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散

SANG BAI P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15%
肺經 13%
肝經 9%
心經 9%
膀胱經 7%
大腸經 6%
三焦經 5%
小腸經 4%
心包經 3%
膽經 1%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桑白皮散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對於風寒咳嗽、肺熱咳嗽、痰多喘咳等症狀,桑白皮能有效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使肺氣通暢,改善呼吸道症狀。
  2. 利水消腫: 桑白皮還能利水消腫,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桑白皮是桑白皮散中的重要藥材,它發揮著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有效改善呼吸道疾病和水腫等症狀。

桑白皮散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桑白皮善於清肺降氣,但其性寒涼,容易傷及脾胃,導致痰濕停滯。半夏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可與桑白皮相輔相成,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化痰止咳,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2. 調和藥性:桑白皮散中以桑白皮為主,性寒涼,半夏加入後可中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減輕其副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利於患者服用。

總之,半夏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桑白皮散的止咳化痰功效,還使藥性更加平和,提高了藥物的安全性與療效。

桑白皮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利濕,健脾化濕: 桑白皮性寒,善於清肺熱、利肺水,而赤茯苓則性平,長於健脾利濕、化痰止咳。兩者相輔相成,既能清熱利濕,又能健脾化濕,共同達到祛除肺熱、化解痰濕的效果。

2. 協調藥性,增強功效: 桑白皮散中多用寒涼藥材,容易損傷脾胃,而赤茯苓可以中和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害,同時也加強了藥效的發揮。

桑白皮散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咳: 前胡性微寒,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的功效。桑白皮則善於清肺熱、降氣化痰。二者合用,可有效緩解風寒咳嗽、痰多難咳等症狀,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2. 利氣降逆: 前胡能行氣止痛,利氣降逆,對於肺氣上逆、氣喘咳嗽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桑白皮則擅長清肺熱,降肺氣,二者合用,可協同作用,利氣降逆,舒緩氣道不暢,緩解咳嗽症狀。

桑白皮散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桑白皮善於清肺熱,降氣化痰,而大腹皮則以利水消腫見長。兩者合用,可增強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肺熱痰濕所致的咳嗽、喘息、水腫等症,能起到更顯著的療效。
  2. 瀉熱通便:大腹皮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可助桑白皮清熱解毒,促進體內毒素排出。對於因熱毒蘊結所致的便祕、口乾舌燥等症,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桑白皮散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燥濕:桑白皮散主治肺熱咳嗽、痰多、喘促,而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燥濕之功,可助桑白皮清肺止咳,並防止因肺熱傷津而導致脾胃虛弱。
  2. 固表止汗:桑白皮散中含桑白皮,其性寒涼,易傷脾陽,導致氣虛自汗。白朮可補氣固表,防止因桑白皮過寒而導致汗出不止,有助於維持機體正常功能。

因此,白朮在桑白皮散中起到健脾燥濕、固表止汗的輔助作用,使藥效更加完善。

桑白皮散中加入木香,並非傳統組成,應為後世醫師根據患者病情而加用。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燥濕健脾、消食導滯的功效。桑白皮散以桑白皮、杏仁、甘草等清肺止咳為主,若患者同時伴有脾胃虛弱、氣滯食積等症狀,則可加用木香,以理氣健脾,助於藥力更有效地宣肺止咳。

然而,木香性燥,若患者肺燥咳嗽,則不宜使用。因此,是否加用木香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論。

桑白皮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桑白皮性寒,味苦,擅長清肺熱、止咳化痰,但長期服用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緩和桑白皮的寒性,防止其過於傷脾胃,使藥效更和緩。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使桑白皮的藥效更有效地發揮,同時還能減輕藥物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總之,甘草在桑白皮散中起著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桑白皮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桑白皮散主治肺熱咳嗽,而大黃性寒,具有瀉熱解毒之效,可清熱解毒,並輔助桑白皮、杏仁等藥物宣肺止咳,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目的。
  2. 通便潤腸:桑白皮散中加入大黃,亦有助於通便潤腸,以利於毒素排出,加速病邪的清除,提高治療效果。

