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散血散中加入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散血散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散結止痛,而人參能補氣益血,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血液循環,起到輔助活血化瘀的作用。
此外,散血散中可能含有較多寒涼藥性成分,加入人參可起到中和寒性,避免傷及脾胃的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不易產生副作用。因此,人參的加入,並非單純的補氣血,而是與散血散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起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效果。
散血散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行血止痛: 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行血止痛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對於散血散中所要治療的瘀血阻滯、疼痛腫脹等症狀,能起到顯著的緩解作用。
- 補血養血,調和氣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之功,能改善氣血不足,有助於調和氣血,使血液運行更加通暢,從而更有效地散瘀止痛。
綜上所述,當歸在散血散方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疼痛,還能補血養血,調和氣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散血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其辛散之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活血化瘀,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
- 清熱解毒:白芷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清除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散血消腫、止痛生肌的效果。
因此,白芷在散血散中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改善疼痛腫脹等症狀。
散血散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散血散主要針對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而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同時,茯苓也能健脾和胃,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為化瘀療效提供良好基礎。
- 配伍增效:散血散中常含有活血化瘀的藥物,如桃仁、紅花等,茯苓的加入能起到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活血化瘀藥物過於峻猛,同時還能增強活血化瘀藥物的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散血散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行血: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託毒生肌的功效。散血散主要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而黃耆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瘀血狀態。
- 扶正祛邪: 黃耆能增強人體免疫力,起到扶正的作用。散血散常用於治療外傷、跌打損傷等,黃耆能補氣扶正,有助於抵抗外邪侵襲,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黃耆的加入可以增強散血散的補氣活血、扶正祛邪作用,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治療效果。
散血散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行氣消積,溫中止痛。散血散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但瘀血阻滯易導致疼痛,砂仁加入可幫助氣血流通,緩解瘀血引起的疼痛。
- 助脾胃運化: 散血散中多為活血化瘀藥,性多偏寒,易傷脾胃。砂仁能溫脾胃,有助於脾胃運化,避免活血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負擔,提升藥效。
總之,砂仁在散血散中起著行氣止痛、溫脾胃的輔助作用,使藥效更趨完善。
散血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 理氣行滯,促進血液循環: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散血散中常因血瘀而造成氣滯,陳皮能理氣行滯,促進血液循環,使瘀血得以降解,減輕疼痛不適。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散血散方中往往含有較多寒涼藥材,而陳皮性溫,可中和寒涼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損傷脾胃陽氣,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散血止痛的作用,提高藥效。
散血散中包含丁香,主要原因在於丁香的藥性具有活血散瘀、溫通經絡之效。
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腎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並兼具活血化瘀之功效。其溫熱之性有助於驅散寒凝血瘀,而其行氣止痛之效則能舒緩因血瘀所致的疼痛。因此,在散血散方劑中加入丁香,可協同其他藥材,起到活血化瘀、溫通經絡的功效,進而達到散血消瘀、止痛止癢的作用。
散血散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解鬱,活血化瘀: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散結止痛的功效。散血散多用於治療血瘀阻絡所致的疼痛腫脹,而枳殼能疏通氣機,使血行通暢,有助於瘀血消散。
- 理氣消積,促進藥物吸收:枳殼能消食導滯,有助於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和藥效發揮。散血散中含有許多活血化瘀的藥材,枳殼的加入能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
總而言之,枳殼在散血散方中發揮著行氣活血、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散血散方劑中包含川牛膝,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通經絡的藥性。
