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丹

龍虎丹

LONG H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三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脾經 16%
腎經 13%
心經 13%
胃經 6%
肺經 6%
膀胱經 6%
大腸經 5%
小腸經 2%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龍虎丹方劑中包含地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痙之效。龍虎丹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神昏譫語、痙厥抽搐等症,而地龍的清熱解毒之性可有效化解毒素,緩解熱毒對神志的影響。
  2. 通絡止痙: 地龍能通經活絡,舒筋活血,對於熱毒導致的經絡痺阻、筋脈拘攣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效果。龍虎丹常用於治療熱毒引發的痙攣抽搐,地龍的通絡止痙作用能有效緩解痙攣,恢復肢體功能。

龍虎丹方劑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延胡索性味苦辛、溫,歸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之效。龍虎丹多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而延胡索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並促進傷口癒合。
  2. 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延胡索入肝脾二經,可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龍虎丹多以補氣活血、化瘀止痛為目的,而延胡索的調和氣血作用可使氣血運行通暢,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進一步加強藥物療效。

龍虎丹中包含松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濕、強筋骨: 松節性味苦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強筋骨的作用。龍虎丹常用於治療風溼痹痛、腰膝痠軟、筋骨無力等症,松節的加入能增強方劑的祛風濕、強筋骨效果。
  2. 活血化瘀: 松節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疼痛和炎症。龍虎丹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松節的加入可協同增效,提高療效。

龍虎丹方劑中包含胡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 胡桃仁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的功效。龍虎丹常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腰膝酸軟等症狀,胡桃仁的加入能有效改善腎氣不足,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

2. 潤腸通便: 胡桃仁富含油脂,能潤腸通便,緩解便祕症狀。龍虎丹中常加入其他具有燥性或寒性的藥材,胡桃仁的加入可以緩解藥物的燥性,防止因藥物過於燥烈而引發便祕等副作用。

龍虎丹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龍虎丹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配合其他藥材發揮更好的療效。
  2. 引藥入絡: 乳香質地輕,能引藥入絡,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深入病竈。龍虎丹中其他藥材如蜈蚣、全蠍等,具有較強的毒性,需要乳香引導藥力,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並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龍虎丹中加入螻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通經活絡:螻蛄性溫,入肝、脾經,具有通經活絡之效。其能疏通經絡,解除痺痛,對於因氣血瘀阻、經絡不通所致的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消積化瘀:螻蛄善於消積化瘀,對於食積停滯、腹痛、腹脹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在龍虎丹中,螻蛄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消積化瘀、通經活絡的目的。

因此,龍虎丹中加入螻蛄,是基於其通經活絡、消積化瘀的藥理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龍虎丹中包含蜈蚣,主要有以下原因:

  1. 通絡止痛:蜈蚣性寒,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筋脈拘攣、肢體麻木等症狀,蜈蚣能夠有效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2. 解毒消腫:蜈蚣亦有解毒消腫的作用,能治療蛇蟲咬傷、疔瘡腫毒等症。龍虎丹中添加蜈蚣,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功效,提升其治療效果。

因此,龍虎丹中包含蜈蚣,是為了發揮其通絡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龍虎丹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龍虎丹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而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緩解疼痛。
  2. 消腫生肌: 沒藥還具有消腫生肌的作用,能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加速傷口癒合。這對於龍虎丹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造成的組織損傷有積極意義,可促進傷口快速修復。

龍虎丹方劑中含有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性溫熱,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其辛散溫通之力,可以溫經散寒、通痺止痛,對於寒邪客於經脈、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同時,烏頭也具有回陽救逆、溫肺化痰的功效,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入肺所致的咳嗽、氣喘、咳痰不爽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但烏頭屬劇毒藥物,必須遵醫囑,嚴格控制用量,不可自行服用。

龍虎丹方劑中包含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全蠍性寒,入肝經、腎經,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消腫之效。龍虎丹作為治療中風、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症的方劑,全蠍可通過其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緩解患者的痙攣、麻木等症狀,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肢體功能恢復。
  2. 全蠍與其他藥材配伍,相輔相成,發揮協同作用。龍虎丹中其他藥材如地龍、蜈蚣等也具有通絡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與全蠍配伍使用,可以加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虎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狀

  1. 左癱右瘓:指半身不遂(中風後遺症),左側或右側肢體痿弱無力。
  2. 口眼斜:面神經麻痺或中風引起的面部肌肉失控,口眼歪斜。
  3. 五種腳疼:泛指下肢關節疼痛、風濕痹痛,或氣血不通導致的足部疾患。

傳統功效推論
此方以「龍虎」為名,隱含調和陰陽、鎮攝風邪之意。龍骨、虎骨均為動物類藥材,古代認為具備「潛陽熄風、強筋壯骨」之效,結合朱砂衣的安神作用,推測其主治機理為:

  • 鎮靜安神:龍骨重鎮安魂,朱砂清心定驚,適用於中風後神志不安或痙攣。
  • 追風定痛:虎骨祛風濕、強筋骨,針對肢體癱瘓及腳疼。
  • 外治法特色:握於手心(勞宮穴),可能通過經絡傳導刺激氣血流通,達「開竅醒神」之效,契合端午陽氣最盛時製藥的時令觀念。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材配伍思維

  1. 龍骨(化石或動物骨骼):

    • 性澀平,歸心肝經,傳統用於斂汗固精、鎮驚安神。
    • 在此方中可能發揮「固攝浮陽」作用,穩定中風後虛風內動的肢體顫動。
  2. 虎骨(現已禁用,古代用):

