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考正周身穴法歌》~ 足陽明胃經 (2)

回本書目錄

足陽明胃經 (2)

1. 足陽明胃經

外踝(踝者,胻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外者為外踝,在內者為內踝)上八寸,胻骨外陷中,豐隆胃之絡,別走太陰宮。

解谿居腕(腳掌骨交接,能宛屈處也)上,衝陽後寸五,陷中系鞋處,次指直上取,所行為經火,胃虛宜用補。

衝陽跗上(腳背也)五,去陷谷二寸,骨間有動脈,胃脈之原徑。

陷谷次指外,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胃脈輸木逢。

內庭次指外,本節歧骨會,其穴形陷中,陽明滎水界。

去爪甲韭葉,指端為厲兌,井金胃脈終,實則瀉無害。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

外踝(踝骨是在腳踝骨下方、腳面骨上方,兩旁突出較高的骨頭。外側的稱為外踝,內側的稱為內踝)往上八寸,在腓骨外側凹陷處,是豐隆穴,胃經的絡脈在此與足太陰脾經相交。

解谿穴位於腳腕(腳掌骨交接、可以彎曲的地方)上方,在衝陽穴後方一寸五分,位於腳踝凹陷繫鞋帶的地方,沿著腳趾方向往上取穴,此處是經脈循行的熱點,胃虛弱的人應該使用補法。

衝陽穴位於腳背(腳背)上方五寸,距離陷谷穴二寸,在骨頭間有動脈搏動,是胃經的原氣經過的地方。

陷谷穴在衝陽穴的下一指外側,在關節後方的凹陷處,距離內庭穴二寸,是胃經輸送氣血的地方。

內庭穴在陷谷穴的下一指外側,在趾骨交接處,穴位處於凹陷之中,是陽明經的滎穴(水)所在。

厲兌穴位於指甲旁如同韭菜葉般寬的位置,也就是指尖,是胃經的井穴(金),胃經在此結束。如果穴位充實,瀉血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