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兒丸

益兒丸

YI ER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肝經 17%
肺經 14%
心經 14%
腎經 9%
胃經 6%
三焦經 4%
心包經 4%
膽經 4%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益兒丸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增強體質: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兒童生長發育旺盛,容易出現氣血不足、體質虛弱等問題,人參可以有效補益氣血,增強體質,促進生長發育。

2. 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人參能夠健脾益胃,促進消化吸收,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兒童脾胃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容易出現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人參可以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增強抵抗力。

綜上所述,益兒丸方劑中包含人參,旨在補氣益血,增強體質,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全面提升兒童的健康狀態。

益兒丸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源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同時,白朮還有燥濕利水的作用,可以去除體內濕氣,改善腹脹、腹瀉等症狀。

對於兒童而言,脾胃功能相對脆弱,易受濕邪侵襲,導致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問題。白朮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有效改善兒童脾胃功能,促進生長發育,因此被納入益兒丸方劑中。

益兒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考慮其健脾寧心、利水滲濕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腎經,具有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利水滲濕的功效。對於小兒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心神不安、夜寐不寧等症狀,茯苓能起到健脾和胃、安神定志的作用,改善小兒體質,增強抵抗力。

此外,茯苓還能利水滲濕,對於小兒濕熱內蘊、小便不利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益兒丸中加入柴胡,主要考量其疏肝解鬱、清熱除煩的功效。

兒童體質較弱,易受外邪侵襲,導致肝氣鬱結、脾胃失調。柴胡具有疏肝解鬱之功,能舒肝理氣,解除肝鬱氣滯所致的發熱、煩躁、腹痛等症狀。同時,柴胡亦能清熱除煩,有助於緩解兒童因肝火上炎引起的發熱、口渴、睡眠不安等症狀。

因此,益兒丸中加入柴胡,可有效改善兒童肝氣鬱結、脾胃失調等問題,達到清熱解毒、疏肝理氣、健脾和胃的功效。

益兒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養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兒童發育過程中,需要充足的血液供給,而當歸能有效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兒童體質。

二、滋潤臟腑: 當歸性溫和,能滋養肝腎,有助於兒童臟腑發育。兒童臟腑功能較弱,易受外邪侵襲,當歸能起到滋潤臟腑、增強抵抗力的作用。

總而言之,益兒丸中加入當歸,旨在補血養血、滋潤臟腑,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益兒丸方劑中添加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兒童脾胃嬌嫩,容易積食、消化不良,陳皮能幫助理氣消食,促進脾胃功能,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2. 降逆止嘔:陳皮能降逆止嘔,對於兒童因脾胃不和導致的嘔吐、噯氣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益兒丸中添加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養血柔肝: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止痛緩急的功效,可緩解兒童因肝血不足引起的腹痛、腹脹、煩躁不安等症狀。
  2. 調經止痛: 白芍還能調節月經,止痛止痙,對於兒童因肝氣不舒引起的腹痛、頭痛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因此,白芍在益兒丸中起到養血柔肝、調經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兒童體質,增強抵抗力。

益兒丸中加入鱉甲,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滋陰潛陽:鱉甲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的作用。兒童若出現陰虛陽亢,例如易怒、煩躁、盜汗等症狀,鱉甲可以滋補陰液,平息虛火,改善這些症狀。
  2. 軟堅散結:鱉甲亦具有一定的軟堅散結功效。部分兒童可能因體質因素,容易出現一些結塊,例如淋巴結腫大等。鱉甲可以幫助軟化這些結塊,促進其消散。

因此,益兒丸中加入鱉甲,旨在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以達到全面調理兒童體質的效果。

益兒丸中包含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孩童體質較弱,容易受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氣,改善消化功能,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二、 促進消化: 乾薑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加消化酶的活性,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增強脾胃功能,有利於孩童生長發育。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益兒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益兒丸主治「榮衛不和,肌體清瘦,或發寒熱,面色萎黃」。

  • 榮衛不和:指氣血運行不暢,影響身體抵抗力與營養輸布。
  • 肌體清瘦:因氣血不足或脾胃虛弱,導致肌肉消瘦、營養不良。
  • 發寒熱:可能為氣血失調或外邪干擾,引起體溫調節異常。
  • 面色萎黃:反映脾胃虛弱或氣血虧虛,常見於小兒疳積或慢性營養不良。
    此方適用於體質虛弱、消化吸收功能較差的兒童,改善營養不良、反覆低熱及氣血失調等問題。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健脾益氣(扶正固本)

    • 人參:大補元氣,增強體力與抵抗力。
    • 白朮、茯苓:健脾祛濕,助消化吸收,改善消瘦與營養不良。
    • 炙甘草:補益脾氣,調和諸藥。
  2. 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 柴胡:疏解肝氣鬱滯,調和營衛,緩解寒熱往來。
    • 陳皮:理氣運脾,助消化且防補藥壅滯。
  3. 活血消積(祛邪化滯)

    • 鱉甲(醋炙):軟堅散結,滋陰潛陽,適用於久病虛熱或疳積羸瘦。
    • 京三稜(煨):破血行氣,消積止痛,針對氣滯血瘀或食積停滯。

治療原理
此方以「健脾益氣」為核心,輔以「疏肝理氣」與「活血消積」,標本兼治。

  • 脾虛為本:透過人參、白朮、茯苓、甘草補益脾胃,改善營養吸收。
  • 氣滯、積滯為標:柴胡疏肝解鬱,陳皮理氣,鱉甲、三稜破除瘀滯,適用於長期體弱伴隨輕度積滯或虛熱者。

煉蜜為丸:蜂蜜具潤補作用,緩和藥性並延長藥效,適合小兒長期調理。

總結

益兒丸以「補脾為主,消積為輔」,適合氣血不足、兼有輕微積滯或營衛失調的虛弱患兒,透過調和脾胃、疏通氣血,進而改善消瘦、寒熱與面色萎黃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白朮、茯苓、柴胡、甘草(炙)、陳皮、鱉甲(醋炙)、京三稜(煨)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1丸,食後米飲化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夜間盜汗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益兒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五引《吉氏家傳》。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柴胡、甘草(炙)、陳皮、鱉甲(醋炙)、京三棱(煨)各等分。 主治:一切疳瘦,夜多盜汗,肌熱。

益兒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三。 組成:神曲(炒黃)1兩,白蕪荑(去扇,炒)1兩,宣連(去須)2兩,陳皮半兩,木香半兩(1方有沒石子,蘆薈各1兩)。 主治:胃冷,氣不和,食不消化,疳氣。

益兒丸, 出處:《雞峰》卷二十三。 組成:人參半兩,白朮半兩,茯苓半兩,柴胡半兩,當歸半兩,陳皮半兩,白芍藥半兩,鱉甲1分,山棱1分,乾薑1分。 主治:化癖,進食長肌。主治:榮衛不和,肌體清瘦,或發寒熱,面色萎黃。

益兒丸,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 益兒丸(《仙拈集》卷三。)出處:《仙拈集》卷三。組成:黑豆2合(炒),使君子(去殼)100粒,五谷蟲1兩,白面10兩(炒黃),黃米3合(炒黃)。主治:去積聚,補脾胃。 。 主治:去積聚,補脾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