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犀角茯苓丸
XI JIAO FU L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三二引《施圓端效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6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茯苓丸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除煩: 赤茯苓性寒,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熱除煩、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之效。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二者相配,可加強清熱解毒、除煩安神的功效,適用於熱病煩躁、神昏譫語等症。
- 健脾利濕: 赤茯苓能健脾利濕,與犀角的清熱解毒作用相輔相成,可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改善因濕熱內蘊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口渴、尿黃、皮膚濕疹等。
犀角茯苓丸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方中之茵陳蒿,性微寒,味苦辛,歸肝、膽經,是治療濕熱黃疸之要藥。茵陳蒿能清利濕熱,通暢膽汁,增強肝臟代謝機能,有效去除體內濕熱毒素,對於肝膽濕熱所致黃疸、尿黃、身目發黃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此外,茵陳蒿還具有抗炎、抗菌作用,可輔助犀角茯苓丸整體清熱解毒效果,使該方劑在治療因濕熱引起的各種病證時,能夠更全面地調理身體,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因此,茵陳蒿作為犀角茯苓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或缺,對提升方劑療效起著關鍵作用。
犀角茯苓丸方中加入枳實,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消積化痰: 枳實味苦酸,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破氣消積、化痰散結之效。方中犀角、茯苓清熱解毒,降火安神,但若痰熱鬱結,氣機不暢,則藥效難以發揮。枳實加入可疏肝理氣,消散痰熱,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 助瀉通便,引藥下行: 犀角、茯苓等藥材入脾胃經,其藥效偏於上焦。枳實具有通便之效,可引藥下行,使藥力直達病竈,增強療效。同時,枳實還能緩解其他藥物對脾胃的影響,避免藥物積滯。
犀角茯苓丸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針對熱病後期或濕熱內盛所致的神昏、谵語等症狀。其組成精妙,其中前胡為一味重要藥材。前胡味苦、辛,性微溫,歸肺經,具有宣散風熱、降氣化痰之功。在犀角茯苓丸中,前胡能輔助主藥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清熱解毒、涼血開竅之效,同時能疏風散邪,使內外之邪得以順利排出。此外,前胡還可增強茯苓等藥材的利水滲濕作用,有助於改善因濕熱壅滯而致的各種症狀。因此,前胡在犀角茯苓丸中的應用,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治療效果,還能兼顧病情的多面性,達到全面調理的目的。
犀角茯苓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犀角性寒,茯苓性平,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避免寒涼之性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可以減輕犀角的毒性,同時還能增強茯苓利水滲濕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犀角茯苓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化痰的功效。犀角茯苓丸主治熱病神昏、煩躁不寧、口渴、痰多等症,而杏仁的潤肺止咳功效可以緩解因熱邪傷肺導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提升藥效。
- 清熱解毒:杏仁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輔助犀角、茯苓等藥物清熱解毒,消解熱邪,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犀角茯苓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有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犀角清熱解毒,茯苓利水滲濕,但可能導致脾胃濕困,影響藥物吸收和療效。半夏加入,可協同燥濕化痰,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 降逆止嘔:犀角茯苓丸主治熱毒內盛、痰熱壅肺之症,患者常伴有噁心嘔吐。半夏可降逆止嘔,緩解患者不適,提高患者用藥的依從性。
犀角茯苓丸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犀角清熱解毒,茯苓健脾利濕,但可能耗氣傷血,而當歸的加入能補益氣血,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正氣。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犀角和茯苓偏於清熱解毒,而當歸偏於補血活血,二者相配,可以調和藥性,使藥物更能協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犀角茯苓丸中包含白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方中犀角清熱解毒,茯苓利水滲濕,但其性偏寒涼,易傷脾胃。白朮加入可補脾益氣,避免藥性過寒,使藥物更易於被脾胃吸收利用。
- 固表止汗:白朮亦可固表止汗,與茯苓利水滲濕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因脾虛氣弱導致的汗多、虛汗等症狀。犀角茯苓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妄、汗出不止等症,白朮的固表止汗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療效。
犀角茯苓丸方劑中包含犀角,其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傳統醫學觀點:犀角在傳統醫學中被視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材,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發狂、中風、熱毒瘡瘍等症狀。而茯苓則具有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的作用,與犀角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
二、歷史文化背景:犀角在古代被視為珍貴藥材,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被廣泛使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因此,犀角茯苓丸的組成中包含犀角,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犀角藥效的認識和應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茯苓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一切諸黃」及「酒疸」,其症狀特徵為:全身皮膚黃染如塵曲(黯黃如麴塵)、心下堅滿(上腹脹硬)、小便赤黃,伴隨心煩欲嘔、體倦食少等。此屬中醫「黃疸」範疇,成因與濕熱鬱滯、脾胃失調相關,尤其酒疸(因過飲酒醴所致)更強調濕熱內蘊,阻塞膽道,迫使膽汁外溢肌膚。方中「皮膚如塵曲色」一語,暗喻黃疸日久,濕熱膠結難化,病勢漸深。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組成可分為三大方向,環繞「清熱利濕、調和中焦、活血通絡」展開:
清熱解毒,透達濕鬱
- 犀角屑:為君藥,性寒涼,善清血分熱毒,針對濕熱深伏血絡所致黃疸。
- 茵陳葉:輔助犀角,專擅利濕退黃,為治疸要藥,導濕熱從小便而出。
- 赤茯苓:滲利濕濁,與茵陳協同強化利尿退黃之效。
健脾化痰,調暢氣機
- 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固護中州,防濕熱再度困脾。
- 半夏、前胡:化痰降逆,止嘔開鬱,解決「心煩欲嘔」之症。
- 枳實:破氣消積,疏通「心下堅滿」,助脾胃升降復常。
活血潤腸,佐金制木
- 當歸:活血養血,防濕熱久鬱耗傷陰血,亦改善血行滯澀。
- 杏仁:宣肺潤腸,肺氣宣則水道通,大腸潤則濕熱從下而泄,暗合「開鬼門,潔淨府」之理。
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融合「清、利、和、消」四法:
- 清熱毒(犀角)、利濕濁(茵陳、赤苓)以治標;
- 健脾化痰(白朮、半夏)、調氣活血(枳實、當歸)以固本;
- 更借杏仁宣降肺氣,調節全身氣化,使濕熱之邪分消走泄。
全方結構嚴密,針對濕熱黃疸兼脾胃氣滯、血絡不暢之複雜病機,尤其適合酒疸因長期飲酒損傷肝脾,濕熱瘀積膠著者。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1兩,茵陳葉1兩,枳實(麩炒)1兩,前胡(去苗)1兩,甘草(炒)3分,杏仁(去皮尖,炒)3分,半夏(洗7次)3分,當歸(焙)3分,白朮1兩,犀角屑1兩。
除杏仁為末,入杏仁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稍空時米飲送下。量虛實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茯苓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三二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赤茯苓1兩,茵陳葉1兩,枳實(麸炒)1兩,前胡(去苗)1兩,甘草(炒)3分,杏仁(去皮尖,炒)3分,半夏(洗7次)3分,當歸(焙)3分,白朮1兩,犀角屑1兩。 主治:一切諸黃,酒疸,身面皆黃,皮膚如塵曲色,心下堅滿,小便赤黃,心煩欲嘔,倦怠少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