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脾湯

YI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八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2%
腎經 22%
肺經 11%
大腸經 4%
心經 4%
肝經 4%
脾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益脾湯 」

益脾湯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複方,具有補氣、健脾、止瀉、化痰、止嘔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痰多等症狀。

組成

益脾湯由以下中藥材組成:

  1. 人參:補氣、益血、生津
  2. 山藥:補氣、健脾、益腎
  3. 芡實:補腎、固精、止瀉
  4. 巴戟天:補腎壯陽、散風除濕
  5.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
  6.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
  7.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胃
  8. 白扁豆:補氣、止瀉、健脾胃
  9.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胃
  10. 肉荳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11.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

藥性

益脾湯中的各味中藥材具有不同的藥性,組合在一起可以起到補氣健脾、止瀉化痰、疏肝理氣的作用。

  • 人參:甘、微苦,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之功效。
  • 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氣、健脾、益腎之功效。
  • 芡實:甘、澀,平。歸腎、脾經。具有補腎、固精、止瀉之功效。
  • 巴戟天:甘、微苦,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散風除濕之功效。
  • 砂仁: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之功效。
  • 半夏:辛、溫。歸肺、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之功效。
  • 茯苓:甘、淡,平。歸脾、肺、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胃之功效。
  • 白扁豆:甘,平。歸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之功效。
  • 神麴:甘、溫。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之功效。
  • 肉荳蔻: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
  • 白朮:苦、辛,溫。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之功效。

功效

益脾湯具有補氣、健脾、止瀉、化痰、止嘔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脾胃虛弱:症狀包括食少、納呆、腹脹、腹痛、泄瀉、嘔吐等。
  • 消化不良:症狀包括胃脘痞滿、噁心、嘔吐、腹脹、腹痛等。
  • 腹瀉:症狀包括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腹痛等。
  • 嘔吐:症狀包括胃內容物逆流排出,伴有噁心感。
  • 痰多:症狀包括喉中痰鳴,咳痰頻繁,胸悶氣短等。

臨牀應用

益脾湯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脾胃虛弱:益脾湯中的補氣健脾藥物可以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緩解脾胃虛弱的症狀。
  • 消化不良:益脾湯中的消食化積藥物可以幫助消化食物,增強胃腸蠕動,從而緩解消化不良的症狀。
  • 腹瀉:益脾湯中的止瀉藥物可以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道分泌,從而緩解腹瀉的症狀。
  • 嘔吐:益脾湯中的止嘔藥物可以抑制嘔吐中樞,減少胃酸分泌,從而緩解嘔吐的症狀。
  • 痰多:益脾湯中的化痰藥物可以化解痰液,促進痰液排出,從而緩解痰多的症狀。

總結

益脾湯是一種補氣、健脾、止瀉、化痰、止嘔的中藥方劑,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痰多等疾病。益脾湯中的各味中藥材具有不同的藥性,組合在一起可以起到補氣健脾、止瀉化痰、疏肝理氣的作用。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山藥5錢,芡實3錢,巴戟天3錢,砂仁1粒,半夏3分,茯苓2錢,扁豆1錢,神曲1錢,肉果1枚,白朮3錢。
水煎服。服3月胃氣開,再服3月脾氣壯,但見有益不知有損矣。

方劑組成解釋


益脾湯由人參、山藥、芡實、巴戟天、砂仁、半夏、茯苓、白扁豆、神麴、肉荳蔻、白朮等十味中藥組成。方中人參、山藥、芡實、巴戟天等具有補氣健脾的作用,砂仁、半夏、茯苓、白扁豆等具有和胃止瀉的作用,神麴、肉荳蔻、白朮等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益脾湯是一道中藥方劑,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大便溏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噯氣腹瀉多痰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益脾湯,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人參1錢,山藥5錢,芡實3錢,巴戟天3錢,砂仁1粒,半夏3分,茯苓2錢,扁豆1錢,神曲1錢,肉果1枚,白朮3錢。 主治:脾氣受損,不食則腹中若饑,食則若飽悶,吞酸溏瀉,日以爲常,面色萎黃,吐痰不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