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景醫話》~ 景景醫話 (2)
景景醫話 (2)
1. 倒視
《民立報》載美國阿倭吾亞市,有少年格柏魯迭拉,其官能之奇異,映於眼者,順皆為逆,如下樓梯,則目為上而墜落者,屢矣;馬車從右來,則目為左而沖僕者,又屢矣,就診於紐約專門醫希蒙博士,據云系因視神經有異狀之故。竊考《名醫類案》載呂滄洲案,視物皆倒植謂為倒其膽府;陳古老案視正物皆斜,斜者反正,謂為閃倒肝之一葉,搭於肺上。又某方書云「桌椅等平者反側,側者反正者,此胸膈有伏痰也。
」魏玉璜駁陳案,謂肝去肺位甚遠,安能上搭?余謂目系內連肝膽,此就痰滯膽絡,治用膽星、半夏、絲瓜、蔞實、赤芍等,當不致誤。錢仲陽用郁李〔仁〕治目張不得瞑,此藥潤而散結,亦可移治。至孫真人謂風入腦,則視一物為兩。李東垣謂食辛熱物太甚,辛主散,熱助火,上乘於腦,則視物無的實,以小為大,以短為長。
張子和謂痰熱病,則目視壁上皆是紅蓮花,與上症雖稍異,而皆可互參,惟視一為兩,視小為大,痰症有之,虛症亦多,精散故也,須於脈證詳辨之。
白話文:
倒視
美國阿倭吾亞市有個少年格柏魯迭拉,他的視覺功能非常奇特,看到的東西都顛倒過來。例如,下樓梯時,他眼中看到的是往上爬,結果多次摔倒;馬車從右側駛來,他卻看到的是從左側衝過來,也多次因此受傷。他去看紐約專門醫生希蒙博士,醫生說這是因為視神經異常造成的。
我私下查閱了《名醫類案》,裡面記載呂滄洲的病例,他看東西都是倒著的,診斷為膽腑出了問題;陳古老的病例是看正的東西都歪斜,歪斜的東西卻看成正的,診斷為肝臟一部分錯位,壓在肺上。還有一本醫書上說:「桌子、椅子等平的東西看起來是傾斜的,傾斜的東西看起來是平的,這是胸膈有痰阻塞。」魏玉璜反駁陳古老的病例,認為肝臟和肺臟距離很遠,怎麼可能壓在上面?我認為眼睛內部與肝膽相連,這是因為痰濕阻滯了膽經,治療應該用膽星、半夏、絲瓜、蔞實、赤芍等藥物,這樣就不會出錯。錢仲陽用郁李仁治療眼睛張開合不上,這種藥物滋潤又能散結,也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孫真人說風邪侵入腦部,就會看到一個東西變成兩個。李東垣說吃辛辣溫熱的食物過度,辛味能散,熱能助長火邪,上衝到腦部,就會視物不清,把小的看成大的,把短的看成長的。
張子和說痰熱病患者,眼中看到的牆壁上全是紅蓮花,雖然跟上述症狀略有不同,但都可以互相參考。至於看到一個東西變成兩個,或把小的看成大的,痰證有這種情況,虛證也很多,都是因為精氣耗散造成的,必須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
2. 痧穢宜嚏 過飽宜吐
吳尚先《理瀹駢文·略言》云:「上用嚏,自注嚏即吐也。在上宜嚏,感邪從口鼻入,宜嚏。按嚏法與吐法異,凡六淫之氣從鼻人者,宜用嚏,就其受病之處驅而出之,故五六月暑濕時令所感,氣兼穢濁,發為痧症,尚未入營分者,取嚏即愈,以其邪在清道也,是即經所謂「天牧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幹邪」者是。
若飲食不慎,或過飽而填息,或感穢氣而與胃中之宿食、痰飲為伍,上填胸膈,則宜用吐,吐必病本從口入,亦就其受病之處驅而出之。但嚏法、吐法,俱治邪之在上焦者,要不得云嚏即是吐也。推之風寒之宜發汗,風熱之宜涼表,花柳病之宜通利精竅,皆就其受病之處驅而出之,斯即病在上焦,毋犯中下,病在下焦,毋犯上中之旨。
白話文:
痧症或外感宜嚏,飲食過量宜吐。吳尚先在《理瀹駢文·略言》中說:「上焦不適宜用嚏,嚏就是吐。上焦不適宜用嚏,因為邪氣從口鼻進入,所以要用嚏。但嚏法和吐法不同,凡是六淫邪氣從鼻子進入的,就應該用嚏,從受病的地方把它驅除出去。例如五六月暑濕季節感受的邪氣,夾雜穢濁之氣,發為痧症,邪氣還未侵入營衛的,用嚏就能痊癒,因為邪氣在清道(上焦)。這就符合『邪氣從上而來,也要從上而去,氣從腦部排出,就不會再受邪氣侵害』的道理。
如果飲食不當,或者過量飲食撐飽,或者感受穢濁之氣,與胃中宿食、痰飲混雜在一起,阻塞胸膈,就應該用吐。因為病邪是從口進入的,也要從受病的地方把它驅除出去。但是,嚏法和吐法都治療上焦的邪氣,不能說嚏就是吐。以此類推,風寒感冒宜發汗,風熱感冒宜清熱解表,性病宜通利精竅,都是從受病的地方把它驅除出去。這就是說,病在上焦,不要誤治中下焦;病在下焦,不要誤治上中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