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景醫話

《景景醫話》:晚清民初中醫學者的臨床心悟與時代反思

《景景醫話》一書,是清末民初著名中醫學者陸錦燧(1860-1930),字子錦,號景景,在癸丑(1913年,時已民國)年間開始撰述並陸續增補的醫論醫話著作。這部作品不僅記錄了作者在臨證實踐中的寶貴經驗和獨到見解,更透過醫案探討、理論闡發及對當時醫學現象的評論,折射出那個時代中醫學面臨的挑戰與應對,尤其是在西方醫學逐漸傳入並產生影響的背景下,傳統中醫學者的思考與立場。本書作為陸錦燧的重要代表作,被收錄於《(魚孚)溪陸氏醫述》中,現存初刊鉛印本,是研究清末民初中醫學術思想和臨床實踐的重要文獻。

陸錦燧的生平經歷,為理解《景景醫話》提供了豐富的背景。他並非典型的世代相傳醫家或純粹的民間郎中,而是一位具有廣博知識背景的學者。他先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中舉人,顯示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隨後,在時代變革的浪潮中,他進入京師法政學堂(1904年)和京師醫學堂(1905年),並於1907年畢業獲得醫科舉人,這表明他曾接受過某種形式的現代教育,包括可能引進了西方醫學知識的內容。畢業後,他長期在浙江省醫學堂擔任教習、監督及校長等職務,直至1930年逝世,可謂投身於醫學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培養新一代醫學人才。作者的簡介中提及他「精通中醫、西醫」,這一點與書中某些內容對西方醫學的批評態度 seemingly conflicting,引人深思。或許他的「精通」是指對西方醫學有所了解,但基於對中醫理論和臨床實效的堅定信念,他在公開的醫學論著中選擇強調中醫的優越性並對西方醫學的局限性提出批評,這在當時主張「中體西用」或在中西醫論爭中捍衛國粹的知識分子中並不少見。

《景景醫話》的內容,正如其書名所示,是以醫學「話」的形式展開,即醫學隨筆、臨床心得或醫案探討。這種形式靈活自由,能更直接地反映作者的臨證思維過程。書中的核心內容圍繞著中醫的辨證論治展開。辨證論治是中醫的靈魂,強調根據患者個體的具體證候表現來確定治療方案,而非簡單地針對疾病名稱用藥。陸錦燧在書中透過具體案例和理論闡述,深入探討了如何在複雜多變的臨床情況下進行準確的辨證,並選擇恰當的治療方法。

書中闡述了温、涼、攻、補這四種基本治法以及因病而施、審病以定用藥輕重等原則。這體現了中醫治療的高度靈活性和個體化特點。所謂「溫」法用於寒證,「涼」法用於熱證,「攻」法用於實邪壅滯,「補」法用於虛證不足。然而,臨床往往是複雜的,寒熱虛實可能夾雜,病勢輕重亦有不同。因此,陆锦燧強調要「因病而施」,根據疾病的性質、病程、病位以及患者的體質狀態來靈活運用這些方法,並要「審病以定用藥輕重」,精確把握藥物的劑量和配伍,以達到最佳療效並避免不良反應。這些見解符合中醫臨證的一般規律,是歷代醫家臨床經驗的積累與傳承。

書中透過具體的「醫話」來體現這些原則。例如,在「腸癰」一例中,作者記述了族侄在日本接受西醫手術治療腸癰的案例。首次手術成功,但復發後再手術卻不幸身亡。作者對此進行反思,認為第一次成功是因為患者氣血未衰,而第二次失敗則是因為氣血已衰。他由此得出結論:即使是同一種病,患者體質的虛實不同,治療方法也應有所區別,不能一概而論。這實際上是借一個西醫案例,反證了中醫辨證論治中強調「人」與「證」的整體觀念和個體差異的重要性。

「急勞」一話則更直接地批評了西醫的治療方法。作者的朋友咳嗽,他建議用開泄外邪的中藥,但朋友卻聽從西醫建議服用止嗽藥水。結果病情迅速加重並死亡。作者分析認為,這可能是止嗽藥水強行止咳,導致外邪鬱閉肺經,肺氣不宣,金不能生水,最終導致腎陰虧損而迅速死亡,即所謂的「急勞」。作者認為止咳藥水可能是「劫劑」,劫奪了正氣或閉塞了邪氣的出路,從而造成嚴重後果。這反映了作者對西方醫學單純針對症狀(咳嗽)進行壓制式治療方式的質疑,強調中醫治療需要考慮病邪的性質和出路,以及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

「西法化驗」一話,作者針對當時有人服藥致死後,官方用西醫化驗藥物成分以判斷是否有毒的行為提出了批評。作者指出,許多看似無毒的藥物,如果使用不當,比如表證用下法,裡證用表法,虛證用攻法,實證用補法,或者藥物劑量、配伍不當,都可能導致病情加重甚至死亡。他認為,問題不在於藥物本身是否有「毒」(在西方化學概念下的毒),而在於用藥是否符合辨證論治的原則,是否違背了「對症下藥」和「避其禁忌」的規律。這鮮明地體現了中醫理論體系與西方醫學在認識藥物作用機制和判斷治療規範上的根本差異。作者認為,僅僅進行化學成分分析而忽略了中醫辨證和用藥禁忌,無法真正解釋藥物致死的根本原因。

