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活葛根湯
DU HUO GE G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十四注文引《範汪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獨活葛根湯」方劑中含有「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祛風止痛: 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入侵而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腰背痠痛等症狀,獨活可有效緩解。
- 配合葛根,舒筋活絡: 葛根性涼,入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舒筋活絡的功效。與獨活配伍,可使藥效相輔相成,既能疏散風寒,又能舒筋活絡,治療因風寒濕痺引起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獨活葛根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助陽化氣: 獨活葛根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而桂枝性溫,能溫經散寒,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痺痛。
- 調和營衛,協同其他藥物: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可以促進氣血流通,配合獨活、葛根等藥物,更好地疏通經絡,解除痺痛。此外,桂枝還具有解表發汗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效果。
獨活葛根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慮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獨活葛根湯主要治療風寒濕痹,兼有發熱、口渴等症狀。生地黃可以清泄體內熱邪,緩解發熱症狀,同時滋陰養血,緩解因風寒濕痹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
2. 緩解藥性:獨活葛根湯中包含一些溫燥之品,如獨活、葛根等,生地黃可以緩解這些藥物的燥性,避免燥邪傷陰。同時,生地黃可以滋潤血脈,促進藥物更好地運行,提高藥效。
獨活葛根湯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有二:
- 解肌發表,祛風濕寒:葛根性甘涼,具有解肌發表、升陽解表之效,能疏解肌膚腠理,使風邪、濕寒之邪外出,配合獨活、羌活等藥材,可有效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麻木等症。
- 疏通經絡,利水消腫:葛根還具有通經絡、利水消腫的作用,能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肌肉僵硬、關節腫脹等症狀,同時配合獨活的祛風止痛作用,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獨活葛根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葛根之升散之性:葛根性升散,可解肌發表,但過於升散則易傷陰耗氣。白芍性寒涼,入肝經,具有斂陰柔肝、緩解痙攣的作用,可緩和葛根的升散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防止損傷正氣。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獨活葛根湯主要治療風寒濕痺,白芍的加入可與葛根、獨活等藥材相協調,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滲透入經絡,達到疏散風寒、祛濕止痛的效果,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獨活葛根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具有解表散寒之效,可助獨活、葛根疏風散寒,解除風寒表邪,緩解患者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
二、和胃止嘔: 獨活葛根湯中葛根性寒,可引起胃寒不適。生薑溫胃散寒,可緩解葛根寒性所致的胃寒嘔吐,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副作用的作用。
獨活葛根湯中包含麻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發汗解表,祛風散寒: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之功效。獨活葛根湯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而麻黃能幫助發散風寒,使汗出解表,達到溫經散寒、解除痺痛的效果。
- 助藥力,增強療效:麻黃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滲透,增強藥力,使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獨活葛根湯中其他藥物如獨活、葛根等,具有祛風濕、止痛、解肌等作用,麻黃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痺。
獨活葛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獨活葛根湯以祛風濕、通經絡為主要功效,但藥性偏於寒涼。甘草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物的副作用,防止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 增強療效: 甘草除了調和藥性之外,還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在獨活葛根湯中,甘草可以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祛風濕、通經絡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獨活葛根湯為中醫傳統方劑,以下從其功效主治與組成邏輯逐層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範疇可歸納為三類:
- 風邪侵襲之肢體證候
如「柔風」(風邪夾濕侵襲筋脈)、「身體疼痛」「四肢緩弱欲不隨」,反映風濕阻絡、氣血不暢之病機;「頑痹」「四肢不仁」則提示久病入絡,肢體失養。 - 產後風疾與毒氣衝心
「產後中柔風」屬產後氣血虛弱,風邪乘虛而入;「惡風毒氣」「毒氣衝心」則與古代對外邪內陷的病理描述相符,可能涉及感染性病證引起的肢體痿弱或神志異常。 - 肺氣壅閉之失音
「失音不能言」結合方中麻黃、葛根等藥,推測為風寒閉肺或風熱上擾所致喉喑。
二、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 祛風通絡、調和營衛 為核心,可分三組藥物解析:
- 祛風勝濕通絡組
- 獨活(3兩):善祛下半身風濕,主治「腳弱無力」「頑痹」。
- 麻黃(2兩):開腠理散寒,協同葛根解表邪,「惡風毒氣」者可用。
- 桂心(3兩):溫通經脈,助獨活除痹痛,兼能引火歸元防毒氣衝心。
- 養血和營柔筋組
- 乾地黃(3兩):滋陰養血,針對「產後」血虛及久痹陰傷。
- 芍藥(3兩):與甘草合為芍藥甘草湯,緩急止痛,解「四肢攣急」。
- 甘草(炙,2兩):甘緩和中,調和諸藥毒性。
- 升津解肌透邪組
- 葛根(3兩):關鍵藥物,既能解肌退熱治「身痛」,又生津舒筋緩「四肢不仁」,與麻黃配伍增強發汗解表力。
- 生薑(6兩,重用):溫散水氣,降逆止嘔,防風毒犯胃,兼助麻黃、葛根宣散。
配伍特點:
- 清酒煎煮:增強辛溫藥活血通絡之效,助藥力直達病所。
- 表裡兼顧:麻黃、葛根解表,地黃、芍藥護裡,適合正虛感邪之證。
- 剛柔相濟:桂心、獨活之辛溫配地黃、芍藥之滋潤,防燥血傷陰。
三、邏輯推理與機擴延伸
- 「柔風」與現代病症對應
所述「四肢緩弱」近似於現代周邊神經病變(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炎)或中風後輕癱,方中獨活、葛根改善肢體麻木,芍藥甘草湯緩解肌肉痙攣。 - 「毒氣衝心」的寓意
可能類比感染性休克前期,麻黃配桂心可維持循環(類似升壓),生薑止嘔降逆,地黃防陰液耗竭。 - 產後應用原理
產後多血虛受風,地黃補血,葛根升清降濁,獨活祛風不傷正,契合「產後宜溫」原則。
此方體現了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的思路,通過解表祛邪、養血通絡、柔筋緩急的多重路徑,針對風濕夾雜虛損的複雜病機。
傳統服藥法
獨活3兩,桂心3兩,乾地黃3兩,葛根3兩,芍藥3兩,生薑6兩,麻黃(去節)2兩,甘草(炙)2兩。上切。
以清酒3升,水5升,煮取3升,溫服5合,日3次。
忌生蔥、蕪荑、海藻、菘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獨活葛根湯, 出處:《外台》卷十四注文引《範汪方》。 組成:獨活3兩,桂心3兩,乾地黃3兩,葛根3兩,芍藥3兩,生薑6兩,麻黃(去節)2兩,甘草(炙)2兩。 主治:中柔風,身體疼痛,四肢緩弱欲不隨,産後中柔風。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衝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