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地骨皮散

JIA JIAN DI GU P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胃經 16%
脾經 13%
心經 10%
腎經 8%
肝經 8%
膽經 5%
大腸經 5%
三焦經 5%
心包經 2%
膀胱經 2%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地骨皮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地骨皮本身也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作用,知母的加入能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共同改善因熱邪熾盛引起的發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等症狀。
  2. 滋陰潤肺: 知母能滋陰潤肺,與地骨皮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燥熱引起的肺燥咳嗽、乾咳少痰等症狀,並滋養肺陰,改善肺部乾燥不適。

總而言之,知母在加減地骨皮散中起着清熱瀉火、滋陰潤肺的重要作用,與地骨皮相輔相成,共同治療熱邪傷陰引起的多種症狀。

「加減地骨皮散」方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調和氣血:柴胡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效。地骨皮則清熱涼血,而柴胡可解地骨皮之寒涼,促進藥效協調,同時兼顧疏肝解鬱,調和氣血,避免因清熱涼血而損傷肝氣。
  2. 協同退熱,緩解症狀:本方主要用於治療陰虛發熱,而柴胡能疏散風邪,退熱解表,與地骨皮合用,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共同退熱,緩解陰虛發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乾咽燥、盜汗、潮熱等。

加減地骨皮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地骨皮性寒涼,甘草性甘平,二者相配,可緩解地骨皮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傷正氣,使藥性更為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增強地骨皮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同時又能保護脾胃,避免地骨皮過寒傷脾。

加減地骨皮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地骨皮清熱涼血,但性寒易傷脾胃,而半夏性溫,能燥濕化痰,和中降逆,既可緩解地骨皮的寒性,又可防止藥物過於寒涼而導致脾胃虛寒。
  2. 降逆止嘔:本方治療肺熱咳嗽,伴有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而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由肺熱所致的噁心嘔吐等不適,使治療更全面有效。

因此,半夏的加入,既能平衡藥性,又能增強藥效,使加減地骨皮散的療效更佳。

加減地骨皮散中包含地骨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地骨皮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該方劑若以熱毒蘊結,陰虛火旺為主要病機,地骨皮可有效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緩解患者的症狀。
  2. 配伍增效: 地骨皮與其他藥材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例如,地骨皮與生地黃、麥冬等滋陰藥物配合,可加強滋陰潤燥效果;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功效,使整體療效更佳。

加減地骨皮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利濕:地骨皮性寒,善於清熱涼血,但單用恐傷正氣。赤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健脾利濕,佐以地骨皮,既能增強清熱效果,又能避免過寒傷脾。
  2. 滲濕利水:赤茯苓入脾經,能利水滲濕,與地骨皮相配,可加強利水滲濕之功,對於濕熱蘊結、水濕停滯等症,更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赤茯苓的加入,不僅能協調地骨皮的寒性,還能加強其清熱利濕、滲濕利水之效,使方劑功效更為全面。

加減地骨皮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滋陰柔肝: 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地骨皮性寒,善於清熱降火,但容易傷陰。白芍的加入可以緩解地骨皮的寒性,滋陰養血,保護肝陰,防止因過於寒涼而損傷肝氣。
  2. 緩解燥熱: 地骨皮擅長清熱除煩,但長期服用容易出現口燥咽乾、皮膚乾燥等燥熱症狀。白芍能養血潤燥,與地骨皮相輔相成,可以有效緩解燥熱症狀,使清熱之效更加溫和持久。

總而言之,白芍的加入可以使加減地骨皮散的功效更加全面,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潤燥,保護肝陰,使藥效更加溫和,更適合長期服用。

加減地骨皮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作用。地骨皮性寒,清熱降火,但容易傷正氣,導致體虛。加入黃耆可補氣固表,防止地骨皮過寒傷正,提升整體療效。
  2. 扶正祛邪: 黃耆能補氣升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邪氣入侵。地骨皮則清熱解毒,直接針對病邪。兩者相輔相成,扶正祛邪,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加減地骨皮散中包含石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地骨皮亦屬清熱藥,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熱病高熱、口渴煩躁、神昏譫語等症。

