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錦燧

《景景醫話》~

回本書目錄

1. 景景醫話

2. 腸癰

族侄欽文,號佩珊,其高祖自蘇遷常,惕身叔名爾昭之孫也,赴日本遊學返,見余曰:「赴東入普通學校一年,方畢業,患腸癰,入醫院。東醫曰:『是不難,剖而去之可也。』」不旬日,已平復,詫以為神,遂即以東醫為師,在千葉縣專門醫學校習業,又二年學成,今得畢業〔文〕憑而返。

余詳問其狀,亦甚驚異,嗣赴常赴寧,忽聞其又驟赴日本,未知何事?不一月,得其家中書來,謂舊病復發,不能自療,急至日本,求其師醫治。師仍曰:「是不難,剖而去之可也。」乃不料一剖後,溘然未醒。不知何以昔者效而今不效?余默思其故,前者之效,氣血未衰,愈後失調,元未復而病根仍在;後者之不效,氣血已衰,是以遽殞耳。乃知猶是病也,而體之虛實,不可以不辨,混同治之可乎哉?

白話文:

我的族侄欽文,字佩珊,是高祖父從蘇州遷居常州,叔祖爾昭的孫子。他去日本留學回來後,告訴我:「我在日本普通學校就讀一年畢業後,得了腸癰,住進醫院。日本醫生說:『這個不難,開刀切除就可以了。』」不到十天,病就好了,他驚訝地認為這是神醫,於是拜這位日本醫生為師,在千葉縣專門醫學校學習,又過了兩年學成畢業回國。

我詳細詢問了他的病情,也感到非常驚訝。後來他又突然去了日本,不知道為了什麼事?不到一個月,收到他家裡來信,說舊病復發,自己無法治療,急忙去日本,找他的老師醫治。老師還是說:「這個不難,開刀切除就可以了。」沒想到這次開刀後,他就去世了,再也沒醒過來。不知道為什麼以前有效,這次卻無效?我仔細思考原因,以前有效是因為他的氣血還沒有衰弱,痊癒後生活作息不調,身體元氣沒有恢復,病根還在;這次無效是因為他的氣血已經衰弱了,所以才會突然死亡。由此可知,這還是同一個病,但是身體的虛實強弱,不可以不分辨清楚,怎么能混在一起治療呢?

3. 急勞

江建霞,名標,余至好也。一夕筵次,聞其咳嗽,余曰:「君咳不暢,有外邪閉塞肺經,宜服開泄藥。」江曰:「有西醫勸服止嗽藥水。」擬即服之矣。余曰:「西藥余未詳其性,但顧名思義,恐是劫劑,古云『傷風不醒便成勞,,似不宜服。」渠意不謂然。江與余省試,先後出汪瑤庭先生門,時汪任長邑,其明日為師母壽誕,約祝壽再見。

至明日,江不至,晚筵時,瑤師云「江僕來,言建霞病不來矣。」以為小恙,未之省視。又匝月餘,聞噩耗,為之駭然,不意筵次一別,遂成永訣。後晤其兄宵緯云「病重時曾至曹君智涵處診治,曹極言病險,建霞猶不為然,曹告其家人曰:「尺脈弱甚,腎虧已極。」余細思之,此猶是邪留於肺,肺病,金不生水,為止嗽藥水強止其嗽之害。

蓋腎陰素虧者,肺熱液涸,腎無來源,往往不起,勞瘵中有七日之「急勞」,半由於此,人皆以為日甚短,不疑其為勞耳。

白話文:

江建霞是我的好友。某天晚上一起宴飲,我聽到她咳嗽,就說:「你的咳嗽不順暢,像是外邪阻塞肺經,應該服用可以宣泄的藥物。」她說:「西醫建議她服用止咳藥水。」準備就要服用。我說:「西藥我不太了解它的藥性,但是從名字來看,恐怕是峻猛的藥物,古人說『傷風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就變成勞傷』,這樣的藥似乎不宜服用。」她並不這麼認為。我和江建霞都在汪瑤庭先生門下學習,準備參加省試,當時汪先生擔任長邑的官員,隔天是汪先生的母親生日,我們約好去祝壽再見面。

