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病指南
《察病指南》是南宋醫家施發於淳祐年間(約13世紀中葉)編撰的一部中醫診斷學專著。此書汲取了《內經》、《難經》、《甲乙經》等歷代經典及相關脈學、診法論著的精華,將其中條理清晰、易於理解且臨床實用的部分分門別類地編纂而成,旨在為後學者提供一部實用的診斷指導。書名「察病指南」點明了其核心目的:為診察疾病提供方向和指引。
全書共三卷,內容以脈診為核心,同時輔以其他診察方法。施發對脈象的認識,既有對《內經》等古典脈學理論的繼承,也融入了當時新的醫學見解與自身的臨床體會。在脈象分類上,本書沿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脈分類法,並對其中的「九道」部分進行了補充和修訂,使其更具系統性與實用性。書中特別強調了脈象與疾病轉歸、預後的關係,設有「審諸病生死脈法」,對不同疾病狀態下的脈象變化及其所預示的吉凶進行了詳細闡述,這對於臨證判斷病情輕重緩急至關重要。除了核心的脈診之外,書中也涉及了望、聞、問、切四診中的其他方面,例如聽聲、察色、考味等,雖然篇幅不及脈診,但也顯示出本書並非孤立地看待診法,而是嘗試構建一個更為全面的診斷體系,雖然其側重點明確在脈診上。
從本書開篇的序言來看,施發的著書動機頗為深刻。他批評當時醫者多數捨棄神聖工巧中的前三者,獨重「巧」(指切脈診斷),然而卻往往未能真正掌握其精髓,甚至「竊是名以欺世」。更有以活人自任者,卻因醫書繁多、議論紛紜而無所適從,僅得皮毛而失精要。施發自言少時即志於醫學,並與科舉並行。年近知命之年,方謝絕俗務,專心醫道,遍覽群書,務求將「言之明白易曉,余嘗用之而驗者」進行整理。這顯示了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實踐經驗的重視。他將書命名為「察病指南」,原意是「將以貽諸子孫,非敢求人之知也」,但在看到當時疫病流行,許多患者因醫者「不知脈,並於證而不知」,誤用藥物(如陽病誤服桂附)而喪命的慘狀時,感到極度痛心。他認為,僅僅依賴運氣來行醫,即使偶爾僥倖治癒,所喪失的生命也遠多於此。因此,他決定不自私其學,將書刊刻流傳,與有志於醫道者共享,體現了他憂國憂民、普濟蒼生的醫者仁心。書中另兩篇序言,由趙與諮和趙崇賀所作,皆對施發的學識和醫德給予高度讚揚,特別是趙崇賀的序,稱讚施發著《察病指南》等書,是「使人人知有此書此方論也」,其心旨在「使人莫不能醫人」,與那些「小智自私,靳不示人」的醫者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印證了施發編撰此書的無私與宏願。
書的卷上內容,首先呈現的是中醫基礎理論中重要的「十二經總括」。這一部分並非直接論述脈診,而是將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五行、四季、五志、五聲、五色、五臭、五味、五液、五音、八卦、數等廣泛聯繫起來。例如,左手寸口屬心,為手少陰心臟部,對應南方丙丁君火,主血脈及暑邪,外候在舌,其神為神,志為喜,聲為笑,色為赤,味為苦,液為汗,音為徵,卦為離,數為七(成數)。這種將人體臟腑功能、生理病理表現與宇宙自然屬性相聯繫的整體觀,是中醫理論的基石,也是理解脈象變化的前提。通過這一總括,讀者可以快速掌握各個臟腑在系統中的定位及其主要屬性,為後續理解脈象與臟腑病變的關係打下基礎。
