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膏中加入當歸,是基於其補血活血之功效,以增強整體療效。
茯苓本身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但對於血虛氣弱者,單靠茯苓難以起到顯著效果。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生成,同時亦能緩解茯苓的燥性,避免因過度利水而損傷津液。
因此,茯苓膏中加入當歸,可有效改善血虛、氣弱等症狀,使補脾益氣之效更為顯著,更適合體虛、面色蒼白、氣短乏力者服用。
茯苓膏中加入白蒺藜,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作用:
- 利水消腫:白蒺藜味辛、苦,性平,歸肝、脾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茯苓膏中加入白蒺藜,有助於改善水腫,促進體內水分代謝,使人體更易於吸收茯苓的營養成分。
- 疏肝解鬱:白蒺藜還具有疏肝解鬱的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導致的胸悶、脅痛、煩躁等症狀。茯苓性平和,與白蒺藜搭配,可達到相輔相成、協同增效的效果。
茯苓膏為一味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以茯苓為基底,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之效。在某些配方中加入羌活這味藥材,主要是取其辛溫散寒、袪風除濕之特性。羌活善於治療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肢節酸痛,對於因風濕而致的關節疼痛亦有顯著療效。將羌活與茯苓合用,能增強茯苓膏對水濕停滯所致病證的治療作用,尤其適用於那些兼有風寒或風濕阻滯的患者。此外,羌活還能引導其他藥物達到病所,有助於提高整體療效。總體來說,在茯苓膏中加入羌活,旨在通過其獨特的藥性,使整個方劑既能調理水濕,又能疏風散寒,從而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茯苓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清熱: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功效,可與茯苓的健脾利濕、寧心安神功效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清熱解暑、滋陰潤燥的作用。特別是對於暑熱傷陰、口渴咽乾、心煩不寐等症狀,生地黃能有效緩解。
- 平衡藥性: 茯苓性平,味甘淡,擅長利水滲濕,但長期服用可能出現脾胃虛寒等副作用。加入生地黃,其滋陰降火的功效可以平衡茯苓的燥性,避免單獨使用茯苓帶來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茯苓膏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補血: 熟地黃為補血要藥,能滋陰補血,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虛弱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茯苓膏本身偏於清熱利濕,加入熟地黃可起到平衡作用,避免過於寒涼,更適合氣血不足、體虛乏力者服用。
- 增強益氣: 茯苓膏中茯苓能健脾益氣,而熟地黃也能補益腎氣,兩者合用能起到雙重益氣的效果,有助於改善脾腎虧虛所致的食慾不振、疲倦乏力等症狀。
茯苓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其一,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茯苓的燥性,避免過度耗氣傷津。
其二,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能增強茯苓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使茯苓膏的療效更為全面。
此外,甘草還可與茯苓共同作用,達到利水消腫、健脾和胃的功效,使茯苓膏更具療效。
茯苓膏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脾虛濕盛等症狀。在茯苓膏的組成中加入連翹,是因為連翹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從中醫理論來看,連翹性微寒、味苦,歸肺、心、小腸經,對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痄腮等熱毒病症有顯著效果。
將連翹加入茯苓膏中,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清熱利濕的作用,還能輔助處理因濕熱內蘊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比如說,對於皮膚病變如濕疹、痤瘡等,連翹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幫助改善皮膚紅腫、發炎的情況。此外,連翹還能夠調節體內的熱毒狀態,幫助人體排出毒素,從而達到改善體質的目的。因此,在茯苓膏中加入連翹,使該方劑在治療脾虛濕盛的基礎上,更具有清熱解毒之效,適用範圍更廣泛,療效更加全面。
