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成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大成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可有效瀉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解除便祕困擾。
- 清熱解毒:大黃除了瀉熱通便,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大成湯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共同作用,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
總而言之,大黃在大成湯中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瀉熱通便和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熱結便祕的功效。
大成湯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芒硝味苦鹹,性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大成湯主要用於治療熱證,如腸胃積熱、便祕等,芒硝可以清熱解毒,通利大便,緩解熱證症狀。
- 化瘀散結:芒硝亦有化瘀散結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瘀血阻滯。大成湯也常用於治療瘀血阻滯的症狀,芒硝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化瘀散結的作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總之,芒硝在大成湯中起到瀉熱通便、化瘀散結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熱證和瘀血阻滯的目的。
大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緩解其他藥材的峻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穏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 增強藥效: 甘草可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例如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使補氣效果更加顯著。此外,甘草還可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因此,甘草在中藥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
大成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健脾和胃的功效。大成湯主治脾胃氣虛,症見食少納呆、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陳皮可理氣健脾,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的症狀。
- 燥濕化痰: 陳皮還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大成湯中常配伍其他化痰藥,陳皮可助其燥濕化痰,並能防止痰液過於粘稠,更易於咳出。
大成湯中加入紅花,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大成湯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各種疼痛,例如胸脅痛、腹痛、腰痛、肢體麻木等。紅花加入方劑中,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達到治療效果。
此外,紅花還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以幫助消除組織水腫,減輕疼痛,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成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大成湯主要用於治療血虛證,而當歸的補血功效可以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面色蒼白、心悸等症狀。
- 調和營衛: 當歸還能促進氣血運行,調和營衛。大成湯中常與黃芪、白芍等藥材配伍,以達到補氣養血、調和營衛的作用,促進氣血津液的運行,改善血虛所致的肢體麻木、倦怠乏力等症狀。
因此,當歸在補血活血、調和營衛方面的功效,使其成為大成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對於治療血虛證具有重要意義。
大成湯中包含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 蘇木味苦、甘,性涼,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大成湯主要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胸痹心痛,而蘇木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有效改善心胸瘀血,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 蘇木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減輕胸痛、心痛等症狀。在大成湯中,蘇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
大成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大成湯多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木通可促進水液代謝,利尿消腫,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 清熱解毒: 木通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症。大成湯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以加強其清熱解毒作用,並減少毒素積聚。
總而言之,木通在利水消腫和清熱解毒方面均有助於改善大成湯所治療的病症,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大成湯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消脹、止痛的功效。大成湯主要治療胸脘脹滿、胃脘疼痛,而枳殼可以疏肝理氣,消食積,緩解疼痛。
- 降逆止嘔: 枳殼還具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大成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滯、升逆嘔吐,枳殼的加入有助於降逆止嘔,改善患者的症狀。
總之,枳殼在《大成湯》方劑中,發揮著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之一。
大成湯中含有厚朴,主要原因在於其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厚朴味辛性溫,歸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對於濕痰阻滯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同時,厚朴又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胸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
大成湯主治痰飲阻滯,胸脘痞悶,咳嗽氣喘,痰多粘稠等症,厚朴的加入正是為了發揮其燥濕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成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古代功效主治
大成湯 由以下藥材組成:
- 大黃: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 芒硝:清熱瀉火,軟堅散結,潤燥通便
- 甘草:調和諸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
- 陳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咳,散寒止痛
- 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調經止痛
- 當歸:補血調經,活血止痛,養顏美容
- 蘇木:活血止痛,消腫排膿,散瘀解毒
- 木通: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枳殼:疏肝理氣,消食導滯,降壓平喘
- 厚朴:行氣消脹,燥溼健脾,止咳平喘
根據古籍記載,大成湯主要用於治療 「男子傷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脹,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悶亂至死者。」
治療原理分析
從多部古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歸納出「大成湯」的幾種主要應用場景和治療原理:
跌打損傷,瘀血內阻:
- 《皇漢醫學》、《仙授理傷續斷祕方》、《外科正宗》、《瘍醫大全》、《外科心法要訣》等多部著作均提到大成湯用於跌打損傷,尤其是從高處墜落導致的瘀血內阻。
- 此時,患者常表現為昏迷不醒、二便不通、腹部脹滿等症狀。
- 大成湯中大黃、芒硝具有強大的瀉下通便作用,可以迅速排出體內積滯,減輕腹部壓力。
- 當歸、紅花、蘇木則能活血化瘀,消散體內瘀血。
- 枳殼、厚朴可以行氣消脹,緩解腹部脹滿。
- 諸藥合用,可以達到通腑瀉下、活血化瘀、行氣消脹的目的,從而緩解瘀血阻滯導致的各種症狀。
杖瘡(杖刑導致的瘀傷):
- 《外科正宗》、《瘍醫大全》、《外科心法要訣》提到大成湯可治療杖瘡。
- 杖瘡與跌打損傷類似,都是外力導致的瘀血內阻。
- 大成湯的通腑瀉下、活血化瘀作用同樣適用於杖瘡的治療,可以排出瘀血,減輕疼痛和腫脹。
潰瘍後期,元氣虛損:
- 《惠直堂經驗方》、《瘍醫大全》、《外科大成》等書中記載了名為“保元大成湯”或“調中大成湯”的方劑,用於治療潰瘍後期元氣虛損的患者。
- 這些方劑雖然名字中包含“大成湯”,但其組成與前述的“大成湯”有很大不同,更偏向於補益氣血。例如,《瘍醫大全》中的“保元大成湯”以人參、白朮、黃耆、當歸等補益藥為主。
- 這些方劑的治療原理是通過補益元氣,促進潰瘍的癒合。與“大成湯”的瀉下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所區別。
- 這可能與古人對「大成」二字的理解有關,「大成」或有「集大成」之意,不同醫家在原有方劑基礎上,根據自身經驗進行加減化裁,形成新的方劑。
總結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成湯”主要用於治療外傷導致的瘀血內阻、二便不通等症狀。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腑瀉下、活血化瘀、行氣消脹。而“保元大成湯”、“調中大成湯”等方劑則主要用於潰瘍後期元氣虛損的患者,其治療原理是補益氣血,促進癒合。兩者雖然名稱相似,但功效和應用有明顯區別。
總之,“大成湯”是中醫治療外傷瘀血的有效方劑,其配伍精妙,療效顯著,至今仍有重要的臨牀價值。但“保元大成湯”、“調中大成湯”與原方有較大差異,需根據具體症狀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大黃4兩,川芒消2兩,甘草2兩,陳皮2兩,紅花2兩,當歸2兩,蘇木2兩,木通2兩,枳殼4兩,厚朴少許。通下瘀血。
嚼碎。每服2錢,水1盞半,煎至1沸,去滓溫服,不拘時候。待通下瘀血後,方可服損藥。
孕婦、小兒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成湯具有活血化瘀、通便排毒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成湯, 出處:《理傷續斷方》。 組成:大黃4兩,川芒消2兩,甘草2兩,陳皮2兩,紅花2兩,當歸2兩,蘇木2兩,木通2兩,枳殼4兩,厚朴少許。 主治:通下瘀血。主治:男子傷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脹,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悶亂至死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