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地黃丸

JIE DU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7%
胃經 16%
肝經 14%
心經 12%
脾經 11%
大腸經 9%
腎經 7%
三焦經 4%
膀胱經 2%
膽經 1%
心包經 1%
小腸經 1%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解毒地黃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有效降低體內熱毒,並滋養因熱毒損傷的血液,達到解毒清熱的作用。
  2. 滋陰養血: 生地黃富含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能滋養陰血,緩解因熱毒引起的陰虛血燥。對於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尿赤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生地黃在解毒地黃丸中發揮着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重要作用,是藥方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黃耆,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解毒地黃丸以清熱解毒為主,但同時也需考慮病患因毒邪侵襲導致的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黃耆可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避免病情加重。

2. 扶正祛邪: 黃耆具有託毒生肌作用,可促進瘡瘍潰瘍的癒合,有利於機體清除毒素,加速康復。

因此,解毒地黃丸中加入黃耆,可起到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促進康復的作用,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瀉火解毒、消腫止痛,對於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天花粉亦具利濕消腫之功,能利水通淋、清熱止痛,可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尿路感染、淋病等疾病。

因此,在解毒地黃丸中加入天花粉,可增強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解毒地黃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抑制感染。
  2. 涼血止血: 地黃性寒,具有涼血止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而黃芩則能配合地黃,進一步加強其清熱涼血的效果,避免熱毒傷血。

因此,黃芩在解毒地黃丸中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關鍵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解毒功效。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一、 滋陰潤燥: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解毒地黃丸主治熱毒熾盛、陰虛火旺所致的各種病症,麥門冬可滋陰降火,緩解因熱毒耗傷陰液所致的口渴、咽乾、皮膚乾燥等症狀,協同其他藥物清熱解毒。

二、 護心安神: 麥門冬可養心安神,緩解因熱毒侵犯心神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有助於穩定患者情緒,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解毒地黃丸」方劑中,加入「桑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止遺: 桑螵蛸性味甘鹹平,入腎經,具有固腎澀精的作用。方中加入桑螵蛸,可以幫助收斂腎氣,止遺精、尿頻等症狀,對於因腎虛而引起的毒素難以排出體外起到輔助作用。
  2. 健脾益氣: 桑螵蛸亦有健脾益氣之效,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毒素的代謝和排出。這對於因脾虛而導致的毒素積聚、難以排解的患者,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總之,桑螵蛸在「解毒地黃丸」中,可以起到固腎止遺、健脾益氣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解毒排毒的目的。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便瀉下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內熱熾盛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發熱、口渴、便祕等,大黃可以清熱解毒、通腑泄熱,起到輔助解毒的作用。

二、引導藥力:大黃性猛烈,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加速藥效的發揮。在地黃丸中,大黃可以引導地黃、黃芩等清熱涼血藥物直達病所,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培本,增強抵抗力: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解毒地黃丸以清熱解毒為主,但病邪入侵,易耗傷正氣,人參可以扶正培本,增強人體抵抗力,有助於更快恢復。
  2. 緩解毒性,避免過寒: 地黃性寒,長期服用可能造成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人參可以溫補脾胃,緩解地黃的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導致損傷脾胃。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梔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地黃丸本身以滋陰補血為主,加入梔子可平衡藥性,避免滋膩生濕,同時也可針對熱毒引起的炎症、腫痛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2. 降火解毒:梔子對於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在解毒地黃丸中加入梔子,可加強其清熱解毒之功效,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解毒地黃丸」方劑中加入「肉蓯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 增強解毒功效: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潤腸通便、止咳化痰之效。其所含的蓯蓉多糖、生物鹼等成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毒素排出,輔助地黃等藥材更好地發揮解毒作用。

二、 緩解藥物毒性: 地黃性寒,長期服用易損傷脾胃陽氣,而肉蓯蓉性溫,可以溫補脾腎,緩解地黃的寒性,保護脾胃,防止藥物毒性。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前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前胡味辛、苦,性微寒,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效。方中地黃滋陰清熱,但若單用地黃恐寒涼過甚,前胡可協同地黃清熱解毒,並兼具疏風散寒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2. 利氣行痰,助藥下行: 前胡又能利氣行痰,有助於藥力下行,更好地發揮地黃滋陰清熱、解毒的功效。同時,前胡亦可緩解因熱毒壅滯肺經而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提高療效。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升麻,主要是利用其解毒透邪之效。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 宣肺透邪、升陽解毒 的功效。

