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潤鴻

《考正周身穴法歌》~ 足太陰脾經

回本書目錄

足太陰脾經

1.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大指之內側,井木隱白起,去爪角韭葉。

大指次節末(遵《金鑑》改正),內側而陷中,大都在骨縫,赤白肉際逢,脾脈滎火地,虛以補為功。

足大指內側,太白內踝(見足陽明胃經注)前,核骨(本節骨隆起如核)下陷中,輸土在是焉。

大指本節後,一寸是公孫,內踝前絡脈(足太陰之絡),別走足陽明,又交通衝脈,合於胃胸心。

足內踝骨下,微前而陷中,前封(中封也)後照海,其中商邱逢,經金系此穴,脾實瀉為功。

內踝上三寸,夾骨陷中真,足三陰所會,三陰交斯名(瀉三陰交,補合谷,能下胎。瀉合谷,補三陰交,能安胎。妊婦慎之。

內踝上六寸,夾胻骨(注見陽明胃經內,此則指膝內側之骨而言)陷中,其穴名漏谷(一名太陰絡),以次地機(一名脾舍)逢,在膝下五寸,內側輔骨(見足陽明胃經注)隆,郄脈伸足取,夾骨下有空。

曲膝橫紋頭,內側輔骨下,陰陵泉陷中,伸屈可取也,與陽陵泉對,稍高一寸者,足太陰合水,內外莫相假(陽陵泉在外。陰陵泉在內。)

膝臏(膝上蓋骨也)上一寸,內廉白肉際,血海穴陷中,再上箕門閉,陰股(足之大腿陰股者,向內面之股也)起筋間,動脈應手細,難禁手重按,恰在魚腹地。

再上即衝門(一名上慈宮),府舍下一寸,橫骨之兩端,約紋動脈應,去腹中橫行,四寸五分定。

上一寸府舍(《金鑑》:從衝門上行七分),會厥陰陰維,三脈絡脾肝,更與心肺依。上二寸腹結(一名腸窟。《金鑑》:從府舍上行三寸),寸三大橫依,太陰陰維會,再上腹哀隨,相去三寸五,穴亦會陰維,各去腹中行,四寸五分微(《金鑑》:自衝門至腹哀,均上腹中行旁開三寸半。)

食竇舉臂取,天溪下寸六,天溪穴陷中,再上胸鄉續,旋有周榮繼,各離六寸促,均仰取去胸,旁行六寸足。

大包在腋下,六寸九肋間(又在洲液下三寸),為脾脈大絡,總諸絡陰陽,由脾灌五臟,足太陰穴完。)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

從腳大拇指內側開始,起點在隱白穴,位置在靠近指甲邊緣的地方,形狀像韭菜葉一樣狹長。

位於大拇趾第二關節末端,內側凹陷處,就在骨縫之中,位於紅白肉交界處,這是脾經的滎穴,屬火性,虛弱時用來補充能量。

在腳大拇指內側,太白穴前方,也就是內踝骨前,骨頭突出如核的部分下方的凹陷處,這裡就是輸穴,屬土性。

在大拇指根部後方約一寸的位置,稱為公孫穴,這裏是足太陰脾經的絡穴,連接到足陽明胃經,並且與衝脈相通,連結到胃、胸、心等部位。

在腳內踝骨下方,稍微向前一點的凹陷處,位於中封穴和照海穴之間,這裏是商丘穴,屬金性,當脾氣實盛時,可用來排解過剩的氣。

在內踝上方三寸的位置,夾在骨頭之間的凹陷處,是足三陰經的交會點,被命名為三陰交穴,可以調理足三陰經,對於孕婦來說,使用此穴需謹慎。

在內踝上方六寸的位置,夾在膝蓋內側骨頭之間的凹陷處,稱為漏谷穴,接著是地機穴,位於膝蓋下方五寸,內側輔骨隆起的位置,是郄脈的穴位,伸直腳就可以找到它,夾在骨頭下方有一個空隙。

在彎曲膝蓋時,橫紋頭的內側,輔骨下方的凹陷處,是陰陵泉穴,伸直或彎曲膝蓋都可以找到它,與陽陵泉穴相對,但位置稍高一些,屬於足太陰脾經的合穴,水性,不能與外側的陽陵泉穴互相代替。

在膝蓋上方一寸,內側邊緣的肉質部分,是血海穴,再往上是箕門穴,位於大腿內側的肌肉之間,有細小的動脈在這裡跳動,不易承受過重的壓力,位置就像魚腹部一樣。

再往上是衝門穴,位於府舍穴下方一寸,橫骨的兩端,有動脈在這裡跳動,沿著腹部橫向延伸,距離中線約四寸五分。

再往上一寸是府舍穴,會合厥陰陰維脈,連接脾、肝、心、肺等器官。往上二寸是腹結穴,再往上三寸是大橫穴,都是太陰陰維脈的穴位。再往上是腹哀穴,與陰維脈相會,距離中線約四寸五分。

食竇穴在舉臂時可以找到,位於天溪穴下方一寸六分,天溪穴的凹陷處,再往上是胸鄉穴,接著是周榮穴,都距離胸側約六寸。

大包穴在腋下六寸,第九肋間的位置,是脾經的大絡穴,可以統合全身的陰陽絡脈,由脾臟灌注到五臟,至此足太陰脾經的穴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