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壽堂

《醫原》~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陰陽治法大要論

肺之脾胃虛,則熱自內生,熱則不能生水,而見虛喘、乾咳諸燥證,是肺氣不得歸腎也;又或肺之脾胃虛,則寒自內生,寒則不能化水,而見喘嗽、腫滿諸濕證,是亦肺氣不得歸腎也。醫學云喘,在腎為虛,在肺為實。夫所謂實者,非真實也,乃肺之陽虛不化,致水上溢高源耳!金寒水冷,非溫潤納氣不可;邪水射肺,非辛淡輸水扶氣不可。

心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君弱者臣自強,血虛者肝自旺,火水未濟,致生虛煩、心熱、不寐等證,是心氣不得歸腎也。或曰:心屬火,火性炎上,如何下降?腎屬水,水性就下,如何上升?曰:心屬火,而心中有血,是火中有真陰,故心火隨真陰下降,以交於腎水;腎屬水,而腎中有氣,是水中有真陽,故腎水隨真陽上升,以交於心火。夫真陰真陽者,心腎中之真氣也。

故欲補心者,先實腎,使腎得升;欲補腎者須寧心,使心得降。肝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肝血一虧,肝氣即亢,或風雷激搏,致生頭疼、嘔吐等證;或木火刑金,致生乾咳、吐血等證;或燥木侮土,致生脅痛、嘔吐、蠱、膈等證,是肝氣不得歸腎也。夫治肝較他臟尤難。

他臟之邪,可移之出腑,若膽雖為肝之腑,而一囊膽汁,藏而不瀉,而無出路,雖屬腑而與臟無殊,故肝病較他臟為難治。則惟有清潤以濡之、咸柔以潛之,沃水以生木也;甘潤以緩之,培土以載木也;微苦以降之,使木火不上僭也;平潤以納之,導木火得下潛也;血能含氣,氣不耗血,而肝自平矣。其肝有濕熱者,方可用苦降、辛通、酸泄之劑;氣不條達者,方可用木鬱達之之法。

彼破氣、耗血諸品,豈可妄用,以伐生氣,以耗肝陰也哉?腎之脾胃虛則熱,熱則燥,腎陰一虧,腎陽即亢,或骨蒸、發熱,或吐血、夢遺,或上咳、下利,是腎氣不得歸腎也。治法亦不外清潤、溫潤,以增水養火而已矣;甘潤、甘平,以固水火中之脾胃而已矣。脾之胃虛則中土自病,或因思慮過度,或因飢飽失宜,以致氣結化濕,血結化燥,濕困脾陽,燥傷脾陰等證。

胃病則不能散輸精氣於脾,脾病則不能上輸精氣於肺,地氣不上騰,則天氣不下降,是脾胃之氣不得歸腎也。此則非寒熱溫涼所能納也,法當病燥則治燥,病濕則治濕,取純甘之味,扶土生金,順其升降之性以納之耳!

總之,內傷百病,不起於先天,即起於後天;起於後天,又必病及先天。五臟中有一臟不秉生成之氣,則形氣病,形病不能無害於氣,氣病不能無害於形,此不易之道,相因之理也。但治之者,不可無標本先後之分。夫陰陽、臟腑、氣血,有各自為病者,有相因而至者,有去此適彼者。

用藥之法,如腑病宜開通,不得以臟藥犯之;臟病宜補益,不得以腑藥犯之。腑病將及臟,治腑尤須顧臟,臟病將入腑,治臟必兼理腑。腑入臟,臟入腑,又有輕重之異,藥亦不得不隨其輕重而用之。更有病雖在腑,而原起於臟,則重在治臟;病雖在臟,而原起於腑,則重在治腑。

白話文:

陰陽治法大要論

肺臟若脾胃虛弱,則內生虛熱,虛熱則不能化生津液,導致虛喘、乾咳等乾燥症狀,這是肺氣不能歸於腎臟所致;或者肺臟脾胃虛弱,則內生虛寒,虛寒則不能化水液,導致喘咳、腫脹等濕證,這也是肺氣不能歸於腎臟所致。醫書記載喘症,在腎臟屬虛證,在肺臟屬實證。所謂的「實」,並非真正的實證,而是肺臟陽氣虛弱不能化水,導致水液上溢所致!金寒水冷,必須溫暖滋潤才能納氣;邪水侵犯肺臟,必須辛溫淡滲,以利水液、扶助肺氣。

