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考正周身穴法歌》~ 督脈經穴

回本書目錄

督脈經穴

1. 督脈經穴

督脈廿八穴,走背腦中心。長強(一名氣之陰郄,一名厥骨)尾閭下,骨端計三分,是督脈之絡,別走任脈云,足少陰陽會,治痔之本根。

腰俞(一名背解,一名體孔,一名腰柱,一名腦戶)廿一椎,其下宛宛中,挺身伏地臥,兩手支額重,又令四體縱,穴乃不能蒙。

陽關十六椎,坐取莫倚斜,十四椎命門(一名屬累),懸樞十三耶,均須伏而取,椎下莫教差。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十一椎,中樞十椎下(遵《金鑑》增入),筋縮(九椎)與至陽,(七椎)九椎七椎惹,靈臺伏六椎,神道五椎也,身柱隱三椎,陶道一椎者。足太陽督脈,相會陶道野,均須仰取之,各在椎下里,脊中灸漫施(灸之令人腰傴僂),靈臺針莫把。

白話文:

督脈有二十八個穴位,沿著背部、腦部中心線行進。長強穴位於尾閭骨下方,從骨頭末端算起三分處,是督脈的絡脈,另行連接到任脈,也是足少陰、足太陽兩條經脈的交會點,能治療痔瘡的根本病因。

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節椎骨下方,在背部微微凹陷處,取穴時要挺直身體,俯臥在地,雙手撐著額頭,並讓四肢伸展開,這個穴位就不會被遮擋。

陽關穴位於第十六節椎骨,取穴時要坐著,不要倚靠或歪斜。第十四節椎骨是命門穴,第十三節椎骨是懸樞穴,這兩個穴位都要俯臥取穴,要精準地找到椎骨下方。

脊中穴位於第十一節椎骨,中樞穴位於第十節椎骨下方,筋縮穴位於第九節椎骨,至陽穴位於第七節椎骨,靈臺穴位於第六節椎骨,神道穴位於第五節椎骨,身柱穴位於第三節椎骨,陶道穴位於第一節椎骨。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在陶道穴處交會。這些穴位都需要仰臥取穴,每個穴位都在椎骨下方的凹陷處。脊中穴可以用艾灸,但要小心,灸得過久會導致腰部彎曲,靈臺穴則不宜用針灸。

大椎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陽會,百勞名亦同。啞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一名喑門)項中央,入髮際五分,督脈陽維會,卻系舌之根,此穴不可灸,灸則啞無音。

風府(一名舌本)髮際寸,疾言肉立起,大筋內宛宛,言休立下矣,足太陽陽維,與督脈會此,是穴亦禁灸,繼後腦戶(一名合顱)峙,在枕骨上邊,足太陽會是,灸亦令人啞,針灸俱無取。

上寸半強間(一名大羽),又寸半後頂(一名交沖),百會居頂中(一名三陽,一名五會,一名顛上,一名天滿),亦離寸半定,旋毛可容豆,與兩耳尖並。會手足三陽,穴能治百病。

繼此為前頂,亦離一寸五,骨間微陷中,顖會(顖,音信,同囟,頭會,腦蓋頂門也。子在母胎,諸竅尚閉,惟臍內氣,囟為之通。生則竅開,口鼻納氣,尾閭泄氣,囟乃漸合,陰陽升降之道也。離前頂寸半)又接武,至八歲以後,方可針分許(八歲以前不可針,緣小兒囟門未合,刺之傷骨)。

白話文:

大椎骨上方有一個凹陷處,是手足三陽經脈交匯的地方,也稱為百勞穴。啞門穴位於脖子正中,髮際線往下五分處,是督脈和陽維脈交匯的地方,與舌頭的根部相連。這個穴位不能灸,灸了就會啞巴。

風府穴位於髮際線一寸處,說話時會明顯隆起,是足太陽陽維脈和督脈交匯的地方,也不能灸,會導致失聲。繼風府穴而上的腦戶穴位於枕骨上方,是足太陽陽維脈交匯的地方,灸了也會讓人啞巴,針灸都不可取。

腦戶穴上方一寸半處是強間穴,再往上走一寸半是後頂穴,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距離後頂穴一寸半,旋毛中可以容納一顆豆子,與兩耳尖齊平。百會穴是手足三陽經脈交匯的地方,可以治療各種疾病。

百會穴下方一寸半處是前頂穴,骨頭間有一個輕微的凹陷。前頂穴下方一寸半處是顖會穴,八歲以前不能針灸,因為小兒囟門未合,刺針會傷骨。

上星(一名神堂)入髮際。一寸穴容豆。神庭僅五分,直鼻上相湊,此穴亦禁針,傷目發狂謬,與足太陽會,目翳針微透(在鼻柱上端)。

素髎穴禁灸,在鼻端準頭,鼻孔下陷中,穴又名水溝(一名人中),手足陽明會,又與腎脈交。

兌端唇上端,齘交在唇內,齒上齦縫中,足陽明任會(齘音銀,齒本也,齦亦音銀,齒根肉)。

白話文:

上星穴,又名神堂,位於髮際邊緣。穴位大小如豆子般。神庭穴則只有五分大小,位於鼻樑正上方。這個穴位不可針灸,因為針灸會傷到眼睛,導致人發狂。上星穴與足太陽經交會,若有眼翳,可輕微針刺這個穴位。

素髎穴不可灸,位於鼻尖正中,鼻孔下方凹陷處。這個穴位又名水溝,或稱人中。素髎穴是手足陽明經的交會穴,也與腎經相通。

兌端穴位於嘴唇上端,齘交穴位於嘴唇內側,牙齦縫隙中。這個穴位是足陽明經與任脈的交會穴。齘音銀,指的是牙齒,齦音銀,指的是牙根的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