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周身穴法歌》~ 經外奇穴
經外奇穴
1. 經外奇穴
經外有奇穴,鼻孔內迎香(值大腸經,近胃經、督脈),鼻準穴何在,鼻柱尖上藏(值督脈)。耳尖耳之尖(值三焦經,近膽經。三焦脈出耳上角,膽脈下從耳後人耳中),卷耳取其端。聚泉在舌上,正當舌中央(值脾經,通心經),吐舌直有縫,陷中是其方。金津與玉液,在舌下兩旁,捲舌見紫脈,海泉舌下看(三穴值脾經,通腎經。
脾脈連舌本,散舌下,腎脈俠舌本)。魚腰眉中間(沿皮向兩旁取之,近膽經。故人膽氣壯,則眉上豎也),眉後是太陽(近三焦經、膽經),陷中紫脈上,紐領脈始揚。
大骨空二穴,手大指中節(近肺經),中魁中指背,在第二節側(近心包經),陷中當骨尖,均屈指可得。
白話文:
除了經脈上的穴位之外,還有一些奇穴,例如鼻孔內側的迎香穴,位於大腸經,靠近胃經和督脈;鼻樑尖端則是鼻準穴,屬於督脈。耳尖稱為耳尖穴,屬於三焦經,靠近膽經,三焦經從耳上角出來,膽經則從耳後進入耳中;耳廓的尖端則是卷耳穴。舌頭中央的聚泉穴,屬於脾經,連通心經,吐舌頭時舌頭中間的凹陷處就是聚泉穴。舌頭下方兩側的部位分別是金津穴和玉液穴,屬於脾經,連通腎經,捲起舌頭就能看到紫色血管,這些血管就是海泉穴,脾經從舌根連接到舌頭下方,腎經則緊貼著舌根。眉心位置的魚腰穴,靠近膽經,膽氣旺盛的人眉頭會豎起來;眉尾後方的太陽穴,靠近三焦經和膽經,凹陷處的紫色血管上就是紐領穴。大骨空穴位於手拇指中節,靠近肺經;中魁穴位於中指背面的第二節側面,靠近心包經,這些穴位都在骨頭尖端,彎曲手指就能找到。
五指歧骨間,八邪按次列,大都虎口上,赤白肉際歇(近大腸經),食指中指叉,上都在本節(近心包絡經),均須握拳取,更以中都測,中指無名指,本節歧骨隙(近心包絡經),下都在何處,四指小指得,本節歧骨後,一名中渚穴(值三焦經),左右手各四,一一俱淮的。
八風在足上,五指歧骨間(大指、次指歧骨間,近肝經,膽經,以近肝經行間穴,而膽經支脈循大指歧骨內出也。次指、中指歧骨間,近胃經內庭穴。中指、四指歧骨間,近胃經,以胃脈之支,別入中指外間也。小指、四指歧骨間,近膽經俠谿穴)。十宣手指頭,去爪一分看(大指頭近肺經穴,次指頭近大腸經穴,又近心胞絡、肺經,以二經之支脈,出次指端也。中指頭近心包絡經穴,四指頭近三焦經穴,小指頭近心經、小腸經穴)。
白話文:
手掌五根手指骨之間,八種邪氣按順序排列。大拇指虎口處,赤白肉交界的地方,食指和中指交界處,以及中指和無名指交界處,這些地方都是要握拳取穴,其中以中指和無名指交界處的中都穴最為重要。無名指和小指交界處,骨縫後方,就是中渚穴。左右手各四個穴位,都要準確找對。
腳掌五根腳趾骨之間,也有八風,大拇指和食指骨之間,靠近肝經和膽經,食指和中指骨之間,靠近胃經,中指和無名指骨之間靠近胃經和膽經,無名指和小指骨之間,靠近膽經。腳趾尖部位,離指甲約一分處,也各有穴位,分別靠近肺經、大腸經、心包絡經、三焦經、心經和小腸經。
