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理中丸

茴香理中丸

HUI XIANG LI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6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19%
心經 19%
肺經 14%
肝經 9%
腎經 9%
膀胱經 4%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茴香理中丸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方中以茴香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但若脾胃虛寒,寒邪不去,則藥效難以發揮。白朮健脾益氣,能助茴香溫中散寒,提升療效。
  2. 固護脾胃: 茴香理中丸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白朮能固護脾胃,防止寒邪內侵,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進一步提升療效。

茴香理中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脾:人參為補氣藥,性溫,能補益脾胃之氣,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理中丸主治脾胃虛寒,而人參的補氣作用能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吸收,促進食慾。
  2. 溫陽散寒:人參亦具溫陽散寒之效,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茴香理中丸中,茴香溫中散寒,與人參共同作用,能更好地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引起的胃痛、腹痛等症狀。

茴香理中丸中添加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方中加入乾薑,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胃脘冷痛、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2. 助藥力:茴香理中丸中含有其他寒涼藥物,如薄荷、香附等,乾薑的溫性可以起到中和寒涼藥物的寒性,避免藥物過寒傷陽,同時也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茴香理中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茴香理中丸以溫中理氣、健脾和胃為目的,方中多用辛溫之品,如茴香、乾薑等。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起到調和的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能增強方劑的溫中理氣、健脾和胃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甘草在茴香理中丸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茴香理中丸方劑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調和脾胃: 茴香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消食化積,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因此,茴香在茴香理中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調和脾胃,改善因寒邪客胃或脾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茴香理中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中焦不和,脾胃虛寒」所致諸症,核心病機為陽氣不足、寒凝氣滯,具體表現可分為三類:

  1. 脾胃虛寒失運

    • 症見「飲食不下、米穀遲化」:因脾陽不振,腐熟無力,運化遲滯。
    • 「嘔吐冷痰、噫氣吞酸」:寒飲內停,胃氣上逆。
    • 「心下虛痞、怠惰嗜卧」:中焦氣機壅塞,清陽不升。
  2. 寒凝氣滯疼痛

    • 「腸中疼痛、霍亂吐利」:寒邪直中腸胃,氣機逆亂。
    • 「手足不和」:脾胃為四末之本,陽虛不達肢末。
  3. 新產或病後虛損

    • 「大病、新產內虛,吐唾不止」:氣血大傷,中焦虛冷,津液不攝。

此方特別適用於「虛寒夾氣滯」,既需溫補中陽,又需行氣散寒,較純溫補方(如理中丸)更兼顧氣機疏通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君藥:人參、乾薑

    • 人參「大補元氣」,益脾肺之氣,助運化之源;乾薑「溫中散寒」,直祛中焦沉寒,二者共復脾胃升降之權。
    • 針對虛寒本質,補氣與溫陽並行,符合「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原則。
  • 臣藥:白朮、甘草

    • 白朮「健脾燥濕」,助人參補脾益氣,兼化內停寒濕;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緩薑朮之燥烈。
    • 此二藥強化理中湯(人參、乾薑、白朮、甘草)基礎結構,專攻中焦虛寒。
  • 佐藥:茴香

    • 茴香「辛溫芳香」,歸肝、腎、脾、胃經,能散寒止痛、理氣和胃。
    • 關鍵加減:傳統理中丸長於溫補,茴香加入後,增強行氣散寒之力,尤善緩解「寒凝氣滯之腹痛、嘔逆」,使全方「靜中有動」,補而不滯。

2. 治療原理

  • 溫補行氣並用:以理中湯溫補中焦,茴香疏通滯氣,標本兼治。
  • 三焦氣機調和:中焦得溫則升降復,下焦寒凝得茴香辛散則腸鳴腹痛止,上焦陽氣充則噫氣吞酸除。
  • 蜂蜜為丸:取其甘緩之性,延長藥效,緩解乾薑、茴香辛烈之性,適合虛寒者長期調理。

3. 與相似方劑比較

  • 理中丸(無茴香):純治中焦虛寒,力專溫補,較乏行氣之功。
  • 附子理中丸(加附子):溫陽之力更強,適用於腎陽衰微、四肢厥逆者,但無茴香之走竄氣分效果。
  • 茴香理中丸:在理中湯基礎上,藉茴香「行氣散寒」特性,擴展至「寒凝氣滯」之痛症,適應證更廣。

總結

茴香理中丸以「理中湯」固本,佐「茴香」治標,體現中醫「寒者溫之,滯者行之」的辨證思路,適用於虛寒為主、兼見氣機不暢之證。其組方嚴謹,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為調理中焦虛寒夾滯之經典方劑。

傳統服藥法


白朮2兩半,人參(去蘆)2兩半,乾薑(炮)2兩半,甘草2兩半,茴香1兩。
溫脾胃,消痞滿,順三焦,進飲食,辟風寒邪氣。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二分作十丸。
每服1丸,食前用白湯化下,嚼服亦得;或丸如梧桐子大服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嘔吐噯氣上吐下瀉霍亂神經性厭食症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胃下垂腹瀉多痰腹中有鳴叫聲經常疲勞想睡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理中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三。 組成:白朮2兩半,人參(去蘆)2兩半,乾薑(炮)2兩半,甘草2兩半,茴香1兩。 主治:溫脾胃,消痞滿,順三焦,進飲食,闢風寒邪氣。主治:中焦不和,脾胃虛冷,心下虛痞,腸中疼痛,嘔吐冷痰,飲食不下,噫氣吞酸,怠惰嗜卧;霍亂吐利,腸鳴不渴,手足不和,米谷遲化;大病、新産吐唾不止,及新産內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