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淤滯,而通經絡作用則能疏通經脈,解除瘀阻,從而達到散血消腫的效果。散血散方劑中,川牛膝的存在有助於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治療目的。
散血散中加入川芎,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散血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川芎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瘀阻,減輕疼痛。
- 通竅止痛: 川芎還具有通竅止痛的作用,能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頭痛、頭昏等症狀。散血散中加入川芎,可增強其活血止痛的效果,更加有效地治療頭部及身體其他部位的疼痛。
散血散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瘀:蒼朮性溫燥,能燥濕化瘀,對於血瘀兼有濕邪者,能有效驅散濕氣,促進血行,達到散血止痛的效果。
- 健脾利濕:蒼朮亦有健脾利濕之效,能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促進氣血運行,提高機體抵抗力,從而輔助散血止痛。
因此,蒼朮在散血散中起到燥濕化瘀、健脾利濕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散血止痛的功效。
散血散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散血散為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方劑,加入茴香可助其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
- 溫陽散寒:散血散多用於寒凝血瘀之症,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茴香溫陽散寒,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加強散血散的治療效果。
總之,茴香在散血散中起到行氣止痛、溫陽散寒的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提升治療效果。
散血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散血散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爲目的,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易傷正氣。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保護正氣之功效,可防止藥性過猛傷及脾胃,避免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方中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例如,甘草可解毒,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散血散的解毒止痛功效;甘草亦可緩急止痛,與活血化瘀藥材協同作用,可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主治功效
散血散
散血散由人參、當歸、白芷、茯苓、黃耆、砂仁、陳皮、丁香、枳殼、川牛膝、川芎、蒼朮、茴香、甘草組成,具有止血活血、消腫止痛、補氣養血的功效。主治刀劍等利器造成的傷口,出血過多;或者是被杖打造成的傷口。
人參
人參具有補氣、益血、生津、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氣虛、血虛、心悸、失眠等症。
當歸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產後血虛等症。
白芷
白芷具有散風寒、止痛、消腫、解毒等功效,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鼻塞、牙痛、皮膚瘙癢等症。
茯苓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等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脾虛、腹瀉等症。
黃耆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益氣、托毒等功效,用於治療氣虛、表虛、自汗、盜汗、瘡瘍久不癒合等症。
砂仁
砂仁具有燥濕、化痰、理氣、止瀉等功效,用於治療濕痰咳嗽、胸悶、嘔吐、泄瀉等症。
陳皮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等功效,用於治療胸悶、腹脹、嘔吐、泄瀉、咳嗽等症。
丁香
丁香具有溫中、止嘔、健脾、止瀉等功效,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瀉、腹痛等症。
枳殼
枳殼具有理氣、止痛、消食、導滯等功效,用於治療胸悶、腹脹、嘔吐、泄瀉、痞滿等症。
川牛膝
川牛膝具有活血、化瘀、利尿、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月經不調、痛經等症。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
蒼朮
蒼朮具有燥濕、健脾、化痰、除濕等功效,用於治療濕邪內停、脾虛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茴香
茴香具有溫中、散寒、止痛、化瘀等功效,用於治療胃寒嘔吐、腹痛、泄瀉等症。
甘草
甘草具有補氣、益血、生津、解毒等功效,用於治療氣虛、血虛、心悸、失眠等症。
總結
散血散由多味中藥組成,具有止血活血、消腫止痛、補氣養血的功效。主治刀劍等利器造成的傷口,出血過多;或者是被杖打造成的傷口。在使用散血散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散血散性溫,不宜久服。
- 散血散不宜與寒涼藥物同服。
- 散血散不宜與活血化瘀藥物同服。
- 散血散不宜與補益藥物同服。
- 散血散不宜與滋陰藥物同服。
傳統服藥法
人參5錢,當歸5錢,白芷5錢,白茯苓5錢,黃耆5錢,砂仁2錢,陳皮2錢,丁香2錢,枳殼(炒)3錢,牛膝(酒浸)3錢,川芎1兩,蒼朮(炒)1錢,茴香(炒)1錢,甘草1錢。
出血多,加肉桂1錢。
上(口父)咀。每服3錢,加生薑、大棗,煎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散血散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過量可能會導致腹瀉、嘔吐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散血散前,患者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相同名稱方劑
散血散, 出處:《仙傳外科集驗方》。 組成:人參5錢,當歸5錢,白芷5錢,白茯苓5錢,黃耆5錢,砂仁2錢,陳皮2錢,丁香2錢,枳殼(炒)3錢,牛膝(酒浸)3錢,川芎1兩,蒼朮(炒)1錢,茴香(炒)1錢,甘草1錢。 主治:刀刃傷,血出過多;或杖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