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乃中醫學史上劃時代的巨著,尤其桂林古本,內容廣泛,對後世醫學產生深遠影響。這部著作開篇的〈平脈法〉,即展現了作者診病斷症的深厚功底與獨到見解,為全書及後世醫學奠定基礎。提供的文字正是此章的精要部分,集中闡述了中醫望診與脈診的核心原則與具體方法,並觸及了聲音在診斷中的應用,勾勒出一幅辨證論治前,如何獲取病機資訊的完整圖景。
文本首先從脈診切入,開宗明義指出脈是「氣血先見」,能夠反映人體氣血的盛衰及臟腑的偏勝。氣血的變化會導致脈象的相應改變,如氣血俱盛則陰陽脈俱盛,氣獨盛則脈強,血獨盛則脈滑,氣血和則脈緩平,氣血亂則脈亂,氣血脫則脈絕。外邪侵襲也會擾動氣血,使脈象隨之變化,體現出「變化無窮,氣血使之」的觀點。這強調了脈診作為探知病變本源的關鍵手段,欲知病源,當憑脈變;欲知病變,先揣其本。
接著,文本詳細闡述脈的「三部」概念及其診察意義。第一種「三部」分寸、關、尺,對應人體的陽(氣)、陰(血)以及氣血升降相交的中州,分候人體不同部位和功能層面的氣血狀態。第二種「三部」分浮、沉、中,分別對應診候皮膚經絡之氣、五臟之氣和六腑之氣。這種多層次的診脈方法,體現了全面細緻地探查病位的思想。文中還提及了脈的輕重與臟氣的關係,如三菽重候肺氣,按至骨候腎氣等,進一步細化了脈診的層次。
對於五臟的脈象,文本進行了具體描述,並結合五行理論判斷病之預後。例如,肝脈應為微弦濡弱而長,若見純弦脈則為肝臟受傷,預後不良,因其過於弦直。心脈應為洪大而長,若出現脈來微去大(反)或來頭小本大(復)等異常,則病位或表裏性質不同,預後亦異。肺脈應為毛浮,若見數脈則劇,因南方火(數為火脈)克西方金(肺屬金)。腎脈應沉而石,若見實大則劇,因長夏土王(脾胃屬土)克北方水(腎屬水)。這些描述不僅給出了常脈的形態,更提供了異常脈象對應的病理機制和凶吉判斷,體現了臨證的實用性與五行生剋在診脈中的應用。文中還特別提及人迎脈與趺陽脈的大小對比,以此判斷胃氣的升降常態,若反常則為逆證,甚至大逆則死,突顯了胃氣在疾病預後中的重要性。
除了臟腑脈象,文本還描述了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侵襲時脈象的特徵性變化(風則浮虛,寒則牢堅/急,暑則浮虛,濕則濡澀,燥短以促,火燥而數),並說明了六氣侵犯人體的首要部位或損傷的臟腑(風寒先客太陽,暑氣傷肺金,濕病入脾胃,燥氣傷大腸合肺,壯火傷心與小腸)。這部分內容將脈象變化與病邪性質、病位緊密聯繫起來,為辨別病因和病位提供了重要依據。
文本隨後轉向望診,特別是察色之法,並引用了「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的說法,強調望診在診斷中的優先地位和重要性。作者指出望診與脈診相輔相成,「色主形外,脈主應內」。察色的關鍵部位是面部的明堂(鼻準)和闕庭(額部),甚至提及通過拇指推按來輔助觀察。
文中詳細闡述了五色(青、赤、黃、白、黑)與五臟的對應關係,並通過身體總體顏色與明堂顏色的配合來判斷病情的吉凶生死。這種判斷方式顯然是基於五行生剋制化原理,例如身色青(肝病)而明堂見微赤色(心色,木生火),則示肝雖病而尚有生機(母病及子,子能令母實),故生;若見白色(肺色,金克木),則為死(病肝見金色,相剋則死)。這部分內容將望診提升到判斷病機、預測預後的高度。闕庭的顏色變化結合推按的感覺,用於更精確地診斷臟腑病變的具體位置和性質。此外,文本還通過明堂、闕庭的顏色變化來判斷中焦積、上焦飲、下焦寒熱等病理產物的存在及其位置。
文本還探討了色與脈在不同疾病階段的顯現規律:病勢暴至者,先形於色,不見於脈;病勢遷延日久或入於臟者,先見於脈,不形於色。這提示醫者在診斷時需結合病程長短來理解色脈變化的先後。對於顏色的生死判斷,文中強調了「有氣」的重要性,有氣則生,無氣則死,例如色黃如蟹腹有光澤者生,如枳實般枯槁者死,這點適用於所有顏色。