接著,書中進入脈診的具體方法論述。首先是「診三部脈法」和「三部九候」。三部即寸、關、尺,分別對應人體的上、中、下三焦,診察頭部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的病變。三部九候則是在寸、關、尺每一部中,再分天、人、地三層進行診察(即浮、中、沉取),分別候頭角、耳目、口齒(上部),肺、心、胸中(中部),肝、脾胃、腎(下部)。雖然作者也提到「九候雖有數說,如此說易曉,今亦難用,姑存之」,表明當時對於九候的具體應用可能存在不同看法或實用性問題,但其分層診脈的思想是延續至今的。王子亨的觀點「一位有三候,浮取之屬陽,沉取之屬陰,中得之為胃氣」更是直接揭示了浮、沉、中三層與陰陽及胃氣的關係,強調了胃氣在脈診中的重要性,指出「無胃氣則死」。
「左右三部六候」則進一步細化了左右手寸、關、尺三部在內外層面所對應的臟腑或部位。例如,左寸外候心,內候膻中;左關外候肝,內候膈中;左尺外候腎,內候腹中。右手寸外候肺,內候胸中(三焦);右關外候脾,內候胃脘;右尺外候心主(命門、心包絡),內候腰。這種精確的對應關係,為臨床通過觸診特定部位的脈象來判斷相應臟腑或部位的病變提供了具體的指導。
在介紹了脈診的基本部位和方法後,書中詳細論述了正常的生理脈象及其在四季中的變化。首先是「四季脈名」,明確指出春弦、夏洪(或鉤)、秋浮(或毛)、冬沉(或營/石)是四季應有的正常脈象特徵。接著,「診五臟四季常脈」和「定四季六臟平脈」進一步細化了在各個季節中,五臟及命門(右手尺脈候之,與腎同氣)各自應有的正常脈象。例如,春季肝脈應微弦而長,心脈應弦而洪浮,脾脈應弦而緩等。理解並掌握這些「平脈」,是診斷病脈的基礎,因為病脈往往是平脈基礎上出現的異常變化,或是與季節、臟腑不相符的脈象。書中列出多種關於正常脈象的描述,並註明不同醫家的說法,顯示出作者對不同理論的兼收並蓄,以及力求清晰準確的態度。
最後,書中論述了異常脈象中尤為嚴重的類型:「定四季相剋脈」和「診五臟賊邪脈」。這一部分運用五行相剋的理論來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和預後。例如,春季(木旺)卻出現秋季(金脈,金剋木)的脈象,預示著金邪乘木,可能導致死亡;夏季(火旺)出現冬季(水脈,水剋火)的脈象,預示水邪乘火,預後不良。這種與季節主時之氣相悖、且呈現五行相剋關係的脈,被視為「賊邪」,是病情危重、難治的徵兆。書中對王叔和關於「微邪」與「賊邪」的論述進行了探討,並引用《靈樞經》的觀點來解釋為何某些看似相剋的脈(如土盛而金生,金生則剋木,使肝脈弦而緩)反而被視為「微邪」而非「賊邪」。作者認為,判斷的關鍵在於「本脈尚存」還是「本脈全無而獨見」客脈。若本脈尚存,僅有客脈侵擾,則為「微邪」尚可應對;若本脈已失,完全被客脈取代,則為「賊邪」,病勢危殆。這反映出施發在繼承經典理論的基礎上,注重臨床細節的辨析和靈活運用,提高了脈診判斷疾病輕重和預後的能力。
綜上所述,《察病指南》是一部結構嚴謹、內容豐富、實用性強的中醫診斷學著作。它以脈診為核心,系統地介紹了脈診的部位、方法、正常脈象及其季節變化,以及如何通過異常脈象(特別是「賊邪」脈)判斷疾病的性質和預後。書中對脈學理論的梳理,結合了古代經典與當時的新知,並融入了作者的臨床經驗和深刻見解。施發在序言中表達的編書目的,更是凸顯了其普及醫學知識、挽救蒼生的宏大願望。儘管本書篇幅相對古代醫學巨著不算浩繁,但其對脈診理論的系統性總結和臨床實踐的指導價值,使其在後世脈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受到張景岳、王清任等著名醫家的推崇,稱之為「脈學之祖」、「脈學之宗」。本書至今仍是研究中醫脈學和診斷學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