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血散中包含當歸,主要因為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養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通血散主要針對血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疾病,如痛經、月經不調、血瘀腫痛等。
當歸活血養血,能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止痛、調經、消腫止痛的作用,與方劑的功效相輔相成,因此成為通血散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血散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能解除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
- 消食導滯,通利腸胃:枳殼能消食導滯,通利腸胃,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促進腸胃蠕動,消除積滯,從而改善血瘀狀態。
因此,通血散中加入枳殼,可通過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和消食導滯的功效,達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目的。
通血散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經活絡,行氣止痛: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其通經活絡的特性,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對於因氣血瘀滯導致的疼痛症狀具有良好效果。
- 利水消腫,通利水道: 通血散方劑多用於治療瘀血阻滯、血脈不通所致的疾病,而木通的利水消腫功效,可配合其他藥材,促進水液代謝,消除水腫,進一步改善血液循環,達到通血散瘀的效果。
通血散中包含澤蘭,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澤蘭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藥性溫和,能溫通血脈,促進血液循環,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清熱解毒:澤蘭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清熱利濕,對於濕熱瘀阻所致的各種疾病,如濕熱帶下、小便不利等,亦具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通血散中加入澤蘭,既能活血化瘀,又能清熱解毒,對於多種病症的治療都有很好的作用。
通血散方劑中含有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以下兩種重要功效:
-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寒,性急,善於清熱瀉火、通腑泄熱。對於血瘀導致的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大黃可以通過瀉下通便,使瘀血得以排出,達到通血的目的。
- 活血化瘀: 大黃入血分,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大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通血散瘀的效果。
因此,大黃在通血散方劑中,起到瀉熱通便和活血化瘀的雙重作用,有效改善瘀血阻滯所導致的各種病症。
通血散方劑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對於血瘀阻滯所致的經絡不通、疼痛、腫脹等症狀,桃仁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 行氣止痛:桃仁不僅能活血化瘀,還能行氣止痛,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心痛、腹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通血散方劑中加入桃仁,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等症狀。
通血散方劑中包含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蘇木味甘苦,性涼,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有效成分蘇木黃酮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清除瘀血,解決血液循環不暢的問題。
- 清熱解毒:蘇木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瘀阻引起的疼痛,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等,蘇木能清熱解毒,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因此,蘇木作為通血散的組成部分,可以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並兼具清熱解毒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通血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紅花,這是由於紅花具備活血通經的特性。紅花,又名藏紅花,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和緩解疼痛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血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基礎,血液不暢則會導致各種疾病,紅花的加入有助於改善血液流動,調和全身的氣血,特別在治療由於血瘀引起的婦科疾病和疼痛方面,效果顯著。此外,紅花還有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能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在應對各類病症時更具效果。因此,通血散中包含紅花,是融合中醫治療思想與實踐的體現,使其在臨牀應用中展現出更為明顯的效果,充分體現了中藥方劑在調理身體方面的獨特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血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打撲傷損,血污入心」,意指因外力擊打、跌撲等外傷導致瘀血內阻,嚴重者瘀血上攻擾心(可能出現神昏、煩躁等症)。方名「通血」強調其疏通瘀血、導滯下行的核心作用,透過活血散瘀、通絡行氣,使瘀血從二便排出,避免瘀熱擾神。
二、組成與邏輯分析
(1) 活血破瘀為主軸
- 桃仁、紅花:經典活血藥對,破血行瘀,針對傷後瘀血停滯。
- 蘇木:活血消腫,專治跌打損傷之瘀腫疼痛。
- 當歸尾:歸尾偏於破血,助瘀血消散,兼能養血防傷正。
- 澤蘭:活血利水,使瘀血從水液代謝途徑排出。
(2) 通降泄熱為輔助
- 大黃:瀉下攻積,導瘀熱從腸腑而出,避免瘀久化熱上沖。
- 木通:利水通淋,引瘀熱下行從小便出,與澤蘭協同強化分消。
(3) 行氣助血行
- 枳殼:行氣寬中,氣行則血行,助化瘀藥力;另可防大黃瀉下過度致氣滯。
三、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血瘀夾熱」的病機,以「破瘀通絡、泄熱下行」為法:
- 局部瘀血:桃仁、紅花、蘇木直接消散瘀血;當歸尾兼顧養血防耗血。
- 全身瘀熱:大黃瀉熱通腑,木通、澤蘭利水滲濕,分消瘀熱。
- 氣血並調:枳殼行氣以促進血行,避免血瘀氣滯互結。
配合酒送服,可增強活血藥力;重者加童便(傳統認為有降火化瘀之效),強化清熱散瘀。
四、可能功效延伸
除跌打損傷外,凡屬「瘀血阻絡、熱鬱內結」之證,如婦人瘀熱閉經、癰腫初起瘀熱等,或可加減應用,但需依具體證候調整。
(註:此分析基於傳統中醫理論,實際應用需遵循專業辨證。)
傳統服藥法
當歸尾5錢,枳殼5錢,木通5錢,澤蘭5錢,大黃5錢,桃仁5錢,蘇木3錢,紅花3錢。
上為細末,或滴水為丸。
每服2錢,好酒送下,重者童便合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但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血散, 出處:《仙傳外科集驗方》卷四。 組成:大黃3錢(面裹煨),當歸2錢(焙)。 主治:肉傷無出血者,及打撲遍身赤腫,大小便不通。
通血散, 出處:《異授眼科》。 組成:草決明、防風、荊芥、赤芍、當歸、大黃、山梔、羌活、木賊、蒺藜、甘草。 主治:目中赤脈下垂,眼目昏痛。
通血散, 出處:《扶夀精方》。 組成:當歸尾5錢,枳殼5錢,木通5錢,澤蘭5錢,大黃5錢,桃仁5錢,蘇木3錢,紅花3錢。 主治:打撲傷損,血污入心。
通血散, 出處:《眼科闡微》卷三。 組成:生地1錢,赤芍1錢,當歸1錢,川芎6分,防風6分,蘇木6分,荊芥8分,菊花1錢5分,紅花5分,炙甘草5分。 主治:目因物撞,瘀血蓄內,致生翳障,疼痛昏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