最後,文本簡要提及了聲音在診斷中的應用,即「五聲」診法。人聲的五種基調(宮、商、角、徵、羽)對應五臟,若病人發聲偏離其本聲,並且這種偏離符合五行相剋關係,則預後不良,如本聲角(木)變商聲(金),為金克木,至秋季(金旺之時)可能死亡。雖然這部分內容篇幅較短,但反映了張仲景診斷體系對人體外在徵象的全面觀察,將聽診(聲音)也納入其中。
總結而言,提供的這部分《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平脈法〉內容,是張仲景對中醫診斷學,特別是脈診和望診的系統性總結。他不僅描述了多種脈象的形態、五臟脈的特徵以及六氣犯病時的脈象變化,更將脈診與氣血、臟腑、病邪性質、預後判斷緊密結合。同時,他詳細闡述了面部特定部位(明堂、闕庭)的察色方法,將顏色變化與臟腑病變、病理產物、疾病預後聯繫起來,並結合了五行理論進行解釋。文末提及的五聲診法,雖然簡略,卻豐富了診斷手段。整段文字體現了張仲景高超的臨證經驗、嚴謹的邏輯思維以及將人體視為一個整體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辨證思想。這些基礎診斷理論和方法,是理解《傷寒雜病論》後續辨證論治內容的基石,也是中醫學沿用至今的重要診斷原則。
平脈法第一
(1)
(2)
- 色黃者病
- 色白者病
- 色黑者病
- 闕庭脈色青而沉細
- 闕庭脈色赤而沉細
- 闕庭脈色黃
- 闕庭脈色青白
- 闕庭脈色青黑
- 明堂闕庭色不見
- 色有內外
- 病暴至者,先形於色
- 色有生死
- 五臟發五聲
- 人本聲宮變角
- 人本聲商變徵
- 人本聲徵變羽
- 人本聲羽變宮
- 初變可治,變成難瘳
- 持脈診病
- 聞問診病
- 實則讝語,虛則鄭聲
- 行尸 內虛
- 肥人責浮,瘦人責沉
- 呼吸者,脈之頭
- 高章綱 惵卑損 緩遲損
- 緩
- 二月得毛浮脈
(3)
- 立夏得洪大脈
- 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
- 脈病欲知愈未愈
- 脈浮之變
- 寸口脈緩而遲
- 寸口脈之浮、沉、數、遲
- 寸口脈浮緊
- 寸口脈浮而數
- 病有灑淅惡寒
- 寸口脈陰陽俱緊
- 寸口脈浮而大
- 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
- 病有不戰而汗出解
- 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
- 欲解
平脈法第二 (1)
(4)
- 脈有陰陽
- 陰陽相搏名曰動
- 脈有陽結陰結者
- 脈藹藹如車蓋者
- 脈纍纍如循長竿者
- 脈瞟瞟如羹上肥者
-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
-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
- 脈有殘賊
- 脈有相乘
- 濡弱何以反適十
- 脈陰陽俱弦
- 脈弦而緊者
- 脈弦而大
- 曾為人所難
- 寸口脈浮而緊
- 寸口脈微
- 寸口脈浮而大
- 寸口脈微而澀
- 血崩
- 寸口脈弱而緩
- 寸口脈弱而遲
(5)
- 寸口脈弱而澀
- 寸口脈洪數
- 寸口脈浮滑
- 寸口脈大而澀
- 趺陽脈緊而浮
- 趺陽脈微而緊
- 趺陽脈大而緊者
- 趺陽脈浮
- 趺陽脈遲而緩
- 趺陽脈浮而澀
- 趺陽脈浮而芤
- 趺陽脈浮而大
- 翕奄沉名曰滑
- 趺陽脈微沉
- 趺陽脈浮而滑
- 趺陽脈滑而緊
- 趺陽脈沉而數
- 趺陽脈伏而澀
- 病人脈微而澀者
- 少陰脈弱而澀
- 趺陽脈不出
- 少陰脈不至
- 妊娠脈弦數而細
六氣主客第三 (1)
- 產後脈洪數
- 諸脈浮數
- 人恐怖者
- 人不飲
- 人愧者
- 寸口諸微亡陽
- 發熱則脈躁
- 傷寒
- 膽氣竭之脈
- 人脈皆無病
- 脈浮而洪
- 督脈為病
- 任脈為病
- 衝脈為病
- 帶脈為病
- 陽蹻為病
- 陰蹻為病
- 陽維為病
- 陰維為病
- 陽維維于陽
- 奇經八脈之為病
