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齒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可緩解龍齒湯中其他藥材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保持藥性平衡。
- 養心安神:麥門冬還能養心安神,與龍齒、牡蠣等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安神定志、寧心安神之效,使整體方劑功效更完善。
- 緩解症狀:龍齒湯常用於治療心煩不寐、心悸怔忡、神志恍惚等症狀。麥門冬的清心除煩功效,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焦躁不安和失眠症狀,提升療效。
龍齒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龍齒本身也具清熱降火之效,地骨皮的加入可以增強龍齒湯的清熱涼血之力,對於熱病、發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等症狀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 滋陰潤燥: 地骨皮具有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的作用,可以緩解由熱邪導致的陰虛津傷,例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龍齒本身也具有滋陰養血的功效,地骨皮的加入可以增強龍齒湯的滋陰潤燥功效,使之更適合治療陰虛內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龍齒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其安神定志、益智開竅的功效。
龍齒湯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症狀,而遠志性味苦甘,歸心、肺經,具有解鬱安神、益智開竅的功效,能有效緩解患者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的症狀。此外,遠志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能輔助龍齒湯治療因痰阻心竅引起的胸悶氣短等症狀。
因此,遠志的加入,可以提升龍齒湯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更能達到安神定志、益智開竅的治療目的。
龍齒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龍齒湯多用於治療牙齒鬆動、牙齦出血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氣血不足、腎氣虛弱有關。人參能補益氣血,增強腎氣,從根本上改善牙齒狀況。
二、 佐藥增效: 龍齒湯中其他藥材如龍齒、牡蠣、地黃等,多偏寒涼,具清熱降火之效。人參性溫,可起到中和藥性、調和氣血的作用,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同時,人參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龍齒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龍齒湯主治心腎不交,心悸失眠,健忘多夢等症,茯苓能健脾利濕,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心腎之氣的相互溝通,從而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 寧心安神:茯苓還能寧心安神,與龍齒、遠志等藥物共同作用,有助於改善心神不寧、健忘多夢等症狀。
龍齒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龍齒性寒,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緩解龍齒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和藥性的作用,可以幫助龍齒更好地發揮清熱瀉火、鎮驚安神的功效。甘草還能夠提高龍齒的藥效,使藥物更加有效地治療疾病。
龍齒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寒:龍齒湯主治牙齒疼痛,多因風寒入侵所致。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可與龍齒、牡蠣等藥材協同作用,驅散牙齒中的風寒之邪,緩解疼痛。
- 引藥入齒:龍齒湯中含有龍齒、牡蠣等藥材,多為沉降性藥物,不易直達病所。防風性輕微,可起到引藥入齒的作用,使藥力直達牙根,提高藥效,更好地治療牙痛。
龍齒湯方劑中加入紫石英,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清熱解毒:紫石英性寒,味甘,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龍齒湯主治心煩不眠、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紫石英可清熱解毒,緩解口腔及牙齦的炎症。
- 鎮靜安神:紫石英可平肝熄風,鎮靜安神。龍齒湯中的龍齒,亦有安神定驚的功效,兩者配合可增強鎮靜安神效果,幫助患者緩解心煩不眠、神志不安等症狀。
龍齒湯方中加入石膏,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瀉火: 龍齒性寒,善清心火,而石膏性寒,亦能清熱瀉火,兩者合用,清熱之力更強,可有效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口舌生瘡等症狀。
二、涼血止血: 龍齒具涼血止血之效,石膏亦有清熱涼血之功,兩者共用,可加強清熱涼血的作用,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等出血症狀。
龍齒湯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龍齒湯多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狀,羚羊角可有效清熱解毒,安神定志,輔助龍齒清心瀉火,鎮靜安神,使患者神志清醒,症狀緩解。
