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 平脈法第二 (4)
平脈法第二 (4)
1. 脈浮而遲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2. 未欲解與欲解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未欲解也;若脈和,其人不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3. 伏氣之病
師曰: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知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似傷,非喉痹也。病人云,實咽中痛。雖爾,今復宜下之。
4. 病家人請云
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痛,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凡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反沉遲,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凡裏有病者,脈當沉細,今反浮大,故知愈也。
5. 病家人來請云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咽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此病大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6. 脈有災怪
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師曰:假令人病,脈得太陽,與形證相應,因為作湯,比還送湯,如食頃,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師曰:我前來不見此證,今乃變異,是名災怪。又問曰:何緣得此吐利?師曰:或有舊時服藥,今乃發作,故為災怪耳。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