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中丸

調中丸

DIAO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2.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22%
心經 22%
胃經 22%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調中丸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生津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調中丸針對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白朮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改善整體症狀。
  2. 燥濕健脾:白朮還能燥濕健脾,對於脾胃濕盛、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調中丸中常配伍其他燥濕健脾的中藥,白朮與之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燥濕健脾、調和脾胃的作用。

調中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健脾: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效。調中丸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而人參的補氣健脾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二、扶正祛邪:人參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增強人體抵抗力,抵抗外邪侵襲。調中丸中加入人參,可以加強其扶正祛邪的作用,更有效地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各種病症。

調中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在調中丸中,甘草能協調其他藥材的藥性,使藥效更穏和,不易產生副作用。
  2.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脾胃氣虛的功效。調中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加入甘草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達到健脾和胃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調中丸】功效與方義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兒科典籍,主治「小兒脾胃虛寒」。
小兒臟腑嬌嫩,陽氣未充,易因飲食不節或外感寒邪,導致脾胃運化失職,症見:

  • 脘腹冷痛、食欲不振
  • 大便溏泄或滯結(寒凝氣滯)
  • 面色青白、肢體倦怠
  • 或兼寒熱往來(寒鬱化熱,正邪交爭)

方以「調中」為名,重在調理中焦脾胃,溫散寒邪,健運氣機,兼顧虛實夾雜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君藥:

  • 人參、甘草(炙):甘溫補脾益氣,固護中焦,治虛寒之本。
  • 桂心:辛熱溫陽散寒,助命門之火以暖脾胃。

臣藥:

  • 柴胡:疏肝解鬱,升清陽,防肝木乘脾土,兼透散寒熱。
  • 木香、枳殼(麩炒):行氣寬中,消積導滯,治氣機壅塞之腹痛脹滿。

佐藥:

  • 茯苓:健脾滲濕,助運化水濕,治泄瀉。
  • 大黃(濕紙裹煨):緩下通腑,煨製後減其峻烈,專攻寒積滯結。
  • 鱉甲(醋炙):軟堅散結,防久病成癥,兼引藥入肝脾血分。

使藥:

  • 蜂蜜為丸:甘緩調和藥性,保護胃氣,適用小兒體質。

2. 配伍特點

  • 溫補與行泄並行:人參、桂心配大黃、枳殼,補虛不滯邪,攻邪不傷正。
  • 升降同調:柴胡升清,枳殼降濁,恢復中焦氣機升降。
  • 寒熱兼顧:桂心溫寒,大黃泄熱,針對寒鬱化熱之複雜病機。

3. 治療原理

  • 溫中散寒:通過桂心、人參解除脾胃虛寒。
  • 行氣導滯:木香、枳殼、大黃疏通氣滯、積滯,標本兼治。
  • 調和肝脾:柴胡、鱉甲疏肝柔肝,防木剋土,促進消化功能。
  • 丸劑緩圖:小劑量漸進,符合小兒「易虛易實」體質特性。

三、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雖標示治「小兒脾胃虛寒」,然其組方結構嚴謹,若調整劑量,亦可用於成人:

  • 寒熱錯雜型胃痛(如慢性胃炎)
  • 肝鬱脾虛泄瀉(如腸易激綜合徵)

唯須根據體質加減,如陰虛火旺者慎用桂心,氣滯重者可增陳皮。

傳統服藥法


柴胡、茯苓、人參、木香、桂心、大黃(濕紙裹煨)、枳殼(麩炒,去皮瓤)、甘草(炙)、鱉甲(醋炙)各等分。
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歲服2丸,至5歲3丸,熱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2.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3. 本方有滑腸作用,大便溏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癲癇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低血壓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胃腸出血脖子頸項酸痛腹瀉身體消瘦手腳冰冷食慾不振多痰呼吸氣短言語無力眼睛模糊

相同名稱方劑


調中丸, 出處:《保嬰撮要》卷九。 組成:白朮5分,人參5分,甘草(炒)5分。 主治:小兒脾胃虛寒。

調中丸, 出處:《本事》卷十。 組成:乾薑(炮)、橘紅、白朮、茯苓(去皮)、木香、縮砂仁、官桂(去粗皮,不見火)、良薑各等分。 主治:小兒久傷脾胃,腹脹。

調中丸,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人參半兩,白朮半兩,鱉甲半兩,柴胡半兩,茯苓半兩,三棱半兩,當歸半兩,陳皮半兩。 主治:化癖進食長肌。主治:榮衛不和,脾虛多病,肌體清瘦,或發寒熱,面色痿黃。

調中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二。 組成:白朮1兩半,高良薑1兩半,桂(去粗皮)1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京三棱(炮)1兩,紅豆蔻半兩,乾薑(炮)半兩,枳殼(去瓤,麸炒)3分。 主治:傷寒後宿食不消。

調中丸, 出處:《顱囟經》卷上。 組成:柴胡、茯苓、人參、木香、桂心、大黃(濕紙裹煨)、枳殼(麸炒,去皮瓤)、甘草(炙)、鱉甲(醋炙)各等分。 主治:小兒諸疳,或熱攻衝心,肺氣急,晝夜有汗,日漸羸瘦,不吃乳食。

調中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當歸半兩(銼,微炒),川椒1分(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附子1個(炮裂,去皮臍),狼毒半分(炒黃),巴豆10個(去皮心,出油盡),杏仁12個(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微黃),細辛1分,豉4合(炒微焦)。 主治:小兒胎寒虛,脹滿,不嗜食,大便青,夾白膿,及欲發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