第二天,江建霞沒有來,晚宴時,汪先生說:「江建霞的僕人來了,說她病了不能來了。」我以為只是小病,就沒有去看她。又過了一個多月,聽到她去世的噩耗,我非常震驚,沒想到那次宴飲一別,竟成了永別。後來我遇到她的兄長江宵緯,他說:「江建霞病重時曾去看過曹智涵先生診治,曹先生說病情非常危險,但她仍然不在意,曹先生還告訴她家人說:『她的寸脈非常微弱,腎氣已經衰竭到極點了。』」我仔細想想,這還是因為邪氣留在肺部,肺部生病了,金不生水,服用止咳藥水強行止咳反而有害。

原來腎陰本來就虧虛的人,肺部容易因熱而津液枯竭,腎臟沒有來源補充,往往病情就無法好轉。勞傷中有一種叫做「急勞」的病症,七天內就會危及生命,有一半都是因為這個原因造成的。人們都覺得七天時間很短,不認為這是勞傷。

4. 走馬牙疳

余友範某,其岳〔父〕走方醫也,有草研爛,以少許貼山根,取泡挑破,治走馬牙疳極效。範識其草,到處皆有,而不知其名,余曾囑其覓來植諸盆,不久即萎,繼余侄女患是病,兄來索此草,無以應,但以意會之,囑其用喉科中異功散少許,和蒜搗爛,亦于山根取泡,果效。

記得張舜欽傳方,用斑蟊、麝香、白胡椒,調薄荷油,貼兩太陽〔穴〕取泡,治頭痛如刀劈者,亦此意也。病之經絡不同,則貼之穴道亦異,以此類推,當再可以治他病之宜拔毒外散者。

白話文:

我的朋友範某,他的岳父是走方郎中,有一種草藥,研磨成泥,取少許貼在鼻根處,引出水泡再挑破,治療走馬牙疳非常有效。範某認識這種草藥,到處都有,卻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曾囑咐他找來種在盆裡,不久就枯萎了。後來我侄女得了這種病,我哥哥來找我要這種草藥,我沒有辦法提供,只能憑感覺告訴他,囑咐他用一些喉科藥方「異功散」,和蒜一起搗爛,也貼在鼻根處引出水泡,果然有效。

我記得張舜欽流傳的方子,是用斑蟊、麝香、白胡椒,用薄荷油調和,貼在太陽穴引出水泡,治療頭痛如刀劈一樣的頭痛,也是同樣的道理。疾病的經絡不同,貼敷的穴位也就不同,以此類推,應該可以治療其他需要拔毒外散的疾病。

5. 西法化驗

見某報紙載有人患恙,鄰予以單方藥兩味,系大辛大溫、發汗散氣者,服後即殞。某告諸公庭,命西醫取藥化驗,皆無毒。余按凡病之不在表者,及表分素虛者,皆忌表;病之不在裡者,及在裡而不實者,皆忌下,故麻黃、細辛、大黃、芒硝,並足以殺人,即和平之品,苟不對症,亦足以輕病變重,重病致死,取諸藥以化驗,豈必有毒乎?

白話文:

報紙報導有人生病,鄰居給他兩味辛溫發汗散氣的中藥,結果服藥後就死了。死者家屬告上法庭,法院請西醫化驗藥物,結果發現沒有毒性。我認為,凡是病情不在肌表,或肌表虛弱的人,都忌諱服用發汗的藥物;病情不在內臟,或內臟病症不實的人,都忌諱服用瀉下的藥物。因此,麻黃、細辛、大黃、芒硝這些藥物,都有可能致死。即使是性質平和的藥物,如果用藥不對症,也可能使輕病加重,重病致死。單純靠藥物化驗來判斷,當然不一定能驗出毒性。

6. 倒視

《民立報》載美國阿倭吾亞市,有少年格柏魯迭拉,其官能之奇異,映於眼者,順皆為逆,如下樓梯,則目為上而墜落者,屢矣;馬車從右來,則目為左而沖僕者,又屢矣,就診於紐約專門醫希蒙博士,據云系因視神經有異狀之故。竊考《名醫類案》載呂滄洲案,視物皆倒植謂為倒其膽府;陳古老案視正物皆斜,斜者反正,謂為閃倒肝之一葉,搭於肺上。又某方書云「桌椅等平者反側,側者反正者,此胸膈有伏痰也。

」魏玉璜駁陳案,謂肝去肺位甚遠,安能上搭?余謂目系內連肝膽,此就痰滯膽絡,治用膽星、半夏、絲瓜、蔞實、赤芍等,當不致誤。錢仲陽用郁李〔仁〕治目張不得瞑,此藥潤而散結,亦可移治。至孫真人謂風入腦,則視一物為兩。李東垣謂食辛熱物太甚,辛主散,熱助火,上乘於腦,則視物無的實,以小為大,以短為長。