因此,大黃在桑白皮散中發揮了瀉熱解毒和通便潤腸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桑白皮散 主要成分:

  • 桑白皮:清肺熱、化痰、止咳、利水、消腫、散血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赤茯苓:利水、滲濕、健脾、補益氣血
  •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 大腹皮: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
  • 白朮: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
  • 木香: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功效

  • 化痰止咳
  • 泄肺熱
  • 舒緩心胸滿悶
  • 緩解肩背煩痛
  • 增進食慾

介紹: 甘草:

  • 性味:甘、平
  • 歸經:脾、肺、心
  •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白朮:

  • 性味:苦、辛、微溫
  • 歸經:脾、胃
  • 功效: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半夏: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脾、胃
  • 功效: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大腹皮:

  • 性味:辛、苦、微寒
  • 歸經:脾、胃、大腸
  • 功效:理氣、行氣、利水、消腫、健脾胃

大黃:

  • 性味:苦、寒
  • 歸經:大腸、胃、肝
  • 功效: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木香:

  • 性味:辛、溫
  • 歸經:脾、胃、大腸
  • 功效: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

前胡:

  • 性味:辛、微苦、微寒
  • 歸經:肺、肝
  • 功效: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桑白皮:

  • 性味:辛、微苦、寒
  • 歸經:肺、大腸
  • 功效:清肺熱、化痰、止咳、利水、消腫、散血

總結: 桑白皮散由多種中草藥組成,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泄肺熱、舒緩心胸滿悶、緩解肩背煩痛、增進食慾等功效,適用於肺臟痰毒積聚,導致心胸滿悶,肩背煩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鮮桑根白皮1斤。
上用米泔水浸三宿,刮去黃皮,銼細,入糯米四兩,焙乾,一處為末。
每服2錢,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肩中部肩痛氣喘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腳氣病大便秘結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

相同名稱方劑


桑白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九。 組成:桑白皮3分,枳殼、木通、牛地黃、子芩、白芍、甘草。 主治:心胸積氣作痹,引兩脅痛,昏悶不收,音聲不清,虛熱上壅,作鼻衄者。

桑白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桑根白皮半兩(炒),射乾半兩,赤茯苓半兩,黃芩半兩,木通(銼)半兩,澤瀉半兩,澤漆半兩,漢防己半兩。 主治:小兒水氣,遍身腫滿,喘促,小便不利。

桑白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五。 組成:桑白皮1兩(銼),檳榔1兩半,木香半兩,牽牛子2兩(微炒),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川大黃1兩(銼碎,炒),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 主治:腳氣。心腹脹滿,壅悶喘急。

桑白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二。 組成:桑根白皮1兩(銼),澤瀉半兩,漢防己半兩,木香半兩,檳榔1兩,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紫蘇莖葉1兩,木通3分(銼),赤茯苓1兩。 主治:濕腳氣。腫滿喘急,大便不利。

桑白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八。 組成:桑根白皮1兩(銼),半夏半兩(湯浸7次,去滑),赤茯苓1兩,前胡1兩(去蘆頭),大腹皮3分(銼),白朮半兩,木香半兩,甘草(炙微赤,銼)1分,川大黃1兩(微炙,銼碎)。 主治:肺臟痰毒停滯,心胸滿悶,肩背煩疼,不欲飲食。

桑白皮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六引《聖惠》別名:葶藶桑白皮飲。 組成:桑白皮1兩,玄參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川升麻1兩,杏仁(去皮尖,炒)1兩,旋覆花(去枝梗)1兩,黃芩1兩,防風(去蘆頭)1兩,赤芍藥1兩,甘草(炙)1兩,甘菊花(去枝梗)1兩,甜葶藶(炒)1兩。 主治:肺氣壅塞,毒熱上攻睛目,白睛腫脹,日夜疼痛,心胸煩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