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煎丸

艾煎丸

AI J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八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2%
心經 17%
脾經 16%
肺經 11%
腎經 10%
膽經 4%
心包經 4%
胃經 4%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艾煎丸中加入艾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止痛:艾葉性溫,味苦辛,具有溫經止痛、散寒止痛之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如痛經、腹痛、風寒溼痹等,艾葉可以起到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的作用,從而緩解疼痛。

2. 驅寒除溼:艾葉有較強的驅寒除溼功效,能夠溫煦脾腎陽氣,驅除體內寒溼之氣。對於因寒溼所致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艾葉可以起到溫陽散寒、化溼止痛的作用。

艾煎丸方劑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止血,固攝精血:阿膠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止血固精的功效。艾煎丸常用於治療婦科血崩、月經不調等症狀,阿膠可以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同時也能止血固精,防止出血過多。
  2. 與藥物相配,增強療效:艾煎丸中多含有補血、止血的藥物,如當歸、川芎等,阿膠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加強藥物的補血止血效果,提高治療效果。

總之,阿膠在艾煎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補血止血,又能與藥物相配,增強療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中藥方劑[艾煎丸]的組成中包含[當歸],因為當歸具有補血和調經的作用。當歸能夠增強血液循環,改善由血虛引起的經痛,同時其調經作用有助於調理月經,使[艾煎丸]在補血和調經方面更加有效。

艾煎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是為了緩解疼痛和調節氣血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斂陰止痛、柔肝止痙、養血調經的功效。

艾煎丸的方劑主治婦科諸症,如痛經、月經不調、崩漏等。白芍可以緩解經期疼痛改善氣血運行調節月經週期,進而達到治療目的。此外,白芍也能滋陰養血緩解因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不適,起到輔助作用。

艾煎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艾煎丸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等症,生地黃能有效清解體內熱毒,並涼血止血,起到降火解毒的作用。
  2. 滋陰養血:生地黃能滋陰養血,緩解熱邪灼傷津液所致的陰虛內熱,並改善由血熱引起的各種症狀,如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

因此,生地黃在艾煎丸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協作,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艾煎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艾煎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川芎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並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2. 配合艾葉溫經散寒:艾葉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之功效。川芎與艾葉相配,可增強溫經散寒的效果,更有效地驅散寒邪,改善血瘀,達到治療疼痛的目的。

艾煎丸方中加入白薇,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白薇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血之效。方中加入白薇,可輔助艾葉清熱解毒,並針對因熱毒蘊結所致的出血症狀,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
  2. 兼顧肝腎: 白薇兼具清肝熱、滋陰腎之效。艾煎丸方中以艾葉為主,性溫燥,長期服用容易傷陰耗氣,加入白薇可以平衡方劑的偏性,滋陰養血,避免燥熱傷陰。

艾煎丸方劑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艾煎丸主治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泄瀉、肢冷等症狀,附子可溫暖脾腎陽氣,驅散寒邪,緩解病症。
  2. 助藥力: 艾葉性溫,可溫經通絡,止血止痛,但其藥力偏於表,附子則能深入臟腑,溫陽補虛,與艾葉相輔相成,協同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艾煎丸]的組成中包含[卷柏],因為卷柏具有溫經止痛和調經的作用。卷柏能夠促進經絡的暢通,改善由經絡不暢引起的經痛,同時其調經作用有助於緩解月經不規則,使[艾煎丸]在處理經絡和經期問題時更加有效。

艾煎丸中包含澤蘭,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活血,止痛消腫: 澤蘭性味辛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消腫之效。其能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因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配合艾葉,溫經散寒: 艾煎丸中含有艾葉,性味辛溫,具有溫經散寒、止血止痛之效。澤蘭與艾葉相配伍,可加強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對於寒凝血瘀、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具有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艾煎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婦人一切虛寒,胎前産後赤白帶下,或成血瘕」,其病機核心為 下焦虛寒兼氣血失調

  1. 虛寒為本:婦人經、帶、胎、産皆易耗傷氣血,陽氣不足則胞宮失溫,寒凝血滯,故見帶下清稀(白帶)、瘀結成瘕(血瘕)。
  2. 帶下與血瘕:赤白帶下乃寒熱錯雜之象,寒凝致白帶,久鬱化熱或血絡受損則間雜赤帶;血瘕屬「癥積」,多因寒凝血瘀,積聚成塊。
  3. 胎前産後適用:虛寒體質者孕前胞宮不溫恐胎動不穩,産後氣血兩虛易感寒邪,此方溫養兼祛瘀,符合「產前宜涼、產後宜溫」之變通原則。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

