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骨丸中包含龍骨,主要原因如下:
- 鎮驚安神: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對於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龍骨能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
- 固澀止汗:龍骨還具有固澀止汗的功效。對於自汗盜汗、虛汗不止等症狀,龍骨能起到收斂固澀的作用,減少汗液分泌,改善患者的體質。
龍骨丸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澀止瀉: 海螵蛸性收斂,味甘鹹,具有止瀉止汗、固精縮尿之效。與龍骨同用,可加強固澀止瀉之功,用於治療脾虛泄瀉、腎虛滑精等症。
- 鎮驚安神: 海螵蛸性平,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與龍骨同用,可加強鎮驚安神之功,用於治療驚悸失眠、心神不寧等症。
龍骨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降火: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涼血止血的功效。龍骨丸本身具有鎮驚安神、固精止遺的作用,而生地黃則可緩解龍骨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傷陰,同時也起到滋陰降火,平衡藥性,使藥效更趨穩定的作用。
- 協同鎮驚安神:生地黃具有養血安神的作用,與龍骨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起到鎮驚安神、寧心安神的功效,對於因陰虛火旺、心神不寧所導致的失眠、心悸、多夢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龍骨丸中添加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牡蠣性寒鹹,入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的功效,可緩解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等症狀。龍骨丸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牡蠣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鎮心安神之效。
- 固澀收斂,止汗止瀉:牡蠣具有固澀收斂、止汗止瀉的功效,可改善因心脾虛損、氣血不足導致的汗出、腹瀉等症狀。龍骨丸中添加牡蠣,可增強方劑的固澀收斂作用,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龍骨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補血活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能安神定志、收斂固澀。當歸可緩解龍骨的寒性,並補益血氣,使藥力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二、相輔相成:龍骨丸主要用於治療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當歸補血活血,能改善心血不足,促進心神安定,與龍骨的安神定志功效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龍骨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緩解龍骨的燥性: 龍骨性燥,長期服用容易引起口乾舌燥、便祕等不適。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燥熱的作用,可與龍骨相配,中和其燥性,避免副作用。
二、增強鎮靜安神效果: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鎮靜安神的作用,與龍骨的鎮驚安神功效相輔相成,加強了方劑的整體效果。
因此,白芍在龍骨丸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不僅緩解龍骨的燥性,更增強了方劑的整體療效。
龍骨丸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龍骨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進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 通絡止痛:川芎除了活血化瘀外,還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龍骨丸中包含龍骨、牡蠣等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川芎的通絡止痛可以緩解疼痛,並輔助龍骨、牡蠣等藥材達到鎮靜安神的作用。
龍骨丸方劑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龍骨丸主治心悸失眠、虛煩不安等症,而心火亢盛、熱擾心神是造成這些症狀的常見病因,黃芩可以清心火、解熱毒,從根源上緩解症狀。
2. 抑制亢奮: 黃芩能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龍骨丸中以龍骨、牡蠣等安神鎮驚藥為主,黃芩的加入可以加強安神鎮靜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龍骨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龍骨丸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茯苓可健脾利濕,促進水液代謝,減少痰濕蘊積,進而達到安神定志的效果。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龍骨丸中以龍骨、牡蠣等重鎮安神藥為主,茯苓可起到協調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峻猛,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又能更好地發揮龍骨、牡蠣的安神定志功效。
總而言之,茯苓的加入,既能改善脾胃功能,又能增強安神定志的療效,是龍骨丸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骨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龍骨丸主治「經來臭如腐肉」,屬中醫婦科「帶下病」或「經行異常」範疇。古人認為此症多因下元虛寒、濕濁蘊結,或氣血瘀滯日久化熱,導致胞宮穢濁不化,排出經血或帶下氣味腥臭如腐肉。此方旨在固澀止帶、溫斂祛濕,兼以健脾滲濕,改善下焦不固、穢濁內停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龍骨(煅)
- 性澀平,主入肝、腎、心經,傳統用於收斂固脫、鎮驚安神。
- 煅後更增澀性,專斂下焦滑脫(如帶下、崩漏),吸附穢濁之氣,改善腐臭分泌物。
赤石脂(炒焦黃)
- 甘酸澀溫,入大腸、胃經,功能澀腸止血、收濕生肌。
- 炒焦增強溫澀之性,協同龍骨固攝下元,吸附腐敗濕濁,兼能溫化寒濕。
白茯苓(去皮)
- 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去皮專取滲濕之效,導濕濁從小便而出,斷絕穢濁之源,配合固澀藥「通澀並用」。
糯米飯(曬乾)
- 甘溫補中,曬乾後質輕燥濕,能健脾益氣、顧護中焦。
- 輔助茯苓健脾以祛濕,且其黏性可助丸劑成型,或緩和其他藥燥烈之性。
配伍特點
- 固澀為主,兼顧祛濕:龍骨、赤石脂收斂固澀以治標;茯苓滲濕健脾以治本,防過澀留邪。
- 溫澀並行:赤石脂炒焦、糯米甘溫,針對下焦虛寒或寒濕;煅龍骨吸附之力助除腐臭。
- 製法強化藥性:醋煮麵糊為丸,醋性酸收,加強斂澀之效;鹽湯送服,引藥入腎,助固下焦。
推論功效延伸
此方組合不僅適用於經來腐臭,亦可能用於虛寒性帶下腥臭、久瀉滑脫不禁等症,但凡下焦不固兼濕濁者,均可辨證加減。其治療原理在於「溫澀以固脫,滲濕以祛濁」,調整脾腎氣化功能,從而改善穢濁內蘊之病理狀態。
傳統服藥法
糯米飯(曬乾)4兩,赤石脂(炒令焦黃)2兩,龍骨(煅,別研)2兩,白茯苓(去皮)2兩。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焙乾。
每服50丸,空心、食前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血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骨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龍骨半兩,牡蠣半兩。 主治:腎虛白濁,赤濁。
龍骨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 組成:龍骨1兩,艾葉(炒)1兩,鱉頭骨2枚(塗酥炙令焦黃,研)。 主治:諸痢疾脫肛,久不止。
龍骨丸, 出處:《女科秘要》卷三。 組成:龍骨1錢,海螵蛸1錢,生地1錢,牡蠣8分,川歸8分,白芍8分,川芎8分,黃芩8分,白茯苓8分。 主治:經來臭如腐肉。
龍骨丸,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龍骨4兩,乾薑2兩,甘草2兩,桂心2兩(一方用人參3兩,地黃3兩)。 主治:産後虛冷下血,及谷下晝夜無數;兼治産後惡露不斷。
龍骨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一。 組成:黃連(慢火炒)半兩,乾薑(炮)半兩,當歸半兩(酒浸,焙乾),赤石脂(醋煅7次),阿膠2錢半(炮,蛤粉炒)。 主治:下痢不止。
龍骨丸,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龍骨30铢,當歸30铢,龍膽30铢,附子30铢,乾薑30铢,黃連30铢,羚羊角30铢,赤石脂1兩半,礬石1兩半,犀角18铢,甘草18铢,熟艾18铢。 主治:血痢腹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