    • 性溫味辛,歸肝腎經,古籍記載能「追風定痛,健骨強筋」。
    • 針對癱瘓腳疼,取其溫通經絡、散寒除濕之效,助恢復肢體功能。
  3. 朱砂為衣

    • 取其色赤入心,鎮靜安神,同時作為外衣可能象徵「辟邪」之意(端午製藥習俗)。

治療原理假設

  • 陰陽並調:龍骨潛陽,虎骨助陽,一靜一動,平衡氣機。
  • 內病外治:透過手心勞宮穴(屬心包經)吸收藥氣,可能刺激經絡循行,改善氣血瘀滯。
  • 時令增效:端午陽氣旺盛,製藥時取其「純陽之氣」強化藥效,符合古代天人相應理論。

局限性思考
此方為古代簡效方,龍骨、虎骨均屬重鎮之品,現代應用需考量替代方案(如以牛骨代虎骨),且外治法療效可能受限於病證深淺,重症仍需結合內服藥。其原理反映古代「以形治形、取象比類」的用藥思維,具時代特色。

傳統服藥法


龍骨、虎骨各等分。
上為末,水為丸,如彈子大,朱砂為衣,端午時制。
臨發日,預握男左女右手心內。即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龍虎丹有活血通絡、散寒止痛的功效,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氣喘疥癬胰臟炎貝爾氏癱瘓腳氣病癲癇瘧疾癲狂狂躁麻痺腹股溝疝氣半身不遂鼻塞子宮崩漏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痛風痢疾

相同名稱方劑


龍虎丹,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蝙蝠(煅)少許,冰片少許。 主治:消腫斂瘡。主治:瘰癧已潰,或未成膿者。

龍虎丹,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草烏1兩,蒼朮1兩,白芷1兩(碾粗末,水拌發酵盦過,入後藥),乳香2錢,沒藥2錢(另研),當歸5錢,牛膝5錢。 主治:走註疼痛,或麻木不遂,或半身痛。

龍虎丹,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二引《幼幼新書》。 組成:朱砂(稱)1錢,膩粉(炒)1錢,粉霜(炒)1錢,礞石(稱)1錢,白丁香(稱)1錢,枯礬(炒)1錢,定粉(炒)2錢,黃丹半錢(炒),消石半錢(炒),硇砂(炒)半錢。 主治:虛中積,泄痢腹痛後重。

龍虎丹, 出處:《百一》卷三。 組成:地龍4兩(去土),玄胡索4兩(生),松節2兩,核桃肉15個,乳香3錢,蝼蛄14個,蜈蚣2條,沒藥3錢,草烏頭4兩(生,不去尖),蠍14個(蝼蛄、蜈蚣、蠍3味用好酒1升,同煎10數沸,取出焙乾)。 主治:左癱右瘓,口眼歪斜,五種腳疼。

龍虎丹,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草烏8兩,蒼朮8兩,穿山甲2兩(炒成珠),補骨脂1兩,白芷1兩,蔥白8兩,老薑8兩(洗淨,搗爛,拌烏、朮2味入壇內,于三伏天盦出白毛,有香味,取出曬乾)。 主治:左癱右瘓,半身不遂,驚風,手足頑麻、風癢,頭風,跌打損傷,元虛畏冷,筋骨疼痛,腸風痔漏下血,遍身癢疥,寒濕氣,腳氣,胃傷食積,皮黃水腫,赤白痢,下部疝氣,小兒肚腹膨脹,五淋,瘧疾,無名腫毒瘡,腰腿疼痛。

龍虎丹, 出處:《局方》卷一。 組成:黑牽牛(爁)2兩,藿香葉(生)2兩,天麻(去苗)2兩,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微炒)2兩,硫黃(結沙)2兩,天竺黃(生研)2兩,細辛(去苗,洗)2兩,半夏(湯洗7次,生薑汁制)2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何首烏(去粗皮)2兩,羌活(去苗,洗焙)2兩,獨活(去苗)2兩,柴胡(去苗)2兩,川芎(洗)2兩,桔梗(生)2兩,寒水石(燒通赤,研飛)1斤,茴香(淘去土,焙)5兩,甘松(洗去土,焙)5兩,肉桂(去粗皮)5兩,五靈脂(生)5兩,白芷(生)5兩,菊花(去土)5兩,川烏(炮,去皮臍)5兩,白僵蠶(去絲嘴,炒)5兩,縮砂仁(生)5兩,牙消(研)1兩,木香(生)1兩,水銀(與硫黃用慢火結成沙子)1兩,雄黃(研飛)1兩,麝香(研)1兩,地龍(去土,爁)3兩,白乾薑(炮)3兩,朱砂(研飛)3兩,白蒺藜(爁)3兩,防風(去苗)3兩,烏蛇(酒浸,炙,去皮骨)8兩,龍腦(研)半兩。 主治:丈夫婦人新得、久患急、緩風,半身不遂,手腳筋衰,及風毒攻注,遍身瘡疥,頭風多饒白屑,毒風面上生瘡,刺風狀如針刺,癇風急倒作聲,頑風不認痛癢,癧風頸生斑駁,暗風頭旋眼黑,皻風面生赤點,肝風鼻悶眼瞤,偏風口眼歪斜,節風肢節斷續,脾風心多嘔逆,酒風行步不前,肺風鼻塞項疼,膽風令人不睡,氣風肉似蟲行,腎風耳內蟬鳴,陰間濕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