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聖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外感風熱、咽喉腫痛、熱毒瘡瘍等症狀。五聖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的疾病,金銀花可清熱解毒,使邪氣得以降伏,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二、涼血止血:金銀花亦具涼血止血之效,可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等。五聖湯中若有血熱妄行、瘀血阻滯的病症,金銀花可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止血止痛。
五聖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玄參性寒,味苦鹹,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五聖湯以清熱解毒為主,玄參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尤其適用於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二、滋陰潤燥:玄參性寒,能滋陰潤燥,適用於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五聖湯中其他藥材也具滋陰潤燥之效,玄參的加入可加強其滋陰潤燥之功,使藥效更為顯著。
五聖湯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益衛固表之效。五聖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導致的表虛症狀,如發熱、惡寒、無汗、鼻塞等。黃耆的補氣固表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 扶正祛邪: 黃耆還具有扶正祛邪作用,可以提升人體免疫力,抵抗病邪侵襲。五聖湯中往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扶正祛邪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五聖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五聖湯以滋陰為主,麥門冬可有效緩解肺燥津傷,咽喉乾癢,心煩失眠等症狀。
- 生津止渴:麥門冬能生津止渴,對於口乾舌燥,津液不足者,可起到改善作用。五聖湯所治疾病往往伴隨有津液虧虛,而麥門冬的生津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症狀,提升療效。
綜上所述,五聖湯中加入麥門冬,充分利用其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五聖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扶正: 人參味甘性溫,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安神定志的功效。五聖湯常用於治療氣虛、血虛、神疲乏力、心悸氣短等症狀,人參可補益氣血,增強正氣,提升患者的抗病能力,有助於恢復身體健康。
- 協調藥性: 五聖湯中常配伍一些寒涼藥物,如黃連、黃柏等,人參的溫性可以中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度損傷脾胃陽氣,維持藥性平衡,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五聖湯主治功效分析
五聖湯出現在不同的醫書中,且組成和主治功效皆有差異,以下分別進行分析:
一、《驗方新編》、《辨證奇聞》、《辨證錄》、《洞天奧旨》中的五聖湯
這幾本醫書中的五聖湯組成相同,皆為:金銀花、玄參、麥冬、黃耆、人參。
主治: 腦疽,即生於頭頂的癰疽。
治則:
- 此方以金銀花為君藥,重用八兩,取其強大的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效,以直搗病灶。
- 玄參、麥冬滋陰降火、潤燥生津,針對「腎火沸騰」、「真陰枯爍」的病機,釜底抽薪,清除癰疽產生的內在根源。
- 黃耆補氣固表,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並能托毒外出,促進癰疽的消散。
- 人參大補元氣,與黃耆協同作用,增強補益之力,適用於因「房術」、「丹石燥烈」導致的真元虧虛。
綜合分析:
此方針對腦疽的病機——「腎火沸騰」、「真陰枯爍」、「髓涸火發」,以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扶正補虛為原則,標本兼顧,攻補兼施。重用金銀花以清熱解毒,消散癰腫;滋陰藥物以釜底抽薪,消除病根;補益藥物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此方在原文中強調「飲食知味猶可救」,說明此方適用於腦疽早期,正氣尚存,病邪未深入的階段。後續治療還需根據病情變化,改用「十全大補湯」、「八味湯」等方劑,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
