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水寧神丸

補水寧神丸

BU SHUI NING SHE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眼科菁華》卷下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8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肺經 22%
脾經 14%
腎經 14%
肝經 14%
胃經 7%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水寧神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滋陰養血,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養血、清熱涼血的功效。對於因陰虛火旺、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生地黃可起到滋陰降火、安神定志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
  2. 補益腎陰,潤燥生津: 生地黃有補益腎陰之效,對於腎陰不足引起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生地黃可以起到潤燥生津、清心安神的功效,進一步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補水寧神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能滋陰補血、填精益髓。對於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症狀,熟地黃可通過滋養肝腎,促進血液生成,改善腦部供血,從而達到寧心安神的作用。
  2. 配伍協調:補水寧神丸通常以滋陰補腎、寧心安神為目的,熟地黃與其他藥物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佳療效。例如,與當歸、茯苓等藥物配伍,能加強滋陰補血、健脾利濕的效果,更能促進心神安寧。

補水寧神丸中加入天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滋陰潤肺,養心安神: 天門冬性寒,味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之功效。其能潤燥止咳,清熱生津,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二、配伍增效: 天門冬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配伍,可起到增強藥效的作用。例如,與麥冬、百合等藥物同用,可增強滋陰潤肺,養心安神的功效。

補水寧神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對於因陰虛火旺、心神不寧引起的失眠、多夢、心悸、口乾舌燥等症狀,麥門冬可以起到滋陰降火、寧心安神的作用,緩解患者的不適。
  2. 生津止渴:麥門冬能生津止渴,對於因陰虛津液不足引起的口渴、咽乾、皮膚乾燥等症狀,麥門冬可以起到潤燥生津的作用,改善患者的症狀。

因此,補水寧神丸中加入麥門冬,可以有效地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生津止渴,幫助患者恢復身體健康。

補水寧神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血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補水寧神丸主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安等症,而當歸能補益心血,改善心神失養,從而達到寧神安神之效。
  2. 潤燥通便:當歸具有潤燥通便的功效,可以改善因血虛津虧引起的便祕,使腸胃通暢,有助於心神安定,進一步提升寧神效果。

補水寧神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滋陰養血,緩解心神不寧: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滋陰清熱。心神不安往往與血虛、肝氣不舒有關,白芍可滋養心血,舒肝解鬱,緩解心神不寧,促進睡眠。

2. 和解脾胃,促進水液代謝:白芍亦可健脾和胃,促進脾胃運化,利水滲濕。心神不安也可能與水液代謝失衡有關,白芍能調節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使心神安定,精神舒暢。

「補水寧神丸」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肺經。其利水滲濕作用,有助於消除水濕,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二、健脾益氣,安神定志:茯苓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從而達到益氣安神之效。對於因脾虛濕困、心神不寧所致的失眠、健忘等症,茯苓可起到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茯苓在「補水寧神丸」方劑中發揮着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水濕困脾、心神不寧等症狀,達到寧神安神的效果。

補水寧神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方劑中可能存在一些藥性偏燥或偏寒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平衡藥性,避免燥熱或寒涼傷脾胃,使藥效更加溫和有效

2. 滋陰潤燥,緩解燥渴:甘草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作用。方劑可能針對一些因燥熱引起的失眠、心煩等症狀,加入甘草可以滋陰降火,緩解口渴,促進睡眠,使療效更佳

補水寧神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滋陰斂肺,寧心安神: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斂肺、寧心安神之效。對於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失眠、心悸、盜汗等症狀,五味子能起到滋陰降火、安神定志的作用。
  2. 固精止汗,補腎益氣:五味子入腎經,具有固精止汗、補腎益氣之效。對於腎虛導致的遺精、滑精、自汗、盜汗等症狀,五味子能起到補腎固精、止汗安神的作用。

因此,五味子在補水寧神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夠協同其他藥物,有效改善因陰虛火旺或腎虛引起的失眠、心悸、盜汗等症狀,達到補水寧神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水寧神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腎水不足,相火上炎」所致之眼科與神志症狀,具體表現為:

  1. 視覺異常:如「神光自現如閃電」或「火焰狀光影」,甚則漸至「目茫茫然,視力減退」,屬肝腎陰虛、虛火上擾清竅之證。古籍中類似描述見於「視瞻昏渺」「螢星滿目」等症,與現代「飛蚊症」「視覺閃光」或「眼底病變」初期症狀或有相應。
  2. 心神不寧:腎水虧虛不能上濟心火,心腎不交則心神失養,故伴隨焦躁、失眠等症。

此證病機核心為「陰虛火動」,腎陰虧損則相火(肝腎之虛火)妄動,上灼目竅、擾亂心神,故治以滋補腎水、清降虛火,兼以安神定志。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邏輯

全方以「滋陰補水」為主,「清火安神」為輔,可分為三組協同作用:

  1. 滋補腎陰,壯水制火

    • 生地、熟地:生地涼血滋陰,熟地溫補精血,二者合用填補腎精,從根本滋養肝腎之陰。
    • 天冬、麥冬:潤肺益胃,助二地滋陰,兼清心肺虛熱(「金生水」以助腎陰)。
  2. 養血柔肝,斂火安神

    • 當歸、芍藥:養血和營,柔肝熄風。肝血足則虛火不易上沖目竅。
    • 五味子:酸斂收攝,既斂浮越之相火,又寧心安神,改善「神光自現」與心神不寧。
  3. 健脾滲濕,調和陰陽

    • 茯苓、甘草:健脾利濕,防滋膩藥阻礙脾胃,且茯苓能寧心安神,助五味子定志。

治療原理綜述

  • 「補水」以治本:通過滋補肝腎之陰(腎水),使相火得以下潛,目竅得濡養,視覺異常自緩。
  • 「寧神」以治標:五味子、茯苓直接安定心神,間接調和陰陽,改善煩躁失眠。
  • 臟腑聯治:肺(二冬)、肝(歸芍)、脾(苓草)同調,形成「肺金生腎水→水涵肝木→土製水濕」的循環,鞏固療效。

劑型與服法意義

  • 蜜丸:緩補陰血,適合長期調理「腎水不足」之慢性虛證。
  • 淡鹽湯送服:鹽咸入腎,引藥下行,增強滋補腎陰之效。

總結

補水寧神丸為「陰虛火動」之眼科專方,其組方邏輯嚴謹,體現中醫「滋陰降火」與「五臟相關」理論:

  1. 以二地、二冬為核心滋陰,直補腎水;
  2. 配伍歸芍養血、五味斂火,標本兼顧;
  3. 佐以苓草調和脾胃,防滋膩之弊。
    適用於陰虛所致視覺異常伴心神不寧者,體現「補其不足,制其有餘」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當歸、芍藥、茯苓、甘草、五味子。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淡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水寧神丸, 出處:《眼科菁華》卷下。 組成: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當歸、芍藥、茯苓、甘草、五味子。 主治:腎水不足,相火上炎,神光自現如閃電,甚則如火焰,心神不寧,久則目茫茫然,視力減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