  • 艾葉(醋炒):醋炒加強入肝散瘀,艾葉性溫,暖宮散寒、止血調經,直祛下焦虛寒。

臣佐藥

  • 肉蓯蓉、山藥:蓯蓉補腎陽益精血,山藥健脾固帶,二者溫補脾腎以治虛寒之本。
  • 當歸:養血活血,使溫而不燥,血行則瘀散,契合「帶下多兼血病」之說。
  • 川牛膝(酒浸)、牛膝(炒):酒浸加強下行活血之力,生熟并用,引藥至下焦且活血通經,助消血瘕。

使藥

  • 桑葉(向東者):取「東方生風」之意,輕清疏肝,防溫藥壅滯,且涼血防赤帶。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艾葉、牛膝之峻。

配伍特點

  1. 溫通並行:艾葉、蓯蓉溫補下元,配伍牛膝活血,使寒散而瘀去,帶下與血瘕自除。
    2 動靜結合:當歸養血(靜)配牛膝活血(動),適合胎前產後「多虛多瘀」之體。
  2. 標本兼治:溫腎健脾以固本,散寒化瘀以治標。

原理總結
此方以 溫下元、化瘀滯、調肝脾 為綱,針對虛寒所致之帶下、血瘕,透過暖宮活血、補瀉同施,恢復氣血溫煦與流通,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治法。

傳統服藥法


艾葉(醋炒)、肉蓯蓉、川牛膝(酒浸)、甘草、桑葉(向東者用)、山藥、牛膝(炒)、當歸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茶清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血的功效,適合於婦人一切虛寒,胎前産後赤白帶下,或成血瘕。但孕婦及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心絞痛月經不調陰道炎子宮肌瘤肺結核胰臟炎月經腹痛白帶子宮崩漏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

相同名稱方劑


艾煎丸, 出處:《邯鄲遺稿》卷一。 組成:吳茱萸(泡淡)、當歸、熟地、白芍、石菖蒲、川芎、人參、艾葉、橘紅。 主治:血寒,經水過期而來,或1-2月不至,或3-4月不行。

艾煎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八引《經驗良方》。 組成:香附子4兩,艾葉4兩,蔓荊子2兩,神曲2兩,枳殼(去瓤)2兩,當歸2兩,茱萸1兩,蓬莪朮1兩。 主治:婦人諸疾,腹痛,赤白帶下。

艾煎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三引《蘭室秘藏》。 組成:北艾葉2兩,大當歸2兩,香附子4兩。 主治:婦人血虛氣滯,月經不調,血氣刺痛,腹脅脹滿,頭暈惡心,經閉、痛經,崩漏帶下,便血癥瘕;婦人諸虛。

艾煎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五引《衛生家寶》。 組成:艾葉(去梗)1斤,乾薑半斤,當歸4兩(洗),白芍藥半斤,熟乾地黃4兩(洗),附子2個(炮,去皮尖,切)。 主治:婦人産後,血海虛弱,面無顔色,腹痛,身體倦怠。

艾煎丸,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艾青5兩,乾薑2兩,附子1兩。 主治:常服補血臟,解勞倦,止疼痛,消脹滿,厚肌肉。主治:衝任久虛,血海冷憊,臍腹疼痛,月候不勻,四肢怠墮,百節痠疼,飲食進退,下臟虛鳴,及妊娠不牢,赤白帶下,面色萎黃,口淡無味,胸膈滿悶。

艾煎丸, 出處:《百一》卷十八。 組成:伏道艾(揉去塵土,擇淨枝梗,取葉)5兩(先用大肥淮棗12兩,砂瓶內水煮爛,去核,同艾葉1處搗爛如泥,撚成薄餅子,猛火焙乾,乘熱急碾爲末),大漢椒(去目、枝梗并合口者,取淨)5兩(以阿膠2兩,米醋3升,同椒于砂瓶內煮極乾,取出焙燥,碾爲細末),當歸(去蘆及須,酒洗)1兩,白芍藥(真白者)1兩,熟乾地黃(淨洗,漉去浮者,曬乾,酒浸蒸曬,再入酒浸蒸5-7次,如糖,煎香美方可用)1兩,川芎1兩,白薇1兩,附子(大者,炮,去皮臍)1兩,卷柏(取青葉)1兩,澤蘭(去枝梗,取葉,上8味各焙乾)1兩。 主治:婦人一切虛寒,胎前産後赤白帶下,或成血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