲骭指的是胸部的眾多骨頭,因為眾多骨頭到此停止,所以得名),位於兩歧骨下,骨頭垂下的部分形如鳩尾,針灸時不可輕易下手(只能針刺三分,只有高超的針灸師才能針刺,否則,針刺取氣過多,可能導致早逝)。

中庭穴位於膻中穴下,一寸六分陷中,水平量度兩乳之間,膻中穴(又名元見)不宜針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少陽三焦經都在這裡相會(這是四脈的會聚地)。

向上一寸六分是玉堂穴(又名玉英),再向上一寸六分是紫宮穴,再向上一寸六分是華蓋穴,再向上一寸是璇璣穴,針刺時需仰面向上取穴,針刺深度為三分。

天突穴(又名天瞿)位於結喉下,璇璣穴上一寸,位於兩側鎖骨之間,針刺時不能低手,直下才有效果(針刺深度為五分,如果低手下針會傷害到人)。

廉泉穴(又名舌本)位於結喉上,正中央位置,這是陰維脈和任脈的會聚地,針刺深度為一分。

承漿穴(又名懸漿)位於嘴脣下方,按壓開口可以找到,它與手太陽小腸經、足陽明胃經、督脈等各脈在此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