然而,陸錦燧對西方醫學的態度並非簡單的完全排斥。他在「倒視」一話中,引用了西方報紙報導的美國少年格柏魯迭拉視物倒置的案例,以及西醫診斷為視神經異常的說法。但他隨後立即將這一現象與中醫古典醫案中類似的「視物皆倒植」或「視正物皆斜」的記載進行對比,並嘗試用中醫理論(如痰滯膽絡、胸膈伏痰等)來解釋其病機,並提出相應的中醫治療思路(如用膽星、半夏等化痰利濕之品)。這說明作者在接觸到西方醫學解釋的現象時,首先是嘗試將其納入或對比中醫的理論框架,尋求中醫的解釋和治療方案。這是一種在新的醫學知識面前,維護和發展自身學術體系的努力。

除了對具體疾病和治法的探討,《景景醫話》也包含了對更廣泛醫學問題的思考。例如「痧穢宜嚏 過飽宜吐」一話,作者區分了嚏法和吐法這兩種急救或祛邪方法,認為它們都是將病邪從受病之處(鼻或口)驅逐出去,體現了「病在上焦,毋犯中下」的治療原則。他還詳細討論了「痧症」和「鼠疫」這類時行疫病的病因、傳變過程以及治療策略,包括刮痧、服用芳香逐穢藥物、刺血療法以及溫涼藥物的交替或配合使用等。特別是對於鼠疫的治療,他結合自身經驗,闡述了在濕熱成毒、深入血分的危急情況下,如何靈活運用刺委中穴出血、迅速交替使用活血通絡的溫藥與涼血通絡的涼藥,以期挽救患者生命。這些內容顯示了作者對複雜疾病和傳染病的深刻認識和臨床應對能力,也體現了中醫在治療溫疫方面的豐富經驗。

書中附錄的《醫談錄舊》,則輯錄了筆記小說中關於醫事的記載,多涉及怪症奇治等內容。這部分內容雖然可能學術性不如主體部分,但反映了傳統醫學與民間傳說、軼事之間的聯繫,也從側面展現了古代中國社會對醫學的關注以及對奇特病例的記錄習慣。這部分內容或許是作者作為學者對醫學相關歷史和文化的一種梳理和積累,也可能為理解某些疑難病症提供了另類視角或啟示。

總體而言,《景景醫話》是一部極具時代特色和學術價值的著作。它首先是一部傳承和闡發中醫經典理論、記錄臨床經驗的醫學實踐指南。陸錦燧通過具體案例,生動地展現了辨證論治的精髓以及温、涼、攻、補等治法的靈活運用。他對因病而施、審病定量的強調,體現了作為一位經驗豐富的臨床家所具備的細緻入微的診斷和治療風格。

更為重要的是,這部書是晚清民初特定歷史時期中醫學術思想狀況的一個縮影。在這個中西醫學激烈碰撞的時代,陸錦燧作為一位身居醫學教育要職、接觸過現代知識體系(包括可能的西醫內容)的傳統學者,他的書不可避免地帶有對這種變革的回應。書中對西醫的批評,雖然在今日看來或許顯得片面,但在當時,它是對中醫理論體系和臨床療效的一種堅定捍衛。陸錦燧通過分析西醫治療失敗的案例,對比中醫的優勢,試圖證明中醫理論的普適性和解釋力,以及其在應對複雜疾病和個體差異方面的獨特價值。這種批評不是出於無知,而是出於對兩種醫學體系核心理念差異的深刻認識,以及在臨床實效基礎上對中醫體系的自信。他並非否定西方醫學的一切,而是在某些特定的臨床情境下,尤其是在關乎整體狀態、氣血變化和複雜病機時,他認為中醫的辨證論治體系更能把握疾病的本質,而西醫的某些處理方式(如單純抑制症狀、側重局部解剖等)可能存在局限性。

因此,《景景醫話》不僅是一本關於中醫臨床經驗的書,也是一份關於一個時代醫學觀念衝突與融合的歷史檔案。它展現了陸錦燧作為一名學者型醫家,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面對新知識的衝擊進行獨立思考和判斷。書中的醫話形式,使得嚴肅的學術討論變得生動有趣,充滿了臨床的智慧和人性的關懷。雖然作者對西方醫學採取了批評甚至「排斥」的態度(至少在其公開論述中),但這恰恰是他作為一位堅守中醫傳統的醫學教育家在特定歷史語境下的立場表達。這部書對於研究清末民初中醫學的發展、中西醫的早期交流與衝突、以及陸錦燧個人的學術思想,都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深入分析的視角。透過閱讀《景景醫話》,我們不僅能學習到傳統中醫的臨證經驗和理論,更能感受到那個時代醫學變革的脈動和傳統醫家為捍衛自身學術體系所付出的努力。


景景醫話 (1)

景景醫話 (2)

景景醫話 (3)

景景醫話 (4)

景景醫話 (5)

景景醫話 (6)

景景醫話 (7)

景景醫話 (8)

景景醫話 (9)

景景醫話 (10)

景景醫話 (11)

景景醫話 (12)

景景醫話 (13)

景景醫話 (14)

景景醫話 (15)

景景醫話 (16)

景景醫話 (17)

景景醫話 (18)

醫談錄舊 (1)

醫談錄舊 (2)

醫談錄舊 (3)

醫談錄舊 (4)

醫談錄舊 (5)

醫談錄舊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