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考正周身穴法歌》~ 足少陽膽經 (1)

回本書目錄

足少陽膽經 (1)

1.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瞳子髎(一名太陽,一名前關)穴起,目外眥五分,去目幾何矣,與手少陽會,手太陽同此。

耳前起骨上,動脈宛宛中,此穴名聽會,上寸主人(即客主人,一名上關)翁,均張口可取,開口同一空(以《金鑑》參校更明晰。)

頷厭曲周下,顳顬(鬢骨也)上廉胎(針七分止,刺深令人耳聾),懸顱在中廉(亦針七分止,不可刺深),懸釐下廉排,均手足少陽,陽明同會哉。

曲鬢(一名曲發)居耳上,髮際曲隅中,鼓頷有空是,再上率谷逢,入髮際寸半,嚼齒宛有空,入耳後髮際,二寸為天衝,浮白亦耳後,髮際一寸容,足少陽太陽,四穴皆會同。

竅陰名枕骨,完骨上邊尋,穴在枕骨下,搖動有空憑,手足少陽會,手太陽亦臨。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少陽太陽,均會於此云。

本神直耳上,曲差旁寸五(神庭旁三寸),入髮際四分,陽維同會此。

陽白在眉上,一寸直瞳人,手足少陽會,並手足陽明,陽維同會此,臨泣目上尋,令人正睛取,入髮際五分(陷中),足少陽太陽,陽維所會云。

目窗臨泣後,半寸穴可憑(《金鑑》,作一寸),又看目窗後,寸半即正營(《金鑑》作一寸),承靈正營後,亦一寸五分,腦空陷中處,玉枕骨邊停(俠玉枕骨下),離承靈寸半,頭風向此針,風池腦空下,髮際陷中尋,在大筋外廉,按之引耳深。均手足少陽,陽維所會云。

肩井(一名膊井)缺盆上,大骨前寸半,以三指著肩,中指往後按,足陽明陽維,手足少陽伴,四經均會此,脈連入五臟。

淵液(一名泉液)舉臂得,腋下三寸測(不宜灸),復前行一寸,即是輒筋(一名神光,一名膽膜)穴,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列,又平直兩乳,其端在三肋,問君如何取,側臥上足屈。足太少陽會,又為膽之膜,乳下二肋端,五分後日月,足太陰少陽,陽維會其側。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腎之膜,監骨下腰中(監骨俟考。即《醫宗金鑑》周身名位骨度篇,亦未言及。令以各穴分寸按之,當是腰間上下之骨為監骨也),季肋(脅下各小肋骨也,俗名軟肋。脅者,腋下至肋骨盡處之總名,故又名季脅)本俠脊(凡骨之隆起,皆曰脊。

俠脊,俠肋之脊也),以後帶脈逢,季肋下寸八,臍上二分蹤,旁開七寸半(《金鑑》作八寸十),陷中處不蒙,足少陽帶脈,二脈所會同。

帶脈下三寸,穴又為五樞,恰當水道旁,五寸五分居。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余。足少陽帶脈,亦會於此歟。

居髎章門下,八寸有三分(在維道下三寸),監骨上陷中(此穴又云監骨上,可見監骨是腰間上下之骨),陽蹺會此經。

環跳髀樞中(髀者,膝上之大骨也。上端如杵,接於臀內之大骨處,如樞紐然,故稱髀樞),側臥屈足取,下足任其伸,搖撼宛曲是,三指叉髀樞,指在筋骨里,筋應大指甲,大骨下邊止,已刺不可搖,怕令針傷毀,足少陽太陽,均會於此矣此(此穴為治足不能起立者要穴,可針至二寸許,復生先生取之最精,因用其口傳。)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起於瞳子髎穴,也就是眼睛外側五分的地方,這個位置離眼睛還有一段距離,在這裡與手少陽經交會,也和手太陽經相通。

在耳朵前方的骨頭上方,動脈搏動處,有個叫聽會穴,往上一寸是客主人穴,也叫上關穴,這兩個穴位張開嘴巴就能取穴,張口時會發現有個凹陷處。

頷厭穴位於鬢角下方的彎曲處,顳顬(鬢骨)的上方邊緣,針刺七分即可,刺太深會導致耳聾。懸顱穴在顳顬中間邊緣,也針刺七分,不可刺深。懸釐穴在懸顱穴下方,這幾個穴位都是手足少陽經和陽明經交會的地方。

曲鬢穴在耳朵上方,頭髮邊緣彎曲的地方,鼓起腮幫子時會有個凹陷處,再往上是率谷穴,在髮際內一寸半,咬牙時會有凹陷。入耳後髮際二寸是天衝穴,浮白穴在耳朵後方,髮際內一寸,這四個穴位都是足少陽經和太陽經的交會處。

竅陰穴位於枕骨上方,在枕骨下方的凹陷處,搖動頭部時會有空隙感,這裡是手足少陽經和手太陽經交會的地方。

完骨穴在耳朵後方,入髮際四分的地方,這裡是足少陽經和太陽經的交會處。

本神穴在耳朵正上方,曲差穴旁開一寸五分(也就是神庭穴旁開三寸),入髮際四分,這裡也是陽維脈的交會處。

陽白穴在眉毛上方一寸,瞳孔正上方,這裡是手足少陽經、手足陽明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臨泣穴在眼睛上方,可以讓人眼睛正視,入髮際五分(陷中),是足少陽經、太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

目窗穴在臨泣穴後方半寸處(也有書說是一寸),再往後一寸半是正營穴(也有書說是一寸),承靈穴在正營穴後方一寸五分處,腦空穴在玉枕骨邊緣的凹陷處,離承靈穴一寸半,頭痛時可以針刺這裡。風池穴在腦空穴下方,髮際凹陷處,在大筋外側,按壓會牽引到耳朵深處,這裡也是手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

肩井穴在鎖骨上窩的上方,大骨前方一寸半,用三指按在肩膀上,中指往後按壓取穴。這裡是足陽明經、陽維脈和手足少陽經交會的地方,四條經脈在此匯集,與五臟相連。

淵液穴在腋下三寸處,舉起手臂可以找到(不宜艾灸),向前一寸是輒筋穴,此穴在肋骨旁側,與胸骨平行,相隔七寸五分,與兩乳頭平行,在第三肋骨處。取穴時,側躺並彎曲上方的腿。這裡是足太陰經和少陽經交會的地方,也是膽的膜,乳房下方二根肋骨末端五分後方是日月穴,是足太陰經、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

京門穴是腎的膜,在腰部監骨(腰間上下之骨)下方,季肋(肋骨末端)與脊柱之間的凹陷處,與後方的帶脈相交,在季肋下方一寸八分,肚臍上方二分,旁開七寸半(也有書說是八寸十分)的凹陷處,這裡是足少陽經和帶脈的交會處。

帶脈下方三寸,是五樞穴,與水道穴平行,相距五寸五分。維道穴在章門穴下方五寸三分多。這裡是足少陽經和帶脈的交會處。

居髎穴在章門穴下方八寸三分處(在維道穴下方三寸),位於監骨上方的凹陷處,是陽蹺脈的交會處。

環跳穴在臀部的關節處,取穴時側臥,彎曲上面的腿,伸直下面的腿,搖動下肢時有動感,用三指叉開按壓髖關節,手指所在筋骨之間,筋的走向和大拇指指甲對應,大骨下方停止,針刺後不可搖動,以免損傷針。這裡是足少陽經和太陽經的交會處。此穴是治療腿腳不能站立的要穴,可以針刺到二寸左右,復生先生取穴最為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