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12)
(12)
1. 動氣在右
動氣在右,不可下之,下之則津液內竭,咽燥鼻乾,頭眩心悸也。
2. 動氣在左
動氣在左,不可下之,下之則腹內拘急,食飲不下,動氣更劇,雖有身熱,臥則欲蜷。
3. 動氣在上
動氣在上,不可下之,下之則掌中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4. 動氣在下
動氣在下,不可下之,下之則腹脹滿,卒起頭眩,食則下利清穀,心下痞。
5. 咽中閉塞
咽中閉塞,不可下之,下之則上輕下重,水漿不下,臥則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數十行。
6. 諸外實者
諸外實者,不可下之,下之則發微熱,若亡脈厥者,當臍握熱。
7. 諸虛者
諸虛者,不可下之,下之則大渴,求水者易愈,惡水者劇。
8. 脈濡而弱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微弦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嚙,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血。浮為虛,數生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振而寒慄,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數為痛,呼吸之中,痛在於脅。振寒相搏,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小便尿血也。
9. 脈濡而緊
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榮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榮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謂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裏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應時而罷,慄慄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穀不容閑,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後救,安可復追還。
10. 脈浮而緊
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而不可下也。
11. 脈浮而大
脈浮而大,心下反?,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屬腑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越甚,脈遲者,尚未可攻也。
12. 傷寒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便清穀,熱多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難者,危殆也。
13. 傷寒發熱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陰陽俱,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則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下之則目閉,貪水者,下之則脈厥,其聲嚶嚶,咽喉塞,汗之則戰慄,惡水者,下之則裏冷,不嗜食,大便完穀出,汗之則口中傷,舌上白苔,煩躁,脈反數,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小便不利也。
14. 凡服下湯
凡服下湯,得利便止,不必盡劑。此以前是汗吐下三法之大要也,若能於此例之外,更神而明之,斯道其庶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