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舌苔黃」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舌苔黃在中醫中被稱為「黃苔」,是一種常見的舌象。中醫認為,舌苔是反映人體內臟功能和健康狀況的晴雨表,舌苔黃多見於外感熱病、內熱、消化系統疾病等。

外感熱病:外感熱病是指由於感受外邪(風、寒、暑、濕、燥、火)所引起的疾病。外感熱病初期,患者常常會出現發熱、頭痛、身痛、咽喉腫痛、咳嗽、流鼻涕等症狀,舌苔多為黃色。

內熱:內熱是指由於體內陰陽失調、臟腑功能失常所引起的疾病。內熱患者常常會出現發熱、口渴、煩躁、尿黃、大便乾結等症狀,舌苔多為黃色。

消化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是指由於消化系統功能紊亂所引起的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常常會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舌苔多為黃色。

舌苔黃是中醫中常見的一種舌象,多見於外感熱病、內熱、消化系統疾病等。舌苔黃是人體內臟功能和健康狀況的表現,如果出現舌苔黃的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舌苔黃的鑑別診斷

舌苔黃與其他舌象有一定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舌苔黃多見於外感熱病、內熱、消化系統疾病等,而舌苔白多見於風寒感冒、脾胃虛寒等。
  • 舌苔黃多為厚膩,而舌苔白多為薄白。
  • 舌苔黃多伴有口渴、煩躁、尿黃等症狀,而舌苔白多伴有畏寒、無汗、頭痛等症狀。

舌苔黃的治療

舌苔黃的治療方法因病而異,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外感熱病:可用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中藥治療,如銀翹散、桑菊飲等。
  • 內熱:可用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中藥治療,如知柏地黃丸、黃連解毒丸等。
  • 消化系統疾病:可用健脾和胃、清熱利濕的中藥治療,如香砂六君丸、保和丸等。

舌苔黃是中醫中常見的一種舌象,多見於外感熱病、內熱、消化系統疾病等。舌苔黃是人體內臟功能和健康狀況的表現,如果出現舌苔黃的症狀,建議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經方實驗錄》:「初診(八月十七日),發熱有汗,闕上痛,右髀牽制,膝外廉痛,時欲嘔,大便不行,渴飲,舌苔黃燥,腹滿,脈滑,陽明證備,於法當下,宜大承氣湯加黃連。
  • 2.《仁術便覽》:「治胃熱譫語,五、六日不大便,及少陰症口燥咽乾,舌苔黃黑及生芒刺,急宜下之。
  • 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大承氣湯_,治胃實譫語,五、六日不大便,及少陰症口燥咽乾,舌苔黃黑及生芒刺,急宜下之。

大柴胡湯

  • 1.《醫方簡義》:「治瘧疾熱多寒少。舌苔黃厚。便秘。
  • 2.《中國內科醫鑑》:「脈沉實。舌苔黃者用大柴胡湯。口渴甚。喀痰黏著咽喉難離者。此因喀痰黏稠之故。可多用石膏之配劑。如越婢加半夏湯、小青龍加石膏湯、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之類。咽乾口燥。喀痰黏著咽喉難離。或聲音嗄者用麥門冬湯。

黃芩湯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廉按:暑濕痢,初多噤口,由濕熱鬱滯胃脘,證必兼身熱口渴,腹灼目黃面垢,舌苔黃濁,或兼寒熱如瘧,長沙黃芩湯加味卻是正治。然其所用藥品,仍不出潔古芍藥湯之範圍。

半夏瀉心湯

  • 1.《辨舌指南》:「如飲熱並重,舌苔黃膩,宜辛苦通降,佐以淡滲,如小陷胸湯、半夏瀉心湯去參、甘、大棗,以薑汁炒黃連代乾薑,加通草、茯苓、蔞皮、薤白等味。黃芩滑石湯、黃連溫膽湯均可選用。

小陷胸湯

  • 1.《辨舌指南》:「如飲熱並重,舌苔黃膩,宜辛苦通降,佐以淡滲,如小陷胸湯、半夏瀉心湯去參、甘、大棗,以薑汁炒黃連代乾薑,加通草、茯苓、蔞皮、薤白等味。黃芩滑石湯、黃連溫膽湯均可選用。

黃連解毒湯

  • 1.《羊毛瘟證論》:「羊毛溫邪毛已迭出大解紅沫脅痛急迫難以轉側已服加減雙解散數劑舌苔黃厚浮黑布有點紋神昏煩躁忽熱勿寒方用黃連解毒湯加當歸白芍石膏滑石雄黃黃蜜兼服紫雪金丹

涼膈散

  • 1.《症因脈治》:「口渴消水,晝夜皆熱,六脈洪數而長,陽明經半表半裡症也,宜清之,乾葛石膏湯。口燥舌苔黃,脈沉數而長,陽明之腑,里症也,未見腹痛便結等下症者,涼膈散清之;若下症悉具者,三承氣湯選用。若寒熱未除,口苦耳聾,或嘔吐胸滿,尚在少陽經,未入里也,小柴胡湯。

增液承氣湯

  • 1.《外科學話義》:「其脈數大有力鼓指,有相火一氣之火毒也。舌苔黃厚而腐,顆粒如魚子,雖體無完膚,易治,以增液承氣湯加土茯苓下之。其脈數大而軟如綿包者,此兼濕氣與相火臺病也,宜加苦寒以瀉之,苦辛以和陽氣,淡滲以通水道。其脈芤虛澀者,元氣陰血不足也,宜先以清補滋益之,以防內陷托毒外出。

至寶丹

  • 1.《景景醫話》:「可見葉、吳輩於神昏譫語症,苟遇舌苔黃、白者,亦並不以牛黃丸、至寶丹等治之,既不以牛黃丸、至寶丹為治,豈遂別無治法,我於此知葉先生時,必然世多以治胃治肝者療神昏譫語,絕不知溫邪有襲入心包絡症。

黃芩滑石湯

  • 1.《醫原》:「苔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投苦泄清下,此濕鬱未達,或素多痰飲,雖中脘痞痛,亦不可攻,宜用開化,如杏、蔻、枳、桔、陳皮、茯苓、通草之類。舌苔黃濁,胸膈按痛,或自痛,或痞脹,此濕熱混合,宜苦降辛通,如蔞貝溫膽、小陷胸、半夏瀉心、黃芩滑石湯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