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加荊防湯

SI WU JIA JING F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肺經 22%
脾經 20%
心經 13%
胃經 11%
膽經 2%
心包經 2%
膀胱經 2%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5

方劑組成解釋

四物加荊防湯中包含當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當歸為四物湯中重要藥材,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四物湯本身用於治療血虛證,而荊防則偏於散寒解表,與當歸搭配可兼顧血虛和表寒,提高療效。
  2. 引藥入血,協同作用:當歸性溫,善於入血,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力更好地發揮作用。荊防解表,但需配合補血藥纔能有效治療表寒兼血虛的病症,因此加入當歸,有助於藥效更好地到達病竈,提高治療效果。

四物加荊防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四物湯中當歸、熟地滋補氣血的同時,避免瘀血阻滯,更能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更佳的補血效果。
  2. 疏散風寒: 川芎還兼具疏散風寒的功效,可與荊防、防風等藥物協同作用,更有效地祛除外感風寒,避免風邪入侵,加強整體療效。

因此,四物加荊防湯中加入川芎,不僅能提升補血功效,更能兼顧疏散風寒,使藥效更加全面。

四物加荊防湯中加入赤芍,主要是針對其涼血止痛的功效。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散瘀消腫的功效。四物湯本身滋陰養血,但對於血熱妄行、疼痛難忍的症狀,則需要加入赤芍來清熱涼血,止痛消腫。

此外,赤芍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與四物湯中的當歸、川芎等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效果。

四物加荊防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四物湯以補血養血為主,但若患者伴有血熱妄行、陰虛火旺等症狀,則需加入生地黃以滋陰降火,平衡血熱,避免補血過於燥熱。
  2. 疏散風邪: 荊防湯以疏散風邪、清熱解表為主,而生地黃也能清熱解毒,配合荊防、防風等藥物,可更有效地清熱解表,消除外感風熱,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四物湯加荊防湯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散風解表: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寒、解表發汗的功效。四物湯補血滋陰,若患者同時伴有風寒表證,如頭痛、鼻塞、發熱等,則需加入荊芥以散風寒,避免藥性滯留體內。

2. 疏通經絡:荊芥還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運行至病竈部位,提高藥效。四物湯補血活血,若患者同時伴有經絡阻滯,如肢體麻木、疼痛等,則需加入荊芥以疏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

四物加荊防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是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病症。

  1. 祛風散寒: 防風性溫,善於祛除風寒之邪,尤其適合治療風寒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鼻塞等。
  2. 通絡止痛: 防風具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以緩解風寒濕邪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總而言之,防風的加入,既能祛除風寒濕邪,又能通絡止痛,使四物湯的功效更加全面,更適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病症。

四物加荊防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四物湯滋陰補血,容易造成脾胃虛弱、氣機不暢,加入陳皮可以健脾理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行不暢的問題。
  2. 調和藥性:四物湯以滋陰補血為主,而荊防具有發散解表之效,兩者性味有所差異,陳皮則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同時,陳皮還能減少四物湯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

四物加荊防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四物湯以當歸、川芎、白芍、熟地四味藥為主,偏於滋補血氣。而荊防則辛散解表,偏於發散。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效,可以調和四物湯滋補的性質,避免其過於滋膩,同時又可以緩解荊防的辛散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和中、緩解疼痛、解毒等功效。在四物加荊防湯中,甘草可以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補血益氣、解表散寒的功效。同時,甘草還可緩解荊防辛散之性對脾胃的刺激,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利用。

四物加荊防湯中加入香附,主要是針對其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能行氣解鬱,理氣止痛。四物湯主治血虛,而荊防湯主治風寒感冒,若患者同時伴有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胸脇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則需加入香附以行氣止痛,疏肝解鬱,助四物湯補血養血,荊防湯解表散寒,達到全面調理的效果。

四物加荊防湯中加入澤蘭,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行氣活血:澤蘭性微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活血之效。對於因風寒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的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調和氣血,化瘀止痛:澤蘭還具有調和氣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四物湯以補血活血為主,而加入澤蘭可以更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總體而言,澤蘭的加入提升了四物湯的疏風散寒、行氣活血和化瘀止痛之效,使其更適合治療因風寒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的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

對於[四物加荊防湯]中的山楂成分,山楂性味酸甘微溫,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胸脅脹滿等症狀。該方加入山楂旨在增強消食化積的作用。