張子和謂痰熱病,則目視壁上皆是紅蓮花,與上症雖稍異,而皆可互參,惟視一為兩,視小為大,痰症有之,虛症亦多,精散故也,須於脈證詳辨之。

白話文:

倒視

美國阿倭吾亞市有個少年格柏魯迭拉,他的視覺功能非常奇特,看到的東西都顛倒過來。例如,下樓梯時,他眼中看到的是往上爬,結果多次摔倒;馬車從右側駛來,他卻看到的是從左側衝過來,也多次因此受傷。他去看紐約專門醫生希蒙博士,醫生說這是因為視神經異常造成的。

我私下查閱了《名醫類案》,裡面記載呂滄洲的病例,他看東西都是倒著的,診斷為膽腑出了問題;陳古老的病例是看正的東西都歪斜,歪斜的東西卻看成正的,診斷為肝臟一部分錯位,壓在肺上。還有一本醫書上說:「桌子、椅子等平的東西看起來是傾斜的,傾斜的東西看起來是平的,這是胸膈有痰阻塞。」魏玉璜反駁陳古老的病例,認為肝臟和肺臟距離很遠,怎麼可能壓在上面?我認為眼睛內部與肝膽相連,這是因為痰濕阻滯了膽經,治療應該用膽星、半夏、絲瓜、蔞實、赤芍等藥物,這樣就不會出錯。錢仲陽用郁李仁治療眼睛張開合不上,這種藥物滋潤又能散結,也可以用來治療這種情況。孫真人說風邪侵入腦部,就會看到一個東西變成兩個。李東垣說吃辛辣溫熱的食物過度,辛味能散,熱能助長火邪,上衝到腦部,就會視物不清,把小的看成大的,把短的看成長的。

張子和說痰熱病患者,眼中看到的牆壁上全是紅蓮花,雖然跟上述症狀略有不同,但都可以互相參考。至於看到一個東西變成兩個,或把小的看成大的,痰證有這種情況,虛證也很多,都是因為精氣耗散造成的,必須仔細辨別脈象和症狀。

7. 痧穢宜嚏 過飽宜吐

吳尚先《理瀹駢文·略言》云:「上用嚏,自注嚏即吐也。在上宜嚏,感邪從口鼻入,宜嚏。按嚏法與吐法異,凡六淫之氣從鼻人者,宜用嚏,就其受病之處驅而出之,故五六月暑濕時令所感,氣兼穢濁,發為痧症,尚未入營分者,取嚏即愈,以其邪在清道也,是即經所謂「天牧從來,復得其往,氣出於腦,即不幹邪」者是。

若飲食不慎,或過飽而填息,或感穢氣而與胃中之宿食、痰飲為伍,上填胸膈,則宜用吐,吐必病本從口入,亦就其受病之處驅而出之。但嚏法、吐法,俱治邪之在上焦者,要不得云嚏即是吐也。推之風寒之宜發汗,風熱之宜涼表,花柳病之宜通利精竅,皆就其受病之處驅而出之,斯即病在上焦,毋犯中下,病在下焦,毋犯上中之旨。

白話文:

痧症或外感宜嚏,飲食過量宜吐。吳尚先在《理瀹駢文·略言》中說:「上焦不適宜用嚏,嚏就是吐。上焦不適宜用嚏,因為邪氣從口鼻進入,所以要用嚏。但嚏法和吐法不同,凡是六淫邪氣從鼻子進入的,就應該用嚏,從受病的地方把它驅除出去。例如五六月暑濕季節感受的邪氣,夾雜穢濁之氣,發為痧症,邪氣還未侵入營衛的,用嚏就能痊癒,因為邪氣在清道(上焦)。這就符合『邪氣從上而來,也要從上而去,氣從腦部排出,就不會再受邪氣侵害』的道理。

如果飲食不當,或者過量飲食撐飽,或者感受穢濁之氣,與胃中宿食、痰飲混雜在一起,阻塞胸膈,就應該用吐。因為病邪是從口進入的,也要從受病的地方把它驅除出去。但是,嚏法和吐法都治療上焦的邪氣,不能說嚏就是吐。以此類推,風寒感冒宜發汗,風熱感冒宜清熱解表,性病宜通利精竅,都是從受病的地方把它驅除出去。這就是說,病在上焦,不要誤治中下焦;病在下焦,不要誤治上中焦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