肘尖肘尖上,屈肘可得之(值三焦經,近小腸經、心經)。肩柱骨何在,肩端骨尖余(近三焦經、小腸經)。
二百在掌後,橫紋上四寸(即郄門穴,屬心包絡經),筋內兩筋間,間使後寸定,一穴在筋外,與筋內穴並(共有四穴,左右各二)。
獨陰足二指,指下橫紋里(近胃經)。外踝骨尖,均是立穴地(內踝尖值肝經、脾經、在踝前,腎經在踝後。外踝尖,膽經在前,膀胱經在後夾之)。
鬼眼在手足,當大指內側(手大指值肺經,足大指值脾經),兩指歧縫界,去爪角韭葉。(手足各二穴,以兩手大指用帛縛之,當歧縫處盡穴,治五癇。當發疾時灸之甚效,足穴亦然)。
白話文:
肘尖就在肘尖上,彎曲手臂就可以找到它(位於三焦經,靠近小腸經、心經)。肩柱骨在哪裡呢?就在肩頭骨尖處(靠近三焦經、小腸經)。
二百穴位於手掌背面,橫紋往上四寸的地方(也就是郄門穴,屬於心包絡經),在兩條筋的內側,間使穴在後一寸處,另一個穴位則在筋的外側,與內側的穴位並排(總共有四個穴位,左右各兩個)。
獨陰穴位於腳趾第二指,指尖下橫紋的位置(靠近胃經)。外踝骨尖,都是立穴的地方(內踝尖屬於肝經、脾經,位於踝骨前方,腎經位於踝骨後方。外踝尖,膽經位於前方,膀胱經位於後方夾住它)。
鬼眼穴位於手足的大拇指內側(手大拇指屬於肺經,足大拇指屬於脾經),兩根手指分開的縫隙處,距離指甲角一寸左右。(手足各兩個穴位,用布條將兩隻大拇指綁起來,縫隙處就是穴位,可以治療五癇。發病時灸這個穴位效果很好,足部的穴位也是一樣)。
髖骨在膝上,梁邱兩旁按,即從梁邱穴,兩旁各寸半(每足二穴,左近膽經,右近肝經)。
中泉手背腕,陽谿陽池畔,穴在溪池間,陷中容易看(內近大腸經,外近三焦經)。
四關在何處,合谷(大腸經)太衝(經肝)是。小指二節尖,小骨空在此(近心經、小腸經)。
印堂穴何在,兩眉中陷中(近膀胱經、值督脈)。子宮中極旁,各開三寸逢(前胃經,後肝經,夾之)。
龍元兩手側,腕叉紫脈上(近肺經,禁針)。四縫手四指,其內中節看。
高骨在掌後,寸部前五分(近肺經、大腸經)。蘭門離曲泉,兩旁三寸真(近肝經)。
百蟲窠二穴,其實即血海(值脾經)。陰囊囊底穴,十字紋中在(值督脈)。
白話文:
髖骨位於膝蓋上方,梁丘穴兩旁各按壓一寸半,左邊靠近膽經,右邊靠近肝經。
中泉穴位於手背手腕處,陽谿穴和陽池穴之間,穴位在兩個穴位之間的凹陷處容易看到,內側靠近大腸經,外側靠近三焦經。
四關穴位於合谷穴(大腸經)和太衝穴(肝經)之間,小指第二節尖端的小骨空隙處,靠近心經和小腸經。
印堂穴位於兩眉之間的凹陷處,靠近膀胱經,並且位於督脈上。子宮穴位於中極穴旁邊,各開三寸,前面是胃經,後面是肝經,夾在中間。
龍元穴位於兩手側腕部紫脈上方,靠近肺經,禁針。四縫穴位於手部四根手指內側中節處。
高骨穴位於手掌後部,寸部前方五分處,靠近肺經和大腸經。蘭門穴位於曲泉穴兩旁三寸處,靠近肝經。
百蟲窠穴其實就是血海穴,位於脾經上。陰囊底穴位於陰囊底部十字紋中間,位於督脈上。
睛中在眼中,黑珠正中取,此穴冶內障,後學莫輕試。
