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癖丸

化癖丸

HUA P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春腳集》卷四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7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脾經 23%
肝經 14%
肺經 12%
胃經 12%
心經 11%
腎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癖丸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降逆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化癖丸多用於治療脾胃寒凝、痰濕阻滯導致的各種病症,生薑可溫脾胃,散寒氣,降逆氣,有助於化解痰癖,止嘔吐,促進藥效發揮。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部分化癖丸方劑中包含寒涼藥物,生薑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藥物過寒傷胃的作用,同時還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化癖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溫熱,能溫陽散寒,驅除體內寒邪。化癖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癖積,附子可溫陽化寒,使氣血流通,有助於化解癖積。
  2. 助藥力: 附子藥性峻烈,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增強藥效。化癖丸中其他藥物如延胡索、川芎等,雖可活血化瘀,但其藥性偏涼,需附子溫陽助其發揮作用,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化癖丸中包含鱉甲,主要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清熱解毒: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可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對於一些由熱毒引起的癖證,如瘰癧、癭瘤等,鱉甲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軟堅散結: 鱉甲富含膠原蛋白,可滋陰軟堅,散結消腫,有助於化解體內積聚的病邪,改善癖證。

因此,化癖丸中加入鱉甲,可發揮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各種癖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化癖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癖積心腹,內結如拳,及臍腹痛不可忍者」,即指腹內有積塊硬結,按之如拳頭般堅硬,並伴隨劇烈臍腹疼痛。此類證候多因氣滯、血瘀、痰凝或寒邪內結所致,屬中醫「癥瘕積聚」範疇,尤以小兒「癖積」(飲食不節或寄生蟲等因素導致之積滯)為常見。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巴豆霜(半兩):

    • 辛熱大毒,瀉下逐水,破積攻痰,為峻下之品。
    • 用於寒積便秘、腹水腫滿,此處取其「斬關奪門」之力,直接攻逐腹內硬結。
  2. 膩粉(一錢,即輕粉):

    • 辛寒有毒,外用殺蟲攻毒,內服祛痰逐水。
    • 輔助巴豆霜通瀉積滯,兼除痰涎。
  3. 硇砂(一字):

    • 鹹苦辛溫,消積軟堅、破瘀散結。
    • 針對「內結如拳」之硬塊,能腐蝕惡肉、化瘀通閉。
  4. 雄雀糞、黃鷹糞(各一分):

    • 雀糞(白丁香)性溫,能消積化滯;鷹糞(鷹屎白)具破結散瘀之效。
    • 二者均為動物藥,古人認為其性走竄,可助攻逐頑固積聚。
  5. 朱砂(一錢):

    • 甘微寒,鎮心安神、清熱解毒。
    • 佐制諸藥峻烈之性,防攻伐太過擾動心神。

組方邏輯
全方以「峻下攻積+軟堅散結」為核心,巴豆霜為君藥,直攻癖積;膩粉、硇砂為臣,輔助瀉下與腐蝕堅結;雀糞、鷹糞為佐,增強破積之力;朱砂為使,兼顧護正。糯米飯為丸,緩和藥性並方便小兒服用。

治療原理

  • 通過強力瀉下(巴豆霜、膩粉),使積滯從二便排出。
  • 結合腐蝕軟堅(硇砂)、動物藥走竄特性(雀糞、鷹糞),破解腹內有形結塊。
  • 適用於實證、急證,屬「以消為化」之峻劑,非體虛者所宜。

三、潛在應用方向
此方設計反映古人對「急症急攻」的思維,尤其小兒癖積若屬寒實內結(腹痛拒按、便閉、舌苔厚膩),可能借峻藥短期見效。然需注意,方中多為毒劇藥,現代臨床應嚴格辨證,或調整劑型與用量以策安全。

(分析基於古籍記載,未涉及現代醫學驗證與用藥建議。)

傳統服藥法


巴豆霜半兩,膩粉1錢,硇砂1字,雄雀糞1分,黃鷹糞1分,朱砂1錢(細研)。上為末,用糯米飯為丸,如黍米粒大。
1歲兒每服2丸,空心煎皂莢仁湯送下。取下惡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化癖丸具有溫熱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肝火旺盛、胃火旺盛、肺熱咳嗽、大便秘結、小便不利、糖尿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氣喘胰臟炎乳房腺體瘤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女性乳房惡性腫瘤(乳腺癌)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脹氣腹瀉身體消瘦口乾口渴心情煩燥面色發黃吞咽障礙肚臍周圍腹痛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化癖丸, 出處:《春腳集》卷四。 組成:錦荘黃1兩(酒蒸),炮黑薑5錢,熟附子3錢,九肋鱉甲8錢。 主治:癖積心腹,內結如拳,及臍腹痛不可忍者。

化癖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八。 組成:巴豆霜半兩,膩粉1錢,硇砂1字,雄雀糞1分,黃鷹糞1分,朱砂1錢(細研)。 主治:小兒乳癖,結塊久不消化,諸藥無效。

化癖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六。 組成:生薑(切片子,曬乾爲末)2錢,丹砂(研)2錢,巴豆霜1字,硇砂(研)2錢,白滑石(搗研)2錢。 主治:小兒乳癖,肌瘦寒熱,脅下鞕痛。

化癖丸,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南木香半兩,陳皮(去白)半兩,莪朮(去毛,炒)半兩,三棱(炮,銼)半兩,青皮(巴豆9粒,去殼膜心,微炒)半兩,枳殼(水浸潤去殼,銼片,麥麸炒微黃)半兩,檳榔半兩,白朮2錢,丁香2錢,細墨(燒存性)4錢。 主治:癖結氣塊,在兩脅之間,日久不化,乍寒乍熱,臟腑不調,米谷不消,哽氣喘促,胸腹滿悶及丁奚哺露。

化癖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一引《保嬰方》。 組成:京三棱(煨,銼)1兩,石三棱半兩,雞爪三棱半兩,廣朮(煨,銼)半兩,木香半兩,茯苓(去皮)半兩,枳殼(麸炒,去瓤)3錢半,檳榔3錢,青皮(去白)3錢,蓽澄茄3錢,蓽茇3錢,硇砂(另研)2錢半,枳實(麸炒,去瓤,生)1兩,陳皮(去白),黑牽牛(4兩取頭末)1兩,青礞石半兩(另研),香附子(炒)1兩,大黃(另取末)1兩半。 主治:消化癖積,寬胸順氣,美進乳食。主治:小兒脅下癖積堅硬,面色萎黃,煩躁發熱,口燥咽乾,肌肉消瘦,不進乳食,心腹脹滿,胸膈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