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溫半熱湯
BAN WEN BAN R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學正傳》卷六引《活人》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半溫半熱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此方主要針對濕熱痰阻所致的胸悶、咳嗽、痰多等症,半夏能有效祛除濕痰,使痰液易於排出。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抑制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本方治療濕熱痰阻時,常伴隨胃氣不和、嘔吐等症,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不適。
因此,半夏在半溫半熱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既能化痰止咳,又能降逆止嘔,是該方劑不可或缺的藥物。
半溫半熱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半溫半熱湯常用於治療濕熱內蘊、脾虛濕困等證,茯苓可協助利水滲濕,去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功能,進而達到溫陽化寒的效果。
- 健脾益氣:茯苓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半溫半熱湯多含有溫陽藥物,茯苓的健脾作用可以防止溫陽藥物過於燥烈,起到協調作用,避免傷津耗氣。
半溫半熱湯中包含白朮,主要是因為白朮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健脾燥濕: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半溫半熱湯中加入白朮,有助於溫陽健脾,燥濕化痰,改善脾胃虛寒、濕氣內阻等症狀。
- 升陽舉陷: 白朮有升陽舉陷之效,能升舉脾陽,固攝中氣,改善脾虛氣陷導致的症狀,例如食慾不振、腹瀉、脫肛等。半溫半熱湯中加入白朮,可加強其溫陽扶正、固護中氣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總之,白朮在半溫半熱湯中扮演著健脾燥濕、升陽舉陷的重要角色,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溫陽扶正、祛寒化濕的功效。
半溫半熱湯中加入前胡,主要原因為其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
前胡味辛、性微溫,入肺經,能疏散風邪,宣通肺氣,對於風寒束肺、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半溫半熱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兼有濕邪的病症,而前胡的加入,可以幫助散寒化濕,宣肺止咳,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前胡也具有一定止痛作用,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疼、胸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半溫半熱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行氣消積及疏肝理氣的功效。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肝經。其苦能燥濕,辛能行氣,寒能降逆,故能消食積、化痰涎,並兼具疏肝理氣之效。
半溫半熱湯多用於治療寒熱互結、氣機阻滯之證,枳殼的加入可使寒熱相濟,氣血流通,達到治病的目的。同時,枳殼也能幫助其他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促進藥效的發揮。
「半溫半熱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能緩解方劑中其他藥物的寒熱燥濕之性,使藥效更溫和,避免過於寒涼或燥熱,達到平衡的效果。
- 增強藥效:甘草可增強其他藥物的藥效,如與黃芪搭配可增強補氣作用,與桂枝搭配可增強散寒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因此,甘草在「半溫半熱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與增效作用,使藥性更和緩,功效更顯著。
半溫半熱湯作為一種中藥方劑,在其組成中包含大戟這種藥材,主要是取其攻逐水濕、消腫散結之效。大戟性寒而味苦辛,歸肝、腎、大腸經,能峻下逐水,對於水腫、胸脹、腹水等症有顯著療效。在半溫半熱湯中加入大戟,是為了調和方中其他溫熱藥物的性質,使其既能溫通又能泄降,達到治療因寒濕阻滯所導致的各種病證目的。
大戟雖攻伐之力強烈,但因其性質偏寒,故與溫熱藥物相配伍,可相互制約,避免單用時可能造成的寒涼過度或損傷正氣的副作用。此方適用於那些既需溫陽散寒又需利水消腫的複雜病情,通過精心搭配,使全方寒熱並濟,攻補兼施,更適合臨床使用。需要注意的是,大戟有毒性,用量需謹慎,且不適宜長時間服用,以免傷害脾胃及腎臟功能。
半溫半熱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半溫半熱湯多用於治療溫熱病,而黃芩可以清熱瀉火,去除病邪,達到治療目的。
- 解毒止痢: 黃芩可解熱毒,並能止瀉痢。半溫半熱湯常用於治療腸胃濕熱、腹瀉等症,黃芩的解毒止痢功效能有效緩解症狀,改善患者病情。
半溫半熱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茵陳蒿性微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疏肝解鬱的功效。半溫半熱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苦、小便赤、腹脹等症狀,而茵陳蒿的清熱利濕作用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症狀,起到協同其他藥物的作用。
- 疏肝理氣:茵陳蒿除了清熱利濕外,還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半溫半熱湯中往往會加入一些辛溫解表藥物,如柴胡、葛根等,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肝氣鬱結,而茵陳蒿的疏肝理氣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使藥物更加平和,避免藥效過於偏溫。
因此,半溫半熱湯中加入茵陳蒿可以有效提高藥效,使藥物更加平和、合理,更好地治療疾病。
半溫半熱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溫經止痛: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三經,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溫暖經脈,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滋潤陰液: 當歸具有補血養血、滋潤陰液的作用,可以改善因氣血不足而引起的虛寒症狀,使氣血充盈,陰陽平衡。
半溫半熱湯以溫補為主,但也不宜過於燥熱,當歸的溫和特性,能調節藥性,使其兼具溫補與滋潤的效果,達到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半溫半熱湯」
主要成分: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前胡: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
-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大戟: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
-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
- 茵陳蒿: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主治功效:
- 酒疸:因飲酒過度引起的一種疾病。
- 身黃無熱:皮膚發黃但沒有發熱。
- 靖言了了:思維清晰,言語流利。
- 腹滿欲嘔:腹部脹滿,有嘔吐的慾望。
- 心煩足熱:心煩意亂,足部發熱。
- 或有癥瘕:或有腫塊或積聚。
- 心中懊憹:心中煩悶懊惱。
- 其脈沉弦緊細:脈象沉細,弦緊。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朮: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半夏: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 大戟:大戟味苦辛,性溫熱,有小毒,歸肝、胃經。具有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
- 當歸: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茯苓: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黃芩: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前胡:傳統中藥前胡具有清化熱痰、止咳化痰、散風熱、降氣等功效。
- 茵陳蒿: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退黃、利水滲濕、清熱瀉火、平肝息風、清熱利尿和止癢等傳統功效。
- 枳殼: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半溫半熱湯」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散結等。該方劑常被用於治療酒疸、身黃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嘔、心煩足熱、或有癥瘕、心中懊憹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半夏7分, 茯苓7分, 白朮7分, 前胡5分, 枳殼(麩炒黃色)5分, 甘草(炙)5分, 大戟5分, 黃芩3分, 茵陳3分, 當歸3分。上切細,作一服。
加生薑3片,水2盞,煎至1盞,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半溫半熱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孩、體虛者不宜服用。
- 半溫半熱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
- 服用半溫半熱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半溫半熱湯, 出處:《醫學正傳》卷六引《活人》。 組成:半夏7分,茯苓7分,白朮7分,前胡5分,枳殼(麸炒黃色)5分,甘草(炙)5分,大戟5分,黃芩3分,茵陳3分,當歸3分。 主治:酒疸,身黃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嘔,心煩足熱,或有癥瘕,心中懊憹,其脈沉弦緊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