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正周身穴法歌》~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
1.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其穴頭維起,本神旁寸五,額角(髮際之下,兩眉之上曰額,兩旁骨稜起者曰額角)髮際取,又去神庭旁,四寸五分擬。下關在耳前,動脈下廉里(骨際曰廉),合口即有空,開口則閉矣,足陽明少陽,二脈會於此。
頰車(下牙床骨起處)在耳下(八分),開口便有空,令人側臥取,曲頰端陷中。
承泣目胞下(胞者,外衛之胞也),直瞳子陷中,陽蹺與任脈,一一會其宮,其病目翳綠,禁灸亦禁針。
四白在目下,一寸直瞳子,針刺僅三分,反是目烏矣。
巨髎鼻孔旁,八分直瞳子(平水溝),手足陽明經,陽蹺脈會此。
口吻(音汶,口邊也)四分外,近下脈微動。亦三脈所會,地倉穴甚重。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穴位解說:
頭維:位於頭頂,從髮際開始,往後沿著頭頂正中線,約五寸處,即本神穴旁五寸。另一個取穴方法是從神庭穴旁,向外側約四寸五分處。
下關:位於耳前,下顎骨與顴骨交界處(即骨際),當張嘴時會有凹陷處,此時便是下關穴位。此處為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交會處。
頰車:位於耳垂下方約八分處,下顎骨突出處,張嘴時會出現凹陷。取穴時建議患者側臥,將臉頰向上曲,凹陷處即為頰車穴。
承泣:位於眼球下方,眼眶骨下緣凹陷處,正對瞳孔。此處為陽蹺脈與任脈交會處,主要治療眼部疾病,例如目翳綠等。禁針灸。
四白:位於眼下方,正對瞳孔下方一寸處。針刺深度僅三分,可治療眼部疾病,例如目烏。
巨髎:位於鼻翼外側,與瞳孔等高處,約八分處。此處為手足陽明經與陽蹺脈交會處。
地倉:位於口角外側約四分處,下顎骨邊緣處,可摸到輕微脈動。此處為手足陽明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三經交會處,為重要穴位。
曲頷(胡感切,口含物之車也。曲頷者,耳下頸上之曲骨處)前寸二,骨陷中動脈,口下當兩肩,此是大迎穴。
頸大脈應手,結喉旁寸五,仰取見人迎(一名五會),會足少陽部(結喉者,喉之管頭,人瘦者多見。)
頸大筋之前,正直人迎下。其穴名水突(一名水門),又下為氣舍,貼骨尖陷中,外旁缺盆(一名天蓋)大,肩前橫骨中,狀如盆在架。
氣戶巨骨下,俞府旁二寸(亦在雲門旁二寸),戶下一寸六,庫房穴莫遁。房下寸六分,屋翳更可症。屋下再寸六,好把膺窗認。其穴各陷中,去中各四寸,均須仰取之,四穴於斯定。
乳中乳之中,微刺卻禁灸。乳根下寸六,去中四寸有。
白話文:
下巴下方,耳下頸上彎曲骨處往前一寸二分,骨頭凹陷處有動脈,正對著嘴巴下方,兩肩之間,這就是大迎穴。
脖子上的大動脈,應著手的位置,結喉旁邊一寸五分,仰著頭取穴,就能看到人迎穴(又名五會穴),它與足少陽經相通。(結喉就是喉嚨管子的頭部,瘦的人比較明顯。)
脖子上的大筋前方,正對著人迎穴下方,這個穴位叫做水突(又名水門),再往下就是氣舍穴,緊貼著骨頭尖端凹陷處,外側旁邊是缺盆(又名天蓋)穴,肩前橫骨中間,形狀像盆子放在架子上。
氣戶穴在巨骨下方,俞府穴旁邊二寸(也在雲門穴旁邊二寸),氣戶穴往下 一寸六分,就是庫房穴。庫房穴往下 一寸六分,就是屋翳穴。屋翳穴再往下 一寸六分,就是膺窗穴。這四個穴位都在骨頭凹陷處,離身體正中各四寸,都要仰著頭取穴。
乳房中間,只可用針刺,不能灸。乳根下方一寸六分,離身體正中四寸。
不容更承滿,梁門復關門,太乙滑肉門,均一寸相承,去中各三寸,六穴得其真(自不容至滑肉門,《醫宗金鑑》均去中旁開二寸。)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門)大腸膜,去肓俞一寸,俠臍之兩旁,二寸陷中論。