四物加荊防湯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四物湯以補血為主,加入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增強補血效果,尤其適用於血瘀阻滯經脈,經期不順,痛經等症。
  2. 散寒止痛: 荊防湯以散寒解表為主,加入紅花可加強散寒止痛功效,尤其適用於風寒襲表,引起頭身疼痛、發熱等症。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疼痛症狀。

對於[四物加荊防湯]中的蔥白成分,蔥白性味辛溫,具有散寒解表、宣肺通陽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胸悶咳嗽等症狀。該方加入蔥白旨在增強解表散寒的作用。

四物加荊防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具發汗解表、散寒止痛之效。荊防湯本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加入生薑可增強其解表散寒之力,更有效地驅散外邪。
  2. 調和藥性: 四物湯偏於滋陰補血,而荊防湯偏於解表散寒,加入生薑可調和藥性,避免滋陰藥物過於滋膩,同時亦可減少寒涼之氣對脾胃的影響,使藥力更易於發揮。

主治功效


四物加荊防湯

  • 當歸:

    • 活血化瘀,減輕全身疼痛。
    • 補血養血,促進氣血流通。
    • 止咳平喘,促進呼吸順暢。
  • 川芎:

    • 活血化瘀,促進血流順暢。
    • 祛風除濕,祛除風寒引起的疼痛。
    • 理氣行氣,促進氣血流通。
  • 赤芍:

    •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
    • 清熱涼血,減輕紅腫熱痛。
    • 消腫利水,促進血液與水分的流動。
  • 生地黃:

    • 清熱涼血,降溫解熱。 -滋陰補血,養陰益血。
    • 補腎益精,增強腎臟功能。
  • 荊芥:

    • 發汗解表,促進汗液排出,緩解感冒症狀。
    • 祛風除濕,減輕風寒引起的疼痛。
    • 止癢止血,緩解過敏引起的不適症狀。
  • 防風:

    • 散風邪,促進體內寒濕的排出。
    • 發汗解表,促進汗液排出,緩解感冒症狀。
    • 活血止痛,緩解風濕引起的疼痛。
  • 陳皮:

    • 理氣行氣,疏通氣機,緩解因氣滯引起的疼痛。 -止咳化痰,止咳平喘,緩解呼吸道不適。 -健脾胃,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
  • 甘草:

    • 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引起的疼痛。
    • 補氣瀉火,增強體內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止咳化痰,止咳平喘,緩解呼吸道不適。
  • 香附:

    • 理氣解鬱,疏通氣機,緩解因氣滯引起的疼痛。
    • 調經止痛,調節月經,緩解痛經症狀。
    • 消脹解痞,促進消化,緩解腹部脹滿。
  • 澤蘭:

    • 活血化瘀,促進血流順暢。
    • 利水消腫,促進血液與水分的流動。
    • 散結消癥,緩解腫瘤引起的疼痛。
  • 山楂:

    • 消食化積,增強胃腸蠕動,促進消化。
    • 理氣行氣,疏通氣機,緩解因氣滯引起的疼痛。 -活血化瘀,促進血流順暢,緩解瘀血引起的疼痛。
  • 紅花:

    • 活血化瘀,促進血流順暢。 -清熱涼血,降溫解熱,緩解炎症引起的疼痛。 -止痛散瘀,緩解瘀血引起的疼痛。
  • 蔥白:

    • 發汗解表,促進汗液排出,緩解感冒症狀。
    • 通陽利尿,促進小便排出,緩解水腫症狀。
    • 殺菌解毒,抑制細菌生長,緩解炎症引起的疼痛。
  • 生薑:

    • 散風寒,促進體內寒濕的排出。
    • 發汗解表,促進汗液排出,緩解感冒症狀。
    • 止咳化痰,止咳平喘,緩解呼吸道不適。

總結

四物加荊防湯是一種中醫方劑,由多種中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等功效。它通常用於治療產後受了風寒而發燒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當歸、川芎、赤芍、生地、荊芥、防風、陳皮、甘草、香附、澤蘭、山楂、紅花、蔥白、生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四物加荊防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組成:當歸、川芎、赤芍、生地、荊芥、防風、陳皮、甘草、香附、澤蘭、山楂、紅花、蔥白、生薑。 主治:産後外感風邪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