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錦燧

《景景醫話》~ 景景醫話 (18)

回本書目錄

景景醫話 (18)

1. 記侄培俊夫婦、再侄成懋均死於傷食情形

從侄培俊,號君彥,遇拂意事,肝本郁,飽食後遊留園,見有市蟹粉饅頭者,素所嗜,又食五枚,返家而厥,食厥也,旋醒,醫來用消導藥。余曰「食在胃中則宜消,轉入大腸則宜下,今滿填至膈,盍用吐法?」醫曰「吐則氣逆,其如再厥何?」余曰「誠哉,是言也。

但膈與胃腸食滯充塞,氣道艱通,轉輸亦鈍,必俟大腸之宿垢下,而後胃之宿食動,必俟胃之宿食化而轉入腸,而後胸膈胃口之新食入於胃,入於胃仍必俟化而轉入腸,恐病去而氣液與之俱去耳,因知吐法非萬全也,但考古謂新食宜吐,宿食宜消亦非無見,使吐而不再厥,或厥而即醒,食去其半,氣得其通,便易於措治矣。」未敢試,滯盡下而脫。

侄婦程氏,即君彥之室也,曾有血症,亦不常發,患虛信補,但聞補者即嗜之,余勸曰「虛有陰陽氣血之分,即物有補陰、補陽、補氣、補血之別,況血症未必即屬虛乎?」不聽,常服紫河車。余又勸曰「紫河車之為物,罕可用者,以其或有黴病蘊毒之胞,食反有害。」亦不聽,某日與其母其兄會飲,有辛辣物,食過量,飽食填膺,息驟湧,狂吐,繼以血,血不止,醫治之無效。後余在濟陽,得家報,知再從侄成懋,系君彥之次子也,亦以傷食失治而殞。

夫婦父子三人,均死於食,語曰「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謂言之不可不慎,食之不可不節也,可不做哉!

以上八則,丙辰陰曆九月十一日在濟陽署,公餘之暇,寂坐衙齋,默計十年前三姊於是日身故,為之愴然,因追憶情狀,□筆為記,並連及數事,醫愈者少半,醫死者反大半,宜乎古人謂「不服藥為中醫」哉。

白話文:

我的侄子培俊,字君彥,因為遭遇不順心的事,肝火鬱結。飽食後到花園遊玩,看見有人賣蟹粉饅頭,他平素愛吃這個,又吃了五個。回到家就昏厥過去,昏厥了一會兒又醒過來。請來的醫生用消導的藥物。我說:「食物在胃裡就應該消導,進入大腸就應該下瀉。現在食物塞滿了整個胸膈,為什麼不用吐的方法?」醫生說:「吐的話會導致氣逆,萬一再次昏厥怎麼辦?」我說:「您說得對。但是胸膈和胃腸都堵塞著食物,氣道不通暢,運轉也很遲緩,必須等到大腸裡的宿便排出來以後,胃裡的宿食才能運行;必須等到胃裡的宿食消化轉入腸道以後,胸膈和胃口的食物才能進入胃裡,進入胃裡後還必須消化才能轉入腸道,否則恐怕病好了,氣血也跟著耗盡了。因此我知道吐的方法並非萬全之策。但是古書上說新吃的食物應該吐出來,宿食應該消導,也不是沒有道理。如果吐了之後不再昏厥,或者昏厥後馬上醒來,食物吐掉一半,氣機通暢了,那麼就更容易治療了。」我不敢貿然嘗試,最後他宿食排出,病情才好轉。

我的侄媳程氏,就是君彥的妻子,曾經有血症,但不經常發作。她虛弱,就迷信進補,只要聽到是補的東西就愛吃。我勸她說:「虛弱分陰陽氣血不同,補的東西也有補陰、補陽、補氣、補血的區別,而且血症未必就屬於虛症啊?」她不聽,經常服用紫河車。我又勸她說:「紫河車這種東西,很少能用的,因為它可能帶有黴菌或毒素,吃了反而有害。」她還是不聽。有一天,她和母親、哥哥一起喝酒,吃了很多辛辣的食物,吃得過飽,氣喘吁吁,狂吐,接著吐血,血止不住,醫生治療也無效。後來我在濟陽,收到家裡來的信,得知我的再侄子成懋(君彥的次子),也是因為傷食沒有得到及時治療而夭折。

夫婦父子三人,都死於飲食不節,古人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這句話不能不謹慎啊!飲食不能不節制啊!真是令人痛心疾首!

以上這些,是丙辰年陰曆九月十一日我在濟陽的官署,公務之餘,獨自坐在辦公室裡寫的。我默默地記起十年前的三姐就是在今天去世的,想到這事,不禁悲從中來,於是追憶往事,寫下這些記錄,並連帶寫了一些事情。我治癒的病人很少,治死的病人反而很多,難怪古人說「不服藥為中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