茯苓膏為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濕內停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其組成成分多種多樣,其中包含木通這一草藥。木通性味甘、淡,涼,歸心、小腸經,具有利水通淋、清心除煩的功效。在茯苓膏方中加入木通,主要是因為木通能夠增強整個方劑的利水效果,幫助人體排出多餘的水分,從而達到消除水腫的目的。
此外,木通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疾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與茯苓膏中的其他草藥如茯苓相配合,可以進一步增強其健脾利濕的作用,對於脾虛濕盛所致的食少便溏、肢體困重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總體而言,木通在茯苓膏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藥學中藥物之間相互協同、共同作用的理念,旨在通過多種藥材的配伍,達到調理人體機能、促進健康的最終目標。
茯苓膏中含有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茯苓的藥性: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安神益智之功效。
2. 茯苓膏的功效: 茯苓膏主要用於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而茯苓正是這方面功效的關鍵藥材。其利水滲濕能改善脾虛濕困,健脾寧心能增強心脾功能,安神益智則能改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
因此,茯苓是茯苓膏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藥性與功效與茯苓膏的整體作用相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載於《普濟方》,主要針對「楊梅瘡、瘋毒」等皮膚瘡瘍疾患。楊梅瘡為梅毒之古稱,瘋毒則泛指頑固性皮膚疾症,多見潰爛、色素沉著或結痂。茯苓膏外用以「令皮膚悅澤白潤」,顯示其具 清熱解毒、祛腐生肌、潤膚美白 之效,尤其適用於瘡毒後期皮膚修復階段。
組成與治療邏輯解析
1. 主藥配伍核心
- 白茯苓(五兩):
利水滲濕兼健脾,古代認為其能「淨膚祛黑」,透過利濕助排瘡毒殘留濁液,改善皮膚代謝。 - 商陸(五兩):
有毒但外用可「瀉水散結」,攻逐皮膚深層濕毒,抑制瘡腫,《本經》載其「熨除癰腫」。與茯苓搭配,一利一攻,清除濕熱蘊結。
2. 輔藥協同作用
- 萎蕤(玉竹,一兩):
滋陰潤燥,緩解商陸、茯苓之燥性,預防皮膚乾裂,促進瘡口癒合。 - 白芷(二兩) + 藁本(二兩):
辛溫升散,祛風透表,助藥性穿透皮膚層,兼能「去黯增白」,改善色素沉著。
3. 載體與增效設計
- 豬蹄汁 + 白粱米汁:
富含膠質與澱粉,形成保護性藥膜,潤澤乾枯瘡面;白粱米(小米)健脾,《食療本草》稱其「塗瘡滅瘢」。 - 桃仁(一升研汁):
活血祛瘀,促進皮膚微循環,助色素代謝,配合豬蹄膠質強化潤澤。 - 甘松 + 零陵香(末各一兩):
芳香透絡,既可掩藥腥氣,又能開毛竅引藥入裏,兼抗菌消炎。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 「清解—修復—潤澤」 為層次:
- 攻毒瀉濁:商陸直折瘡毒,茯苓利濕導下,共去病邪根基。
- 活血透表:桃仁、白芷、藁本改善局部氣血瘀滯,使藥力透達表皮。
- 滋養美白:豬蹄膠質與萎蕤滋陰,輔以芳香藥調理膚色,針對瘡後色素沉澱。
特色:結合攻邪與美容思路,將內治「清利濕熱」法轉化為外治方案,以膏劑形式兼顧療效與使用便利性。
傳統服藥法
豬蹄2具(治如食法),白粱米1鬥(洗令淨,二味以水5鬥,合煮豬蹄爛,取清汁3鬥,用煮後藥),白茯苓5兩,商陸5兩,萎蕤1兩,白芷2兩,藁本2兩。
令皮膚悅澤白潤。
上(口父)咀,以前藥汁三斗,並研桃人1升,合煮,取一斗5升,去滓。瓷瓶貯之,納甘松、零陵香末各一兩人膏中,攪令勻,綿幕之。
每夜用塗手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茯苓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便溏等。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膏,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二。 組成:大白茯苓不拘多少。 主治:痰火。
茯苓膏,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當歸3錢,白蒺藜3錢,羌活3錢,生地3錢,熟地3錢,甘草(去皮)3錢,連翹3錢,木通3錢,士茯苓半斤。 主治:楊梅瘡,瘋毒。
茯苓膏,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豬蹄2具(治如食法),白粱米1鬭(洗令淨,2味以水5鬭,合煮豬蹄爛,取清汁3鬭,用煮後藥),白茯苓5兩,商陸5兩,萎蕤1兩,白芷2兩,藁本2兩。 主治:令皮膚悅澤白潤。主治:面多(黑乾)(黑曾)及手皴。
茯苓膏, 出處:《千金》卷二十七。 組成: 茯苓膏(《千金》卷二十七。)出處:《千金》卷二十七。別名:仙方凝靈膏、凝靈膏、神仙茯苓膏、闢谷凝靈膏組成:茯苓(淨,去皮)、松脂24斤,松子仁12斤,柏子仁12斤。主治:輕身明目,不老。發白更黑,齒落重生,延年益夀。 。 主治:輕身明目,不老。發白更黑,齒落重生,延年益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