外陵天樞下,大巨繼外陵,各直下一寸,去中二寸行。
水道巨下三,再二寸歸來,去中各二寸,下一又氣街(原名氣衝),宛宛動脈應,殆衝脈起哉(《素問》:刺中脈,血不出,為腫鼠璞。東垣:吐血多,不愈,以三稜針於氣街出血,立愈。)
髀關伏兔後,正值交紋中。伏免(按捺上有肉起,如伏兔之狀,故名)在膝上,六寸肉起隆,取穴正跪坐,三指按捺工。
白話文:
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六個穴位,相隔一寸,從中線各開三寸。天樞穴位於肓俞穴下方一寸,靠近肚臍兩側,距離中線二寸。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方,大巨穴位於外陵穴下方,兩者都直下一寸,距離中線二寸。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方三寸,再向下二寸回到氣街穴,距離中線各二寸。氣街穴位置靠近動脈,可能是衝脈的起始點。髀關穴位於伏兔穴下方,正對腿部的橫紋。伏免穴位於膝蓋上方六寸,肌肉隆起,取穴時應正坐跪地,用三指按壓即可。
陰肺(一名陰鼎)拜揖取,伏兔下陷中,膝之上三寸,禁灸伏兔同。
梁邱在膝上,二寸兩筋間。犢鼻(狀如牛鼻,故名)形陷中,膝眼當兩旁,微刺莫輕縱,出液足便傷《素問》:刺出液為跛)。
三里膝眼下,三寸大筋旁,胻骨(俗名臁脛骨,其骨兩根。在前者,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後者名輔骨,形細,膝內側之小骨也。此則指形粗,膝外之骨而言)之外側,胃脈合土參。
再三寸上廉(一名上巨虛),兩筋骨罅中。再二寸條口,舉足取之同。
下廉(一名下巨虛)條口下,一寸兩筋骨,罅中如何取,蹲地舉足得。
白話文:
陰肺穴位於伏兔穴下方,膝蓋上方三寸,與伏兔穴同禁灸。梁邱穴位於膝蓋上方二寸,兩筋之間。犢鼻穴形狀凹陷,位於膝蓋下方兩側,需輕柔針刺,避免針刺過深造成液體流出,導致足部受傷。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大筋旁,胻骨外側,胃經與土經在此交匯。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上方三寸,兩筋骨之間的縫隙中。條口穴位於上廉穴上方二寸,與舉足取穴相同。下廉穴位於條口穴下方一寸,兩筋骨之間的縫隙中,取穴方法需蹲地舉足。
外踝(踝者,胻骨之下,足跗之上,兩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外者為外踝,在內者為內踝)上八寸,胻骨外陷中,豐隆胃之絡,別走太陰宮。
解谿居腕(腳掌骨交接,能宛屈處也)上,衝陽後寸五,陷中系鞋處,次指直上取,所行為經火,胃虛宜用補。
衝陽跗上(腳背也)五,去陷谷二寸,骨間有動脈,胃脈之原徑。
陷谷次指外,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胃脈輸木逢。
內庭次指外,本節歧骨會,其穴形陷中,陽明滎水界。
去爪甲韭葉,指端為厲兌,井金胃脈終,實則瀉無害。
白話文:
外踝上八寸,小腿骨外側凹陷處,是胃經的絡脈經過的地方,然後分支通向脾經。
腳掌骨交接處,能彎曲的地方,向上五分,在衝陽穴後方,凹陷處靠近繫鞋帶的地方,用手指直上尋找,這個地方是胃經的火氣所在,胃虛弱的人應該用補益的方法治療。
衝陽穴在腳背上,距離陷谷穴二寸,骨頭之間有動脈,是胃經的原脈經過的地方。
陷谷穴在腳趾外側,靠近關節後面的凹陷處,距離內庭穴二寸,是胃經的輸脈與木氣相交的地方。
內庭穴在腳趾外側,靠近關節的骨頭交接處,這個穴位呈凹陷狀,是陽明經的滎穴與水氣相交的地方。
從指甲尖到指尖,就像韭菜葉一樣的距離,這個地方叫做厲兌穴,是胃經的井穴,胃經的末端,如果胃經實證,可以用瀉法治療,沒有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