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考正周身穴法歌》~ 手少陽三焦經

回本書目錄

手少陽三焦經

1.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關衝脈之苗,四指之外側,爪角韭葉飄,廿三穴所起,井金理孔昭。

小指與四指,歧骨間陷中,液門握拳取,三焦滎水通。

液門上一寸,陷中是中渚,手少陽輸木,三焦虛則補。

陽池(一名別陽)穴陷中,四指直上取,手背腕中心,與大陵相抵(可針透抵大陵,可破皮,不可搖手),手少陽之原,虛實拔之矣。

外關在腕後,二寸兩骨分,手少陽之絡,別走手厥陰,又通陽維脈(合於目銳眥、耳後、頰、頸肩),與內關對針。

支溝(一名飛虎)外關後,上一寸可憑,兩骨間陷中,手少陽之經。

會宗並支溝(會宗與支溝均在腕後三寸),實外開一寸,支溝一寸上,三陽絡(一名通門)可證(以手三陽三脈同行也。故名),臂上大交脈,二穴針休進。

四瀆肘前五,陷中外廉測,天井在肘上,大骨後寸列,兩筋叉骨罅,屈肘拱胸得,或叉手按膝,合土實則瀉。

肘上二寸際,即是清冷淵,伸肘舉臂取,消濼更繼焉,肩下臂外處,肘上分肉間(遵《金鑑》校正。)

臑會(一名臑交)肩前廉,去肩端三寸,少陽陽維會,宛宛中處問。

肩髎斜舉臂,肩端髎陷中,天髎缺盆內,陷處上有空,在起肉上認,刺陷處便凶(傷臟氣,令人卒死),手足少陽會,陽維亦會同。

頸之大筋外,天牖不宜灸(灸即令人面腫眼合),正當完骨下,髮際上可數,恰值天柱前,又在天容後。

翳風在耳後,尖角陷中巧,按之耳中痛,更令患人咬(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手足少陽會,尋取穴了了。

瘈脈(一名資脈)耳本後,雞足青絡脈(刺出血,如豆汗),顱息在耳後,亦青絡脈測,兩穴針一分,不得多出血(血多殺人)。

角孫耳廓(耳上輪也)間,開口便有空,手足少陽會,手太陽亦同。手足少陽脈,發自絲竹空(一名目髎),眉後陷中處,勿灸令目朦。

耳前銳發下(即鬢腳也),橫動脈和髎,手足少陽會,手太陽相遭。

耳前起肉處,陷中當耳缺,耳門原禁灸,三焦終此穴。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起始於關衝穴,這是脈絡的初生點,位於無名指外側,靠近指甲旁,形狀猶如飄揚的韭菜葉,全經共有廿三個穴位,從井穴關衝開始,其屬金,治療原則清晰。

在小指與無名指之間的骨縫間凹陷中,這是液門穴,握拳可找到位置,屬三焦經的滎穴,性質為水,能疏通三焦。

液門穴上方一寸處,凹陷中是中渚穴,這是手少陽經的輸穴,屬木,三焦虛時可用來補充。

陽池穴,又稱別陽,位於手背腕部中央,四指直上可找到,與內關穴相對,是手少陽經的原穴,可調節虛實。

外關穴在腕後二寸,兩骨之間,這是手少陽經的絡穴,分支連接手厥陰經,同時通達陽維脈,可以和內關穴對針。

支溝穴,又稱飛虎,位於外關穴後方一寸,兩骨之間的凹陷中,這是手少陽經的經穴。

會宗穴和支溝穴都在腕後三寸,實際位置在外關穴上方一寸,支溝穴上方一寸是三陽絡穴,因手三陽經在此同行而得名,但不要在臂上大交脈的兩個穴位針刺太深。

四瀆穴在肘前五寸,外側邊緣的凹陷中,天井穴在肘上,大骨後方一寸排列,兩條筋骨交叉的骨縫中,屈肘抱胸即可找到,或者交叉雙手按住膝蓋,這個穴位屬土,實症時用瀉法。

肘上二寸的地方就是清冷淵穴,伸肘舉臂可找到,消濼穴就在這裡,肩下臂外,肘上肌肉間隙中。

臑會穴,又稱臑交,位於肩前邊緣,離肩端三寸,是手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位於肌肉彎曲的中間。

肩髎穴在斜舉手臂時,肩端的凹陷中,天髎穴在鎖骨上窩內,凹陷上方有空隙,位於肌肉突起處,若誤刺凹陷處可能導致危險,這是手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處。

頸部大筋外側,天牖穴不宜施灸,正好位於完骨下方,頭髮邊緣可數,恰好在天柱穴前方,也在天容穴後方。

翳風穴在耳後,尖角凹陷中,按壓會使耳中疼痛,讓患者咬住二十枚銅錢,這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處,位置明確。

瘈脈穴,又稱資脈,位於耳根後方,像雞腳一樣的青色絡脈,刺血至如豆汗,顱息穴也在耳後,同樣位於青色絡脈上,這兩個穴位針刺時不能出血過多。

角孫穴位於耳廓之間,張開嘴即可看到空隙,這是手足少陽經的交會處,也是手太陽經的穴位,不宜施灸,以免影響視力。

耳前尖髮之下,即鬢角處,有橫向動脈的和髎穴,這是手足少陽經和手太陽經的交會處。

耳前的肉突起處,凹陷中對應耳輪的缺口,耳門穴原本禁止施灸,這是三焦經的最後一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