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原》~ 卷上 (9)
卷上 (9)
1. 陰陽治法大要論
其在初病,本原未傷者,甘涼清潤,猶可獲效;若高年以及久病,本原已傷者,法當治以溫潤,引火歸原,如雲開日出而龍乃潛也。濁陰可溫,桂、附、乾薑辛熱之屬,不得不用;若陰中陽虛,而藥偏剛燥,恐陽未能扶,而陰又被劫,法當治以溫潤,納氣歸原。經曰:氣納為寶。
蓋氣納則歸腎,不納則不歸腎。氣不歸腎者,謂肺氣不得歸腎,並謂脾胃之氣不得歸腎也。
夫腎為先天五臟之始,始數一,一,水數也。金為水源,水天本一氣也。脾胃為後天五臟之成,成數五,五,土數也。土為萬物之母,故精、神、氣、血,皆胃氣所生,又皆腎氣助之以生。胃為人之地,腎為地中之天氣,胃、腎又本一氣也,經故曰:腎為胃關。夫所謂胃氣者,穀氣也。
經曰:營為水穀之精氣,衛為水穀之悍氣。又曰:精氣生於穀氣。故「氣」字從氣、從米,「精」字從青、從米,米乃谷之精者也。胃主納穀,亦主銷谷,脾主散精,水穀精氣生於胃,輸於脾,由脾上輸於肺,則為氣,從肺回下,入心化血,入腎化精,是生之者胃,升之者脾,降之者肺,地天交泰,胃、脾、肺又本一氣也。經故曰: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俗謂脾主銷谷,以能食不能化為脾不健,是不知脾之功用也,是指鹿為馬也。或曰:飲食傷脾,則又何說?曰:飲食不節,遏郁脾氣,脾氣為其所郁,則不能散精,而濕斯停矣。是謂傷逆,非脾之過也,良由飲食不節所致耳!
夫人生天地間,天氣固重,地氣尤重。蓋人在天中,(離地而上,凡空處皆謂之天。人在天中,非在天下,以天本無上下之極者也。)而附於地上。生於天中,一呼一吸,與天氣相通,而人莫名其妙,亦莫得自主,故凡天之六氣,病人之天氣者,人不能盡避之。附於地上,實而可據,人得以自主,故凡七情之病,由人事所致者,多病人之地氣以及天氣。病地氣,則胃、腎為重。
然腎雖主地氣,而實為地中之天氣。腎屬天一所生之水,而為人之先天者,此也。其有胎元薄弱,先天不足者,人不得而主之,又恃調攝後天,以補先天之不足。若是者,胃氣不尤重哉?重胃氣非即所以重腎氣哉?
夫胃為中土,胃氣賴五臟之氣以生化。如地無堤防之土,則水無收束,無水則燥,無火則濫,無木則實,無金則死是也。然五臟之氣,又賴胃氣以成功。如金無土則不生,木無土則不載,水、火無土則無本原,脾土無胃土則不滋潤是也。
故脾胃穀氣,不得到肺,則肺之脾胃虛;脾胃穀氣,不得到心,則心之脾胃虛;脾胃穀氣,不得到肝,則肝之脾胃虛;脾胃穀氣,不得到腎,則腎之脾胃虛;胃之穀氣,不得到脾,則脾之胃虛。若是者,脾胃顧不重哉?內傷百病,可不首固脾胃哉?請申言之。
白話文:
陰陽治法大要論
初期疾病,病根尚未受損時,使用甘涼清潤的方法或許有效;但若年事已高或久病,病根已受損,則應採用溫潤的方法,引導陽氣回歸原位,如同烏雲散去,陽光普照,而龍則潛伏於水底一般。虛寒之症可用溫熱之法治療,肉桂、附子、乾薑等辛熱藥物,不可不用;但若陰虛陽衰,卻使用過於剛燥的藥物,恐怕陽氣未能扶助,反而損傷陰氣,則應採用溫潤的方法,使元氣歸於腎臟。經書記載:「氣納為寶。」
因為氣機順暢則歸於腎臟,氣機不順則不能歸於腎臟。氣機不歸腎臟,指的是肺氣無法歸於腎臟,也指脾胃之氣無法歸於腎臟。
腎臟是先天五臟之首,其數為一,一屬水之數。金生水,水天本為一氣。脾胃是後天五臟之本,其數為五,五屬土之數。土為萬物之母,所以精、神、氣、血,皆由胃氣所生,也皆由腎氣助其生長。胃為人體之土,腎為地中之天氣,胃與腎也本為一氣,經書因此說:「腎為胃關」。所謂胃氣,就是穀氣。
經書記載:「營氣是水穀精華之氣,衛氣是水穀粗盛之氣。」又說:「精氣生於穀氣。」所以「氣」字從氣、從米,「精」字從青、從米,「米」正是穀物之精華。胃主納穀,也主消化穀物,脾主運化精微,水穀精氣生於胃,輸送到脾,由脾上輸送到肺,成為氣,從肺下降,入心化血,入腎化精,所以生氣者為胃,升氣者為脾,降氣者為肺,天地交合,胃、脾、肺也本為一氣。經書因此說:「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俗話說脾主消化穀物,認為吃了東西卻無法消化就是脾虛,這是不知道脾的真正作用,是混淆是非。有人問:飲食傷脾,這又是怎麼回事?答曰:飲食不節制,就會阻礙脾氣的運化,脾氣受阻,就不能運化精微,濕邪就會停滯。這叫做逆亂,不是脾的過錯,而是由於飲食不節造成的。
人生於天地之間,天氣的影響很大,地氣的影響更大。人處於天地之間(離開地面向上,凡是空的地方都叫做天。人處於天地之間,不是處於天下,因為天本沒有上下之極),依附於地面而生存。生於天地之間,呼吸之間與天氣相通,人卻不自知,也無法自主,所以天之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對人體天氣的影響,人無法完全避免。依附於地面,人可以自主,所以七情之病,多由人事所致,影響到人體的地氣以及天氣。病在於地氣,則胃、腎最重要。
雖然腎主地氣,但實為地中之天氣。腎屬天一生水,為人之先天之本,這就是先天之本。若胎元虛弱,先天不足,人無法自主,則需調養後天,來補足先天不足。若是這樣,胃氣豈不更加重要?重視胃氣不就是重視腎氣嗎?
胃為中土,胃氣依靠五臟之氣來生化。如同土地沒有堤防,則水就會四散,沒有水則乾燥,沒有火則泛濫,沒有木則凝滯,沒有金則死亡。同樣,五臟之氣也依靠胃氣來完成其功能。如同金沒有土則不能生,木沒有土則不能生長,水、火沒有土則沒有根基,脾土沒有胃土則不能滋潤。
所以脾胃穀氣,不到達肺,則為肺之脾胃虛;脾胃穀氣,不到達心,則為心之脾胃虛;脾胃穀氣,不到達肝,則為肝之脾胃虛;脾胃穀氣,不到達腎,則為腎之脾胃虛;胃之穀氣,不到達脾,則為脾之胃虛。如此看來,脾胃豈不重要?內傷百病,豈不應該首先調理脾胃?這一點必須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