- 通竅開竅: 羚羊角具有一定的通竅開竅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神志昏迷、言語不清等症狀。龍齒湯中加入羚羊角,可增強其通竅開竅之效,加速患者恢復神志,改善臨牀療效。
龍齒湯方中使用龍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龍齒性寒,味甘鹹,入心、脾經,具有清熱瀉火、鎮驚安神之效。 對於因心火亢盛、神志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龍齒能起到清熱降火、安神定志的功效。
- 龍齒亦有收斂固澀之效。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化、或因熱邪傷脾導致的泄瀉等症狀,龍齒能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
因此,龍齒在龍齒湯方中,可謂是清熱安神、收斂固澀的良藥,針對特定的病症發揮其獨特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齒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潮熱往來,睡多盜汗,肌體瘦,久不癒者」,其病機關鍵在於:
- 陰虛內熱:潮熱(如潮水般定時發作的熱感)、盜汗(睡中汗出)為陰虛火旺、虛熱內擾之象。
- 心神不安:睡眠不穩,伴盜汗,提示心神失養,可能因虛熱擾神或氣血不足所致。
- 久病耗傷:肌體消瘦、纏綿不愈,反映氣陰兩傷,正氣難復。
此證常見於小兒疳熱、熱病後期或慢性虛損,屬虛中夾熱之候,需標本兼顧,既清熱鎮驚,又益氣養陰。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龍齒(君藥)
- 性澀質重,善「鎮驚安神、收斂固澀」。針對盜汗、潮熱,能潛降浮陽,安定心神,兼斂汗液。
- 小兒神氣未充,易受驚擾,龍齒可助穩固神魂。
羚羊角(臣藥)
- 鹹寒清肝,專解「熱盛驚風」。此處用於清泄肝熱,協同龍齒平抑內熱,防止熱極生風。
- 與龍齒配伍,一清一鎮,共除潮熱之根。
人參、麥門冬(佐藥)
- 人參益氣生津,補久病之虛;麥冬養陰清心,潤燥除煩。二者氣陰雙補,改善體瘦、盜汗。
- 小兒「陽常有餘,陰常不足」,麥冬可制人參之溫,防助熱之弊。
遠志、茯神(佐藥)
- 遠志交通心腎,安神定志;茯神專補心脾,寧心止汗。二者強化龍齒安神之效,改善睡眠與盜汗。
防風(使藥)
- 辛散祛風,乍看似與虛熱證不符,實則取其「風能勝濕」之理,疏解鬱熱,兼防外邪乘虛而入。
- 與羚羊角一散一清,透熱外達。
甘草、大棗(使藥)
- 調和諸藥,補益脾胃。大棗甘溫益氣,助人參培補後天,改善消瘦體質。
全方配伍邏輯
- 標本兼治:以龍齒、羚羊角清鎮內熱治標,人參、麥冬補氣養陰治本。
- 動靜結合:防風之辛散與龍齒之沉潛相制,防過斂留邪;遠志之開泄與茯神之守補並用,調暢心神。
- 適應小兒體質:藥量輕靈(每服僅3錢),兼顧清熱不傷正、補虛不助火,契合小兒「易虛易實」特性。
總結
此方從「熱、汗、神、虛」四面向切入,通過鎮斂、清泄、滋養、固護的複方設計,調和陰陽失衡,適用於虛熱內擾、氣陰兩傷之證,尤宜小兒稚陰未長、臟腑嬌嫩之體。
傳統服藥法
龍齒3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遠志(去心)2兩半,茯神(去木)2兩半,防風(去叉)2兩,甘草(炙,銼)2兩,人參(銼)2兩,羚羊角(鎊)2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以水1盞,大棗3枚(拍破),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午時、夜臥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龍齒湯是一張比較溫和的方劑,一般不會出現副作用。但是,如果患者有脾胃虛寒、腹瀉便溏等症狀,則不宜服用龍齒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齒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七。 組成:龍齒1分,大黃(銼,炒)1分,枳殼(大者)1枚(去瓤,麸炒黃),朴消1分,甘草(炙,銼)1分。 主治:小兒百日以來,痰實壯熱兼驚。
龍齒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龍齒(搗)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犀角(鎊)1分,木通(銼)1分,黃芩(去黑心)1分,牛黃(研)半錢。 主治:傷寒剛痙,身熱不渴,煩悶頭疼。
龍齒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組成:龍齒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人參1兩,遠志(去心)3分,甘草(炙,銼)1分。 主治:鬼黃,病人汗不出,漸加困重,惙氣心脹,唇黑,遍身黃,妄見異物。
龍齒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龍齒3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遠志(去心)2兩半,茯神(去木)2兩半,防風(去叉)2兩,甘草(炙,銼)2兩,人參(銼)2兩,羚羊角(鎊)2兩。 主治:風驚恐怖,或因迫逐驚懼,悲傷感動,志意顛越,言語失次。
龍齒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五。 組成:麥門冬(去心)2錢,地骨皮2錢,遠志(去心)2錢,人參(去蘆頭)2錢,白茯苓(去皮)2錢,甘草(微炒)2錢,防風(去蘆頭)2錢,紫石英1錢,石膏1錢,羚羊角1錢,龍齒2錢。 主治:小兒潮熱往來,睡多盜汗,肌體瘦,久不癒者。
龍齒湯, 出處:《醫方大成》卷五引《簡易方》。 組成:官桂2兩半,半夏2兩(湯泡),人參(去蘆)1兩,白茯苓(去皮)1兩,甘草(炙)1兩,當歸1兩,龍齒(研)1兩,桔梗(炒)1兩,茯神(去皮)1兩,遠志(去心)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1兩半,黃耆(蜜炙)1兩。 主治:心下怔忡,常懷憂慮,神思多驚,如墮險地,小便或赤或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