心臟若脾胃虛弱則產生虛熱,虛熱則乾燥,君主之氣虛弱,則臣子之氣自強,血虛則肝氣旺盛,心腎水火失衡,導致虛煩、心熱、失眠等症狀,這是心氣不能歸於腎臟所致。有人會問:心屬火,火性向上,為何要下降?腎屬水,水性向下,為何要上升?答案是:心屬火,但心中有血液,這是火中之真陰,所以心火隨著真陰下降,與腎水相交;腎屬水,但腎中藏有元氣,這是水中之真陽,所以腎水隨著真陽上升,與心火相交。所謂真陰真陽,是心腎中的真氣。

所以,想要補益心臟,必須先充實腎臟,使腎氣上升;想要補益腎臟,必須先安寧心神,使心氣下降。肝臟若脾胃虛弱則產生虛熱,虛熱則乾燥,肝血不足,肝氣則亢盛,或風氣與肝氣搏擊,導致頭痛、嘔吐等症狀;或者肝木克金,導致乾咳、吐血等症狀;或者肝木燥熱克脾土,導致脅痛、嘔吐、腹脹等症狀,這是肝氣不能歸於腎臟所致。治療肝病比其他臟腑更困難。

其他臟腑的邪氣,可以排出體外,但膽囊雖然是肝臟的腑,卻只是一個盛裝膽汁的囊袋,膽汁藏而不瀉,沒有排出途徑,雖然屬於腑,但與臟腑的治療原則無異,因此肝病比其他臟腑更難治療。因此,治療肝病必須滋潤濡養,以柔緩之法潛伏肝陽,灌溉水液以滋生肝木;使用甘潤之品緩和肝氣,培補脾土以滋養肝木;使用微苦之品瀉肝火,防止肝火過盛;使用平和滋潤之品,引導肝火下降。血液能包含元氣,元氣不耗傷血液,肝氣自然平和。如果肝臟有濕熱,可以用苦寒瀉下、辛溫通利、酸味收斂的藥物;如果肝氣鬱結不通,可以用疏肝解鬱的方法。

破氣、耗血的藥物,絕對不能亂用,以免損傷生機,耗傷肝陰。腎臟若脾胃虛弱則產生虛熱,虛熱則乾燥,腎陰不足,腎陽則亢盛,可能出現骨蒸發熱、吐血、遺精、咳嗽、腹瀉等症狀,這是腎氣不能歸於腎臟所致。治療方法主要還是滋陰潤燥,溫補腎陽,以增加水液滋養腎火;使用甘潤、平和的藥物,以固護腎臟中的脾胃。脾胃虛弱則中焦失調,可能因思慮過度,或飲食失節,導致氣機阻滯化為濕邪,血液瘀滯化為燥邪,濕邪困阻脾陽,燥邪損傷脾陰等症狀。

胃病則不能將精氣輸布給脾臟,脾臟有病則不能將精氣上輸給肺臟,地氣不能上升,則天氣不能下降,這是脾胃之氣不能歸於腎臟所致。這不能單純依靠寒熱溫涼來治療,治療方法應該根據燥濕的不同症狀,選用甘潤之品,扶助脾土以生肺金,順應升降之性來調理。

總之,內傷百病,不是源於先天,就是源於後天;源於後天,又必然影響先天。五臟之中,如果有一個臟腑沒有秉承先天之氣,就會導致形體和氣機的疾病,形體的疾病必然損害氣機,氣機的疾病必然損害形體,這是很難避免的道理,也是疾病相因的規律。但是治療疾病,必須區分標本緩急的順序。陰陽、臟腑、氣血,有的各自為病,有的互相影響而致病,有的去除這個就能治好那個。

用藥方法,腑臟病應該通利,不能用補益臟腑的藥物治療;臟腑病應該補益,不能用通利腑臟的藥物治療。腑病將要影響到臟腑,治療腑病更要考慮臟腑;臟病將要影響到腑臟,治療臟病必須兼顧腑臟。腑病影響到臟腑,臟病影響到腑臟,又輕重不同,用藥也必須根據輕重來調整。更有一些疾病,雖然病在腑臟,但根源在於臟腑,則應重視治療臟腑;雖然病在臟腑,但根源在於腑臟,則應重視治療腑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