2. 降低陰虛火旺: 地骨皮滋陰,石膏清熱,兩者搭配可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適用於陰虛火旺導致的潮熱盜汗、口乾咽燥、失眠等症。

故加減地骨皮散中加入石膏,可增強清熱瀉火之效,並起到滋陰降火之用,以更好地治療熱病高熱及陰虛火旺等症。

加減地骨皮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本方所治的陰虛火旺、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發熱、盜汗、口乾舌燥、心煩不寧、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黃芩能有效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起到輔助地骨皮、生地等藥物,更有效地控制病情的作用。
  2. 抑制地骨皮的燥性: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但其藥性偏燥,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黃芩性寒,味苦,能起到抑制地骨皮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溫和,避免因燥性過強而損傷脾胃。

加減地骨皮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之功,可以疏散肺氣,利咽開音,有助於緩解因肺熱或風熱侵襲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2. 引藥入肺:桔梗性善升散,具有引藥入肺之效,可以將方中其他藥物引導至肺部,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加減地骨皮散 」,主要成分是:知母,柴胡,甘草,半夏,地骨皮,赤茯苓,白芍,黃耆,石膏,黃芩,桔梗, 主治功效是:上消:指熱邪犯於上焦,出現發熱、口渴、呃逆、嘔吐等症狀。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知母還具有抗菌作用,對各種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均有較強抗菌作用。

柴胡性微寒,味微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調經止痛之功效。柴胡可以疏散肝鬱之氣,改善肝氣橫逆所致之頭暈目眩,並能益氣清熱、調和血氣,緩解口苦口乾等症狀。柴胡還能升陽舉陷,可治陽氣下陷之疾,如久瀉脫肛。柴胡味辛苦,氣微寒,芳香疏泄,尤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為治療少陽證之要藥。柴胡可改善因風邪入侵人體而引起的氣血不暢、熱毒蘊結所致的症狀。柴胡具有較強的鎮咳作用。柴胡能散風熱、發汗解表,可治療寒熱往來的半表半里之熱,寒熱往來熱象包括弛張熱與間歇熱。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它能清散外感風熱,退內傷陰虛之熱,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內傷陰虛引起的發熱、口乾、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症狀。地骨皮亦可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治療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等多種熱性疾病。

赤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健胃、益氣養心、安心神之功效。赤茯苓可利 thủy, 滲溼, 益脾健胃, 益氣養心, 安心神。能溫水通淋,滲泄水濕,利水消腫,健脾養胃,補益心氣,寧心安神,治療水腫身重,小便不利,泄瀉,脾胃虛弱,食少嘔吐,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症。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的功效。它能清泄肺胃之熱,用於治療熱病煩渴、小便不利、水腫、暑熱中暑、口瘡咽痛等症;也能止咳平喘,治療邪熱鬱肺、氣急喘促、咳嗽痰稠、發熱口渴等症。此外,石膏還能化腐生肌,用於治療瘡瘍潰爛、濕疹浸淫、水火燙傷等。不過,使用石膏應諮詢合格中醫師,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亦可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桔梗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排膿解毒、止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膿瘍、癤子、瘡瘍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知母、柴胡、甘草(炙)、半夏、地骨皮、赤茯苓、白芍藥、黃耆、石膏、黃芩、桔梗。
上為細末。
每服3錢,加生薑5片,水煎,食遠溫服。
本方方名,《醫鈔類編》引作「加減地骨皮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上消的患者,如果有脾胃虛寒、大便溏泄的症狀,不宜使用。
  • 本方含有石膏、黃芩等寒涼藥物,陰虛火旺、胃寒嘔吐的患者不宜使用。
  • 本方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脾胃虛弱,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地骨皮散,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一引錢氏方。 組成:知母、柴胡、甘草(炙)、半夏、地骨皮、赤茯苓、白芍藥、黃耆、石膏、黃芩、桔梗。 主治:上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