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周身穴法歌》~ 任脈經穴
任脈經穴
1. 任脈經穴
任脈廿四穴,胸腹中綱紀。會陰(一名屏翳)兩陰間(在腎囊之下,有縫通肛門。陰器與肛門為兩陰也),任督沖所起,督由此行背,任由行腹裡,沖行足少陰,針刺治溺水(溺死者,令人倒拖出水,針以補法行之,尿屎出則活),非是切莫針,此地關生死。
曲骨橫骨中,臍下(五寸)毛際逢,陷中動脈應,與足厥陰通(會肝經)。上一寸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臍下四寸窮,為膀胱之膜,足三陰會同。
關元小腸膜,臍下三寸憑,與足三陰會,上一寸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石門三焦膜,臍下二寸真。
臍下一寸五,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肓)宛宛中,上五分陰交(臍下一寸),會少陰及沖,當膀胱上際,三焦膜所逢。
白話文:
任脈共有二十四個穴位,貫穿胸腹,是人體重要的經絡。會陰穴位於兩腿之間,靠近肛門,是任脈、督脈、沖脈的起點。督脈從會陰穴向上行於背部,任脈向下行於腹部,沖脈則連通足少陰經。針刺會陰穴可以治療溺水,但必須謹慎,因為這個穴位關係到生死。
曲骨穴位於橫骨之上,臍下五寸,毛髮交界處,有動脈經過,與足厥陰經相通。中極穴位於曲骨穴上一個寸,是膀胱經的膜,也是足三陰經的交會點。
關元穴位於臍下三寸,是足三陰經的交會點。石門穴位於關元穴上一個寸,是三焦經的膜。
氣海穴位於臍下一寸五分,是任脈的重要穴位,與足少陰經和沖脈相通,位於膀胱上,與三焦經的膜相交。
神閥(一名氣舍)居臍內,上一寸水分(一名分水),當小腸下口,泌別濁與清,入膀胱大腸(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二穴皆禁針。
又一寸下脘,臍上二寸憑,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承,水穀從此入,脈會足太陰。
建里臍上三,中脘(一名大會)臍上四,六腑所會地,腑病宜治此(腑會中脘),手太陽少陽,足陽明同會,又為胃之膜,胃虛引導是。
上脘(一名胃脘)臍上五,絡脾而屬胃(中脘亦然),在脈足陽明,手太陽同會。
上一寸巨闕,心膜在此也,再一寸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𩩲骭者,胸之眾骨也。因眾骨止此,故名),居兩歧骨下,骨垂鳩尾形,針灸莫輕者(僅可針三分,大妙手方針,不然,針取氣多,令人夭)。
白話文:
神闕穴,又稱氣舍,位於肚臍內,向上1寸是水分穴,又稱分水,位置在小腸下口,負責將濁水和清水分離,濁水進入膀胱,清水進入大腸,這兩個穴位都禁止針灸。
再向上1寸是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2寸,位置在胃的下口,小腸的上口,食物和水從這裡進入,並與足太陰脾經相匯。
建里穴位於肚臍上方3寸,中脘穴,又稱大會,位於肚臍上方4寸,是六腑的匯聚之處,治療腑臟病症時應該針灸此穴。手太陽小腸經、少陽三焦經和足陽明胃經在此交匯,中脘穴也是胃的膜,胃虛弱時,可以用它來引導。
上脘穴,又稱胃脘,位於肚臍上方5寸,與脾經相連,屬胃經,位置在足陽明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交匯點。
向上1寸是巨闕穴,心膜在此處,再向上1寸是鳩尾穴,又稱尾翳,又稱𩩲骭,𩩲骭是指胸部的所有骨頭。因為所有的骨頭都匯聚於此,所以叫做鳩尾。鳩尾穴位於兩條岔開的骨頭下方,骨頭形狀像鳥的尾巴,針灸這個穴位要格外小心,只能針刺三分,必須由技藝高超的醫生操作,否則會刺取過多氣血,導致病人早夭。
中庭膻中下,一寸六陷中,橫量兩乳間,膻中(一名元見)針莫攻,足太陰少陰,手太少陽同(四脈之會)。
上寸六玉堂(一名玉英),又寸六紫宮,再寸六華蓋,一寸璇璣蹤,陷中仰面取,針下三分窮。
天突(一名天瞿)結喉下(在璇璣上一寸),兩缺盆之中,下針莫低手,直下始為功(針五分,若低手而下傷人)。
廉泉(一名舌本)結喉上,中央是其蹤,陰維任脈會,低針一分通。
承漿(一名懸漿)唇稜下,陷中開口取,與太陽胃督,各脈會於此。
白話文:
膻中穴位於胸骨正中線,在兩乳頭連線的中點,距離胸骨下緣一寸六分,左右兩邊各有一寸六分,橫量兩乳頭之間,膻中穴又名元見,針灸時不可直接針刺,此穴為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少陽三焦經、手少陽明小腸經四條經脈的交會點。
玉堂穴位於膻中穴上緣一寸六分,又名玉英;紫宮穴位於玉堂穴上緣一寸六分;華蓋穴位於紫宮穴上緣一寸六分;璇璣穴位於華蓋穴上緣一寸,這些穴位皆位於胸骨正中線上,針灸時需仰面取穴,針刺深度約三分。
天突穴位於結喉下方,在璇璣穴上緣一寸,位於左右鎖骨上緣中點,針灸時不可低手,需直直下針五分,若低手針刺則容易傷及人體。
廉泉穴位於結喉上方,位於下巴正中線,針灸時需低手針刺一分,此穴為陰維脈與任脈的交會點。
承漿穴位於下唇正中線,在唇珠下方凹陷處,針灸時需開口取穴,此穴為太陽經、胃經、督脈等多條經脈的交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