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益脾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益脾湯本身以健脾益氣為主,而人參可以增強補氣效果,提高脾胃功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改善氣血不足。
- 扶正祛邪: 人參有扶正固本的功效,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益脾湯多用於脾虛證,易感外邪,加入人參可以增強脾胃正氣,提高抗病能力,有效預防和治療疾病。
總而言之,人參在益脾湯中,起到補氣健脾、扶正祛邪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益脾湯中加入山藥,主要是因為山藥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補脾益氣: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胃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山藥能補益脾胃,增強其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脾虛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
- 固腎健脾:山藥還具有固腎健脾的作用。脾腎相依,脾虛則腎氣不足,反之亦然。山藥能補脾益腎,促進脾腎功能協調,有助於改善因脾腎虛弱引起的腰膝酸軟、水腫等症狀。
因此,益脾湯中加入山藥,可以起到補脾益氣、固腎健脾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
益脾湯中加入芡實,主要基於其健脾益腎、固澀止瀉的功效。
芡實性平味甘,入脾腎二經,具有補脾止瀉、固腎澀精的作用。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若脾虛則運化失常,易致腹瀉、食少乏力等症狀。芡實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故可用於治療脾虛泄瀉。
此外,芡實還具有固腎澀精之效,對於腎虛遺精、滑精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益脾湯中加入芡實,可以起到健脾益腎、固澀止瀉的功效,對於脾腎虛弱、久瀉不止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益脾湯方劑中包含巴戟天,主要原因如下:
- 補腎陽、益脾胃: 巴戟天性溫,味甘辛,入腎、脾經,具有補腎陽、益脾胃之效。益脾湯主治脾腎陽虛,脾胃虛弱之證,巴戟天可溫補腎陽,助脾陽運化,改善脾胃功能。
- 溫陽化濕: 巴戟天亦具溫陽化濕之效,可改善因脾腎陽虛所導致的濕氣困脾,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益脾湯中常配合其他溫燥除濕藥物,共同達到溫陽化濕之目的。
益脾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止嘔: 砂仁味辛性溫,能溫暖脾胃,燥濕化痰,止嘔止瀉。對於脾胃虛寒,寒濕內阻導致的嘔吐腹瀉,砂仁可有效緩解症狀。
- 行氣消食: 砂仁氣味芳香,能行氣化濕,消食導滯。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脘腹脹痛,砂仁可促進消化,改善食慾。
總而言之,砂仁在益脾湯中起到溫脾止嘔、行氣消食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健脾益胃的功效。
益脾湯中加入半夏,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善於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困、痰濕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胃氣,止嘔逆,對於脾胃氣逆、痰濁上湧所致的噁心嘔吐,具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益脾湯中加入半夏,可以幫助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益脾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益脾湯常用於脾虛濕盛、脾失健運,導致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茯苓能利水滲濕,化解脾胃濕氣,有助於健脾利濕,改善脾胃功能。
二、寧心安神: 茯苓還有寧心安神之效。脾虛濕盛往往伴隨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茯苓能寧心安神,有助於改善失眠、心神不寧等症狀,進一步提升益脾湯的整體療效。
益脾湯中包含白扁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和胃: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和胃、消暑化濕的作用。益脾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腹脹便溏等症,白扁豆可以補脾益氣,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脾胃運化失常的狀況。
- 祛濕止瀉:白扁豆同時具有祛濕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虛濕盛導致的腹瀉、水瀉、濕疹等症狀,白扁豆可以健脾祛濕,固澀止瀉,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益脾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導滯:神麴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消食化積、和胃止嘔之效。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脘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神麴可以幫助消化,促進食物的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 健脾益氣:神麴除了消食之外,還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脾胃為後天之本,其功能健旺則氣血充足,身體才能正常運作。神麴可以補益脾胃,增強其運化功能,進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
