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4)

回本書目錄

(4)

1. 凡兩感病俱作

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裏,本自不同,而執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用之,且解其表,又除其裏,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安危之辨,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焉?

2. 凡發汗

凡發汗,溫暖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使有所覺;病重者,一日一夜當晬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能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3. 凡得時氣病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水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而與之,與之時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也。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4. 凡得病反能飲水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欲飲水者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復救也。

5. 凡得病厥

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後靜,此皆愈證也。

6. 凡治溫病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穴炙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

7. 脈四損

脈四損,三日死,平人一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二息,病人脈一至,名曰五損;脈六損,一時死,平人三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六損。四損,經氣絕;五損,腑氣絕;六損,臟氣絕。真氣不行於經,曰經氣絕;不行於腑,曰腑氣絕;不行於臟,曰臟氣絕。經氣絕,則四肢不舉;腑氣絕,則不省人事;臟氣絕,則一身盡冷。

8. 脈盛身寒

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下之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脈至乍數乍疏者死。脈至如轉索,按之不易者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

9. 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

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

10. 脈濡而弱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厥發汗,躁不得眠,陽微則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11. 動氣在右

動氣在右,不可發汗,發汗則衄而渴,心苦煩,飲水即吐。

12. 動氣在左

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則筋惕肉?。

13. 動氣在上

動氣在上,不可發汗,發汗則氣上衝,止於心下。

14. 動氣在下

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汗則無汗可發,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食則吐穀,氣不得前。

15. 咽中閉塞

咽中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微欲絕,手足厥冷,欲得蜷臥,不能自溫。

16.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

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乾,胃燥而煩,其形相象,根本異源。

17. 脈濡而弱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不能自還。咳而發汗,其咳必劇,數吐涎沫,咽中必乾,小便不利,心中饑煩,晬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慄,蜷而苦滿,腹中復堅,命將難全。

18. 厥逆脈緊

厥逆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19. 諸逆發汗

諸逆發汗,病微者難差,劇者必死。

20. 凡發汗

凡發汗,欲令遍身漐漐微似汗,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當重發汗。若汗多者,不得重發汗,亡陽故也。

21. 凡服湯發汗

凡服湯發汗,中病便止,不必盡劑;凡用吐湯,中病便止,不必盡劑。諸四逆厥者,不可吐之;虛家亦然。

22. 凡病胸上諸實

凡病胸上諸實,胸中鬱鬱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十餘行,其脈反澀,寸口脈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則利止。

23. 宿食在上脘者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