總之人周身,寸寸皆是穴。下針莫狐疑,但開筋與骨,遇著隔凝處,傍針是真訣。疼痛無定處,細審自能得,善針信左手,法先在爪切。不痛無他巧,要分開血脈,右手徐徐下,深淺用耳測,驚針手即止,心與針管攝。刺榮勿傷衛,刺衛榮休賊。既宜辨經絡,又須明補瀉。部分天人地,迎隨別順逆,陽九陰六數,道與河洛葉。
指頭左右轉,導引在呼吸,進水似水涼,進火似火熱。青龍擺尾樣,白虎搖頭格,或交戰升降,為宣通關節。住痛手漫捻,左九右六別,泄則遲按摩,補則急捫塞。手法難盡言,粗心人便拙,補瀉倘不明,平針最穩協。候氣至沉緊,氣松方出得,下急便傷氣,出猛便傷血。
白話文:
眼珠中央的黑點就是睛中穴,針刺此穴可以治療眼疾,但後學不可輕易嘗試。人體全身都是穴位,針灸時不要懷疑,要能打開筋骨,遇到阻礙的地方就用旁邊針刺法。疼痛的位置不固定,要細心觀察才能找到。精通針灸的人用左手摸診,手指先按壓爪部。不痛才算巧妙,要分清血脈走向,右手緩慢下針,深淺用耳朵判斷。感到針刺有異樣就停止,用心與針配合。刺榮穴不要傷到衛穴,刺衛穴不要傷到榮穴。既要辨別經絡,也要明白補瀉之法。天地人三才,迎隨別順逆,陽九陰六,這些都和河洛數術有關。
用手指左右旋轉,配合呼吸導引,針刺時感覺像水一樣涼,或者像火一樣熱。像青龍擺尾一樣,或者像白虎搖頭一樣,或者像交戰升降一樣,都可以疏通關節。止痛的時候用手輕輕揉捏,左九右六,泄則緩慢按摩,補則快速按壓。針灸手法難以用言語盡述,粗心的人就會笨拙。補瀉不明,平針最穩妥。等到氣息沉緊,氣息松開才能出針,下針過急容易傷氣,出針過快容易傷血。
前後面不同,深淺當明白,前面似井深,後面薄餅隔,背穴須淺刺,應聲手便歇,令患人仰臥,方刺腹上穴,以手重揉按,肚腸離兩側,胸膺與腹殊,亦在淺刺列。頭面少深刺,艾灸毋多設,手足有淺深,認準筋骨隙。貴賤既攸殊,肥瘦尤相越,太淺病麻除,太深氣恐泄。審穴須相時,時哉弗可失,春夏須淺取,秋冬可深測。
飢渴醉飽人,暴雨狂風刻,喜怒男女交,行路未休息,凡此須緩刺,令人心惻惻。前賢良法多,後學貴採擇,果能通神妙,百倍於藥為,作此便誦讀,細密與君說,記得穴道清,下手方有則。
白話文:
針灸的深度要根據部位和情況而定,前后不同,深浅要明白。比如前面像井深,后面就像薄餅隔着一样。背部的穴位要浅刺,针到病处便要停下。患者要仰卧,方可刺腹部穴位,用重力揉按,使肠子远离两侧。胸部和腹部也不一样,也要浅刺。头部和面部少深刺,艾灸也不要过多。手脚的穴位有深浅之分,要认准筋骨间的缝隙。
每个人体质不同,肥瘦也各有差异,针刺太浅病症无法消除,太深又容易导致气泄。选择穴位要适时,时机不可错过,春夏季要浅刺,秋冬则可深刺。
饥渴、醉酒、饱食、暴雨、狂风、喜怒、男女交合、行路未休息等情况,都要缓刺,避免患者心慌。前贤良法很多,后学要仔细选择,如果能通晓其中的奥妙,效果百倍于药物。所以要认真诵读这些内容,仔细领会,记住穴道位置,才能准确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