- 八脈內傷之別
- 八脈內傷之脈
- 其處方奈何?師
(6)
(7)
傷寒例第四 (1)
(8)
(9)
(10)
(11)
- 凡兩感病俱作
- 凡發汗
- 凡得時氣病
- 凡得病反能飲水
- 凡得病厥
- 凡治溫病
- 脈四損
- 脈盛身寒
- 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
- 脈濡而弱
- 動氣在右
- 動氣在左
- 動氣在上
- 動氣在下
- 咽中閉塞
-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
- 厥逆脈緊
- 諸逆發汗
- 凡服湯發汗
- 凡病胸上諸實
- 宿食在上脘者
(12)
雜病例第五 (1)
六氣主客第三 (2)
(13)
溫病脈證並治第六 (1)
(14)
(15)
傷暑病脈證並治第七
(16)
- 暑傷元氣 竹葉石膏湯
- 中暍 白虎加人參黃連阿膠湯
- 肺液傷 百合地黃加牡蠣湯
- 心下有水氣 栝蔞茯苓湯
- 水行皮中 竹茹半夏湯
- 太陽中熱 白虎加人參湯
- 太陽中暍 豬苓加人參湯
- 肺葉枯
- 暑邪干心 黃連半夏石膏甘草湯
- 太陽中暍 白虎加桂枝人參芍藥湯
熱病脈證並治第八 (1)
濕病脈證並治第九 (1)
(17)
傷燥病脈證並治第十 (1)
傷風脈證並治第十一 (1)
寒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1)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 (1)
(18)
六氣主客第三 (3)
(19)
(20)
(21)
(22)
(23)
(24)
六氣主客第三 (4)
(25)
(26)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1)
(27)
(28)
(29)
(30)
(31)
(32)
(33)
雜病例第五 (2)
六氣主客第三 (5)
(34)
(35)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2)
(36)
(37)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3)
(38)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 (1)
(39)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1)
六氣主客第三 (6)
(40)
(41)
六氣主客第三 (7)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 (1)
(42)
(43)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44)
(45)
六氣主客第三 (8)
(46)
(47)
六氣主客第三 (9)
(48)
六氣主客第三 (10)
辨霍亂吐利病脈證並治 (1)
(49)
(50)
(51)
辨痙陰陽易差後病脈證並治 (1)
六氣主客第三 (11)
(52)
辨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 (1)
(53)
(54)
辨咳嗽水飲黃汗歷節水氣小便利病脈證並治 (1)
(55)
辨霍亂吐利病脈證並治 (2)
(56)
- 五臟六腑皆能致咳
- 肺咳
- 心咳
- 肝咳
- 脾咳
- 腎咳
- 肺咳不已,則流於大腸
- 心咳不已,則流於小腸
- 肝咳不已,則流於膽
- 脾咳不已,則流於胃
- 腎咳不已,則流於膀胱
- 久咳不已,則移于三焦
- 實咳 虛咳
- 咳家其脈弦者
- 射干麻黃湯
- 皂莢丸
- 厚朴麻黃湯
- 澤漆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