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治要茯苓補心湯」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一、 茯苓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茯苓能利水滲濕,改善脾胃運化,進而達到益氣補心之效。
二、 茯苓與方劑主治相符:此方以補心安神為主要功效,茯苓既能健脾,又能寧心,可謂相得益彰,有助於整體藥效的提升。
治要茯苓補心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化氣,振奮心陽: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化氣、散寒解表、通經活絡之效。對於心陽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心悸、失眠、面色蒼白等症,桂枝能溫補心陽,振奮心氣,改善氣血循環,達到改善症狀的效果。
- 調和營衛,扶正祛邪:桂枝兼具調和營衛的作用,能使氣血運行調和,營衛相通。對於心陽不足,正氣虛弱,容易感受外邪的人,桂枝可以扶正祛邪,增強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
「治要茯苓補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保護脾胃等作用。方劑中其他藥物如茯苓、遠志等性偏寒涼,甘草能調和其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2. 增強補益作用: 甘草具有補中益氣、緩解心悸、安神等功效。與茯苓、遠志等藥物合用,能增強補益心脾之效,達到益氣安神、寧心安神的作用。
甘草的加入,不僅能使藥性更加平和,也能提高方劑的療效,使其更適合於心脾兩虛之證的治療。
「治要茯苓補心湯」方中含有紫石英,其作用主要在於 清心熱,安神志。紫石英性寒,味甘,歸心、肺經,具有清心火、鎮心安神之效。
茯苓補心湯主治心神不寧、失眠健忘、心悸怔忡等症,而紫石英的加入,可輔助茯苓、黃芪等藥物,更有效地清心熱,平心悸,使心神安寧,改善睡眠品質,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治要茯苓補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心氣: 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的功效。心氣不足,則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神疲乏力。人參可補益心氣,改善心臟功能,提升心臟泵血能力。
- 扶正祛邪: 治要茯苓補心湯主治心氣虛弱、心悸、失眠等症。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因此,治要茯苓補心湯中加入人參,是為了補益心氣、扶正祛邪,達到治療心氣虛弱、心悸、失眠等症的效果。
治要茯苓補心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益心脾,養血安神: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茯苓補心湯以茯苓為主,擅長健脾寧心,而大棗則進一步增強其補益心脾、養血安神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二、調和藥性,緩解燥性:茯苓性微寒,長期服用可能引起燥邪。大棗性溫,可以調和茯苓的寒性,避免其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利於人體吸收。
「治要茯苓補心湯」中包含麥門冬,乃因其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之效,與方劑主旨相符。
方劑名為「補心湯」,主治心陰不足,心神不寧之症。麥門冬性寒,入心、肺經,能滋養心陰,清泄心火,緩解心煩失眠、心悸氣短等症狀。同時,麥門冬亦可潤肺止咳,輔助治療心肺陰虛所致的咳嗽、痰少等症狀。因此,麥門冬在「治要茯苓補心湯」中發揮著滋陰清心、潤肺止咳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補心安神之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治要茯苓補心湯」,主要成分包括茯苓、桂枝、甘草、紫石英、人參、大棗、麥門冬,其主治功效涵蓋心氣虛弱、善悲愁怒、衄血面黃、五心煩熱、咽喉疼痛以及舌本作強等多種症狀。
桂枝性溫味辛,具發汗解表、通經絡、溫經散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提振胸陽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具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止痛等功效。
大棗性味甘平,具補中益氣、健脾胃、養血安神、益氣補血、補血養肝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具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具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等功效。
人參性味甘微溫,具補氣、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紫石英性味甘、鹹、寒,具有安神、鎮心安神、降逆氣、暖子宮等功效。
治要茯苓補心湯主要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善悲愁怒、衄血面黃、五心煩熱、咽喉疼痛以及舌本作強等症狀。
中藥方劑「治要茯苓補心湯」,具有多種功效,包括補益心氣、滋養陰血、安神益智、活血化瘀等,可有效緩解多種症狀,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傳統服藥法
茯苓4錢,桂心3分,甘草(炒)3分,紫石英(煅)1錢,人參1錢,大棗2枚,麥門冬(去心)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治要茯苓補心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五。 組成:茯苓4錢,桂心3分,甘草(炒)3分,紫石英(煅)1錢,人參1錢,大棗2枚,麥門冬(去心)1錢。 主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怒,衄血面黃,五心煩熱,或咽喉痛,舌本作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