因此,益脾湯中加入神麴,既能消食導滯,又能健脾益氣,達到扶正祛邪、改善脾胃功能的目的。
益脾湯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其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肉荳蔻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腎納氣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納呆、腹瀉等症狀,肉荳蔻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此外,肉荳蔻還能行氣止痛,緩解因氣滯所致的胃痛、腹痛等症狀。因此,肉荳蔻在益脾湯中發揮了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緩解相關症狀。
益脾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虛乏力、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白朮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改善消化不良。
- 補中益氣: 白朮能補益中氣,提升人體免疫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對於脾虛易感風寒、體虛易疲勞者,白朮能增強抵抗力,改善體質。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益脾湯 」
益脾湯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複方,具有補氣、健脾、止瀉、化痰、止嘔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痰多等症狀。
組成
益脾湯由以下中藥材組成:
- 人參:補氣、益血、生津
- 山藥:補氣、健脾、益腎
- 芡實:補腎、固精、止瀉
- 巴戟天:補腎壯陽、散風除濕
-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胃
- 白扁豆:補氣、止瀉、健脾胃
-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胃
- 肉荳蔻: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
藥性
益脾湯中的各味中藥材具有不同的藥性,組合在一起可以起到補氣健脾、止瀉化痰、疏肝理氣的作用。
- 人參:甘、微苦,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之功效。
- 山藥:甘、平。歸脾、肺、腎經。具有補氣、健脾、益腎之功效。
- 芡實:甘、澀,平。歸腎、脾經。具有補腎、固精、止瀉之功效。
- 巴戟天:甘、微苦,溫。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散風除濕之功效。
- 砂仁: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之功效。
- 半夏:辛、溫。歸肺、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之功效。
- 茯苓:甘、淡,平。歸脾、肺、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胃之功效。
- 白扁豆:甘,平。歸脾、胃經。具有補氣、止瀉、健脾胃之功效。
- 神麴:甘、溫。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之功效。
- 肉荳蔻: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之功效。
- 白朮:苦、辛,溫。歸脾、胃經。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之功效。
功效
益脾湯具有補氣、健脾、止瀉、化痰、止嘔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脾胃虛弱:症狀包括食少、納呆、腹脹、腹痛、泄瀉、嘔吐等。
- 消化不良:症狀包括胃脘痞滿、噁心、嘔吐、腹脹、腹痛等。
- 腹瀉:症狀包括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腹痛等。
- 嘔吐:症狀包括胃內容物逆流排出,伴有噁心感。
- 痰多:症狀包括喉中痰鳴,咳痰頻繁,胸悶氣短等。
臨牀應用
益脾湯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脾胃虛弱:益脾湯中的補氣健脾藥物可以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緩解脾胃虛弱的症狀。
- 消化不良:益脾湯中的消食化積藥物可以幫助消化食物,增強胃腸蠕動,從而緩解消化不良的症狀。
- 腹瀉:益脾湯中的止瀉藥物可以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道分泌,從而緩解腹瀉的症狀。
- 嘔吐:益脾湯中的止嘔藥物可以抑制嘔吐中樞,減少胃酸分泌,從而緩解嘔吐的症狀。
- 痰多:益脾湯中的化痰藥物可以化解痰液,促進痰液排出,從而緩解痰多的症狀。
總結
益脾湯是一種補氣、健脾、止瀉、化痰、止嘔的中藥方劑,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嘔吐、痰多等疾病。益脾湯中的各味中藥材具有不同的藥性,組合在一起可以起到補氣健脾、止瀉化痰、疏肝理氣的作用。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山藥5錢,芡實3錢,巴戟天3錢,砂仁1粒,半夏3分,茯苓2錢,扁豆1錢,神曲1錢,肉果1枚,白朮3錢。
水煎服。服3月胃氣開,再服3月脾氣壯,但見有益不知有損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益脾湯是一道中藥方劑,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益脾湯, 出處:《辨證錄》卷八。 組成:人參1錢,山藥5錢,芡實3錢,巴戟天3錢,砂仁1粒,半夏3分,茯苓2錢,扁豆1錢,神曲1錢,肉果1枚,白朮3錢。 主治:脾氣受損,不食則腹中若饑,食則若飽悶,吞酸溏瀉,日以爲常,面色萎黃,吐痰不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