當機體遭受毒邪侵襲,導致氣機鬱滯,邪毒內伏時,升麻可以 疏散肺氣、透邪外出,幫助機體將毒邪排出體外,達到解毒的目的。

此外,升麻還能 升陽解毒,提升機體抵抗力,進一步增強解毒效果。因此,在解毒地黃丸中加入升麻,可以有效提升其解毒功效。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緩和藥性: 白芍味苦甘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斂陰收汗之效。地黃性寒,服用過量容易傷脾胃,白芍可起到緩和地黃寒性,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作用。

2. 協同解毒: 白芍可與其他藥物協同解毒,如生地黃、黃芩、丹皮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白芍能養血柔肝,可減輕熱毒對肝臟的損傷,並促進肝臟解毒功能的恢復。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甘,性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解毒地黃丸以清熱解毒為主,知母可以輔助地黃、生地等藥物,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
  2. 滋陰生津: 知母除了清熱瀉火,還可滋陰生津,緩解熱毒所致的津液虧損。解毒地黃丸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陰液虧虛的疾病,知母的滋陰作用能幫助恢復人體陰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王不留行」,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活血化瘀:王不留行性味苦辛,具有活血化瘀、通經下乳之效。方中加入它,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助於清除毒素,減輕腫脹疼痛。
  2. 排毒消腫:王不留行有較強的利尿作用,能促進體內毒素排出,同時兼具消腫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可加強整體解毒效果,促進組織修復。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遠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解毒豁痰:遠志性味苦辛,入心、肺經,具有解毒豁痰、安神定志之效。方中地黃、黃芩等藥物清熱解毒,而遠志則可助其解毒之力,並能化解痰飲,使藥效更顯著。
  2. 寧心安神:毒邪傷人,往往伴隨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遠志能安神定志,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使患者安心寧神,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敗醬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敗醬草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發熱、咽痛、瘡瘍腫毒等症狀,敗醬草能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二、 活血化瘀:敗醬草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消除炎症,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敗醬草的加入,可增強「解毒地黃丸」的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活血化瘀等功效,使其更能有效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

解毒地黃丸中加入大棗,乃取其「甘溫」之性,以緩解藥性之寒涼。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此方以生地黃、丹皮等寒涼藥物為主,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但易傷脾胃。大棗的溫補作用,可中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並有助於藥力更好地發揮。

此外,大棗亦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進一步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解毒地黃丸

成分:

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補血。

黃耆:補氣固表,益氣生津。

天花粉:清熱瀉火,止咳化痰。

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桑螵蛸:澀精止遺,固澀收斂。

大黃:清熱利尿,瀉下止血。

人參:補氣益血,健脾益肺。

梔子:清熱涼血,瀉火除煩。

肉蓯蓉:補腎壯陽,益氣補精。

前胡:清熱化痰,止咳平喘。

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

白芍:平肝息風,養血調經。

知母: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王不留行:調經活血,利水消腫。

遠志:安神益智,利水消腫。

敗醬草:清熱解毒,排膿消腫。

大棗:益氣補血,健脾益胃。

功效:

  1. 癰疽發背:指背部出現膿瘡,常伴有劇烈疼痛。
  2. 時作寒熱:指病人在不同時間段交替出現畏寒、發熱等症狀。
  3. 疼痛不食:指患處疼痛,導致患者無法正常飲食。

總結:

解毒地黃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排膿、益氣固表、滋陰補血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癰疽發背、時作寒熱、疼痛不食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生乾地黃(焙)2兩,黃耆(銼)、栝樓根、黃芩(去黑心)、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桑螵蛸15枚(銼,炒),大黃(銼、炒)、人參、梔子仁、肉蓯蓉(焙)、前胡(去蘆頭)、升麻、芍藥、知母(焙)、王不留行1兩,遠志(去心)半兩,敗醬半兩,地脈草半兩,乾棗15枚(湯浸,去皮、核,以蜜1升和蒸成膏)。
上為末,入棗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加至50丸,空心米飲送下,日晚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解毒地黃丸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神經性厭食症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解毒地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一。 組成:生乾地黃(焙)2兩,黃耆(銼)1兩半,栝樓根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桑螵蛸15枚(銼,炒),大黃(銼、炒)1兩,人參1兩,梔子仁1兩,肉蓯蓉(焙)1兩,前胡(去蘆頭)1兩,升麻1兩,芍藥1兩,知母(焙)1兩,王不留行1兩,遠志(去心)半兩,敗醬半兩,地脈草半兩,乾棗15枚(湯浸,去皮、核,以蜜1升和蒸成膏)。 主治:癰疽發背,時作寒熱,疼痛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