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1)

(1)

1. 上工治未病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肝必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可用之。

經曰:勿虛虛,勿實實,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餘臟准此。

2. 人秉五常

夫人秉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於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多盡。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3. 從面色辨病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於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圓者痙,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4. 從語聲辨病

師曰: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骨節間病;語聲喑喑然不徹者,心膈間病;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頭中病。

5. 從息辨病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咳;息張口短氣者,肺痿唾沫。

6. 從呼吸辨病

師曰:吸而微數者,其病在中焦,實也,下之則愈,虛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呼吸動搖振振者,不可治也。

7. 寸口脈動者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也。色脈非時,法皆當病。

8. 有未至而至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猶未溫和,此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為至而太過也。

9. 厥陽獨行

問曰:經云厥陽獨行,何謂也?師曰:此為有陽無陰,故稱厥陽。

10. 卒厥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搏,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身和,自汗出,為入腑,即愈。

11. 脈脫

問曰:脈脫,入臟即死,入腑即愈,何謂也?師曰:非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裏者即死。

12. 陽病十八

問曰:陽病十八,何謂也?師曰:頭項痛,腰脊、臂、腳掣痛。陰病十八,何謂也?師曰:咳上氣、喘、噦、咽痛、腸鳴、脹滿、心痛、拘急。臟病三十六,腑病三十六,合為一百八病。此外五勞七傷六極,婦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裏,穀飪之邪(1),從口入者,宿食也。

【註】「穀」字為《中本》與《廣人本》此字之代,本字以圖示可點之觀看,或見異體字字典關於「穀」字之說明,但該字亦同於「馨」字,可參考異體字字典關於「馨」字之說明。竊以為此處可能可能作「穀」字解。

13. 病有急當救裏救

問曰:病有急當救裏救表者,何謂也?師曰:病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體疼痛者,急當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也。

14. 夫病痼疾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當先治其卒病,後乃治其痼疾也。

15. 五臟病

師曰:五臟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臟病,各有所惡,各隨其所不喜為病,如病者素不喜食,而反暴思之,必發熱也。

16. 夫病在諸臟

夫病在諸臟,欲攻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餘仿此。

17. 夫病者手足寒

夫病者手足寒,上氣腳縮,此六腑之氣絕於外也;下利不禁,手足不仁者,此五臟之氣絕於內也。內外氣絕者,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