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發

《察病指南》~ 卷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

1. 診暴病脈法

脈來急大洪直者死。細微者無害。

2. 診祟脈法

脈來乍大乍小。乍短乍長為禍祟。(別本云。右尺洪大為祟脈。)寸尺有脈。關中無脈為鬼病。

白話文:

脈搏跳動時忽大忽小、忽短忽長是不好的徵兆(另一版本說,如果右手尺部的脈博非常強大就是邪氣侵入的跡象)。在寸和尺兩部位都有脈搏,但中部沒有脈搏則可能是被鬼魂附身或受到詛咒等超自然現象所引起的疾病。

3. 診病內外法

脈浮大者病在外。沉細者病在內。

4. 診癥病脈法

左手脈橫癥在右。右手脈橫癥在左。脈頭大者臍上。脈頭小者臍下。

白話文:

左手脈診斷出病變位於身體的右側,而右手脈診斷出病變位於身體的左側。如果脈搏強勁,則表示病症位置靠近腹部中央;如果脈搏微弱,則表示病症位置較遠離腹部中央。

5. 診候約法

浮為風為虛。沉為濕為實。遲為寒為冷。數為熱為燥。洪為驚為癇。(一云數為虛為熱。滑為實為下。)

又云。風則脈浮。寒則脈緊。中暑則脈虛而滑。中濕則脈細而澀。(活人書云。脈沉緩為中濕。脈細者非也。)傷於陰則脈沉。傷於陽則脈浮。

白話文:

這段文字描述了中醫脈象的診斷方法。通過觀察脈搏的浮沉、遲數、洪滑等特點,可以推斷病人的病因和病情。例如,浮脈代表風邪,沉脈代表濕邪,這些都是常見的病邪。同時,根據脈象的變化,可以判斷病人的寒熱虛實等,從而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需要注意的是,這段文字中提到了兩種不同的說法,因此在診斷時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綜合分析。

6. 辨雜病脈吐汗溫利可否法

弦緊者可下。弦遲者宜溫。緊數者宜汗。脈微者不可吐。虛細者不可下。沉微者不可汗。

白話文:

如果脈搏強硬則可以使用通便療法;如果脈搏緩慢且弱則應當用溫熱性藥物治療;如果脈搏又強硬又快速則適合發汗療法;如果脈搏微弱則不適合作為嘔吐療法;如果脈搏薄弱而細小則不能使用通便療法治療;如果脈搏下沈且微弱則不宜進行發汗療法。

7. 人迎氣口脈

人迎脈在左手關前一分。(其穴在結喉兩旁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動脈應手者是也。)診之以候六淫。浮則為風。緊盛則傷於寒。

氣口脈在右手關前一分。診之以候七情。浮則為虛為氣。緊盛則傷於食。

白話文:

左手中指第一節前端有一個穴位叫做「人迎」,這個穴位位於喉嚨左右各一吋半的地方,如果摸到有跳動的脈搏就是了。透過檢查這條脈可以得知身體是否受到外感六邪(風、暑、濕、燥、火),若脈象浮起代表可能受風邪侵襲;若是脈象強勁表示可能會因為寒冷而生病。 右手中指第一節前端有一個穴位叫做「氣口」,同樣地,如果摸到有跳動的脈搏就是了。透過檢查這條脈可以得知情緒對身體的影響,若脈象浮起代表可能是因虛弱或氣血不足所引起的情緒問題;若是脈象強勁表示可能會因為吃太多食物而引發消化不良等症狀。

8. 辨三因

寒暑燥濕風熱謂之六淫。屬外因。

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屬內因。

疲極筋力。盡神度量、飲食飢飽、叫呼走氣、房室勞逸、金瘡踒折、虎狼毒蟲、鬼疰客忤、畏壓溺等。為不內外因。

陳無擇云。凡診須識人迎氣口。以辨內外因。其不與人迎氣口相應。為不內外因。所謂關前一分。人命之主也。

白話文:

寒、暑、燥、濕、風、熱這六種外來因素,我們稱為六淫,屬於外因。

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我們稱為七情,屬於內因。

除此之外,還有疲勞、筋骨勞損、精神過度消耗、飲食不節、大聲叫喊、呼吸急促、房事過度、外傷、跌倒、中毒、鬼魅作祟、壓迫、溺水等等,這些因素既不屬於外因,也不屬於內因。

醫學家陳無擇說,診斷疾病時,必須了解病人的脈象、呼吸、言語,才能辨別疾病是由外因還是內因引起。如果病人的脈象、呼吸、言語與外因或內因不符,則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所謂「關前一分,人命之主也」,指的是脈象的變化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9. 定生死訣

陽病得陰脈者死。陰病得陽脈者生。脈病人不病者死。(名曰行屍)人病脈不病者生。(為內虛屍厥)既有人病而脈不病者。直是息數脈與相應者可治也。難經云。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脈經云。病人得健脈。名曰臥屍。脈訣云。病人脈健不用治。

夫人病脈不病者。安有是理。當如難經之說。謂息數不應脈數者是也。人之初病。脈非數則遲。必此等脈可生。若健脈則急大洪直。與形證相反者。斷不可治。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的是脈象與病症的關係,以及如何根據脈象判斷病人的生死。它強調了脈象要與呼吸相對應,才能判斷病情,並指出一些看似正常的脈象其實是病重的表現,需要謹慎對待。

10. 下指疏密法

凡診視其臂長則疏下指。臂短則密下指。古人身長其臂亦長。故寸部佔九分。關尺部各佔一寸。三部共二寸九分。今人身短其臂亦短。有三部共不及二寸者。若依古法診之。則頭指診在關部。次指診在尺部。第三指診在閒處。如何知病之所在。今但以高骨為準。逐一指診。指其部位。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說。庶幾可也。

白話文:

診斷時,如果病人手臂較長,就應該將手指伸展開來診脈;手臂較短,就應該將手指併攏診脈。古人身材高大,手臂也長,所以寸關尺三部中,寸部佔九分,關尺部各佔一分,總共二寸九分。現在人身材矮小,手臂也短,三部加起來可能不到二寸。如果按照古法診脈,頭指會診在關部,次指會診在尺部,第三指會診在閒處,根本無法準確判斷病症所在。現在只需要以高骨為準,逐一用手指診脈,指明病症所在部位,不必拘泥於九分一寸的說法,這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