二、《醫學入門》中的五聖湯
此書中的五聖湯組成:大黃、金銀花、甘草、栝蔞、皂刺。
主治: 一切疔腫癰疽,初覺憎寒頭痛。
治則:
- 大黃瀉下通便,蕩滌腸胃積熱,引導熱毒從下而出。
- 金銀花清熱解毒,消癰散結。
- 甘草調和諸藥,緩解大黃的峻烈之性。
- 栝蔞清熱化痰,消腫散結。
- 皂刺活血消腫,透膿排毒。
綜合分析:
此方以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為主要治則。與前一方相比,此方更偏重於「攻」法,以瀉下通便、透膿排毒為主,適用於疔腫癰疽初起,熱毒壅盛,尚未成膿的階段。
此方在原文中與「蜂蛇散」並列,提示「體實者,後服五聖湯」,說明此方適用於體質壯實、邪氣盛實的患者。
三、《赤水玄珠》、《証治準繩‧瘍醫》中的消毒五聖湯
此書中的消毒五聖湯組成:五靈脂、白殭蠶、鬱金、貝母、大黃。
主治: 便毒腫疼。
治則:
- 五靈脂活血化瘀,止痛。
- 白殭蠶祛風化痰,解毒散結。
- 鬱金活血行氣,解鬱止痛。
- 貝母清熱化痰,消腫散結。
- 大黃瀉下通便,清熱解毒。
綜合分析:
此方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要治則。適用於便毒,即發生於肛門周圍的癰腫,以腫脹疼痛為主要症狀。方中活血化瘀藥物與清熱解毒藥物並用,既能消散瘀滯,又能清除熱毒,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其他關於"暑病"的五味藥
在《奇效良方》和《楊氏家藏方》中,出現了五味藥的方劑:貫眾、黃連、甘草、吳茱萸、白茯苓。
主治: 暑病嘔惡,每遇夏月,不進飲食,疲倦少力,見日色則頭目昏痛,噁心多睡。
治則:
- 貫眾清熱解毒,殺蟲。
-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 吳茱萸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 白茯苓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綜合分析:
此方以清熱解毒、燥濕和胃、降逆止嘔為主要治則。適用於暑濕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暑病。方中清熱藥物與溫中燥濕藥物並用,既能清除暑濕之邪,又能溫暖脾胃,恢復其運化功能。配合香熟甜瓜食用,既能補充津液,又能增強藥效。
總結
綜上所述,不同醫書中記載的“五聖湯”組成和功效各異,反映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 金銀花、玄參、麥冬、黃耆、人參組成的五聖湯,主治腦疽,以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扶正補虛為原則。
- 大黃、金銀花、甘草、栝蔞、皂刺組成的五聖湯,主治一切疔腫癰疽初起,以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為原則。
- 五靈脂、白殭蠶、鬱金、貝母、大黃組成的消毒五聖湯,主治便毒腫疼,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原則。
- 貫眾、黃連、甘草、吳茱萸、白茯苓組成的五味藥,主治暑病嘔惡,以清熱解毒、燥濕和胃、降逆止嘔為原則。
在使用中藥方劑時,應根據具體病情和體質,選擇合適的方劑,並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蒼朮(炒焦)2錢,山楂1錢,厚朴1錢,陳皮(土炒)1錢,車前(焙,研)2錢。
水煎,1服即愈。小兒減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五聖湯性寒,體虛者慎用。
- 五聖湯不宜長期服用。
- 五聖湯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聖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三。 組成:金銀花半斤,玄參3兩,黃耆4兩,麥冬3兩,人參2兩。 主治:腦疽。
五聖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三。 組成:鼠尾草2兩,豉1升,梔子仁6分,生薑6分,桃皮2升。 主治:赤白痢。
五聖湯, 出處:《仙拈集》卷一引《全生》。 組成:蒼朮(炒焦)2錢,山楂1錢,厚朴1錢,陳皮(土炒)1錢,車前(焙,研)2錢。 主治:泄瀉。水瀉尤效。
五聖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罂粟殼1兩(去瓤頂蒂,蜜炒),枳殼7錢(去瓤,麸炒),甘草半兩(生),麻黃半兩(去節)半兩,良薑1分(炒)。 主治:肺虛咳嗽,上氣,痰涎壅盛。
五聖湯,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三。 組成:貫眾半兩,黃連半兩(去須),甘草半兩(微炙),吳茱萸半兩(湯洗7次),白茯苓半兩(去皮,以上5味并生用)。 主治:暑積年深,每遇夏月不進食飲,疲倦少力,見日色則頭目昏痛,惡心多睡。暑病嘔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