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理中加茵陳湯中加入人參,主要考慮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健脾,助運脾陽:理中湯原方即以人參、白朮、乾薑為君藥,補氣健脾、溫中散寒,而茵陳蒿則擅長清熱利濕,兩者合用,既能溫脾健運,又能清熱利濕,共奏補虛清熱之功。人參作為補氣之要藥,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使藥力更易於發揮。
- 扶正祛邪,提高療效:茵陳蒿性寒,久服易傷脾胃陽氣,人參則能補益脾陽,避免茵陳蒿寒涼之性傷及正氣,同時也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的恢復。
因此,理中加茵陳湯中加入人參,不僅可以增強補氣健脾的作用,更能避免寒涼之性傷及正氣,提高藥物療效,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理中加茵陳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茵陳蒿性寒,可清熱利濕,但脾虛者易致脾氣虛弱,難以運化水濕,故加入白朮健脾益氣,助茵陳蒿更好地發揮清熱利濕作用。
- 補中益氣: 理中湯原本就以補中益氣為主,白朮的加入更能增強補脾益氣之效,使脾胃功能恢復,進一步促進水濕運化,達到治療濕熱症的功效。
理中加茵陳湯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茵陳蒿性苦寒,理中湯性溫熱,甘草性甘平,能調和二者寒熱之性,使藥性協調,避免寒熱攻伐,更利於藥力發揮。
- 緩解藥性: 甘草能緩解茵陳蒿苦寒之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同時也能緩解理中湯溫燥之性,防止其燥熱傷津。
甘草在方劑中起到調和、緩解的作用,使藥性協調,更利於治療疾病。
理中加茵陳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溫中散寒、健脾燥濕。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痰止嘔、止瀉止痛等功效。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尤其擅長治療濕熱黃疸。
而理中湯本身以溫中健脾為主,加入乾薑可增強其溫中散寒的效果,同時也能抑制茵陳蒿的寒涼之性,防止寒涼之氣損傷脾胃。因此,加入乾薑既可提升湯劑溫中散寒的功效,又能避免茵陳蒿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理中加茵陳湯方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利膽,清熱解毒: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疏肝利膽,清熱解毒,可有效改善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腹痛、發熱等症狀。
- 利濕退黃:茵陳蒿具有利濕退黃之效,可幫助排出體內積聚的濕熱毒素,加速黃疸消退。
因此,茵陳蒿的加入,不僅能加強理中湯的溫中健脾之效,更可針對黃疸等濕熱病症進行治療,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理中加茵陳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冷中寒,脈弱氣虛,變爲陰黃」,乃因脾胃虛寒兼濕鬱發黃所致。陰黃的特徵為黃疸色澤晦暗如熏黃,伴隨倦怠嗜臥、短氣、自利(腹瀉)等虛寒之象,與陽黃(鮮明如橘子色、熱象明顯)相對。其病機為中焦虛寒,脾失健運,濕濁內蘊,進一步阻滯氣機,導致濕熱鬱而不化,熏蒸肌膚成黃。
組成與治療原理
- 人參:補益脾胃之氣,助運化機能,解決「氣虛」之本。
- 白朮:健脾燥濕,強化土氣以制水濕,炒用更增溫性,適合虛寒夾濕。
- 乾薑:溫中散寒,助陽化濕,針對「傷冷中寒」之核心病機。
- 炙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輔助溫補之力。
- 茵陳:利濕退黃,專治黃疸,引濕熱從小便而出,為治標之藥。
加減邏輯:
原方基礎(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為《傷寒論》「理中湯」架構,主治脾胃虛寒。加茵陳後,轉為溫中健脾兼化濕退黃,形成「溫補中焦+利濕退黃」的配伍思維,符合陰黃「虛寒為本、濕鬱為標」的特性。
黃疸辨證中,若濕重(如小便黃、倦怠明顯),會調整分量或加茯苓(如後段加減法),強化淡滲利濕,體現「虛者補之、寒者溫之、濕者滲之」的整體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人參2錢,白朮2錢,甘草2錢,乾薑2錢,茵陳2錢。
水2盞,煎至8分,去滓服。
黃疸:一身面目俱黃,暗如熏黃,巳食如飢,倦怠嗜臥,短氣,小便色黃,自利,乃脾胃濕熱內鬱,膀胱之氣不化,漸成黃疸,證屬虛候,以炒白朮三錢,人參一錢,乾薑八分,炙甘草八分,綿茵陳二錢,白茯苓三錢治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溫熱助陽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燥濕利水的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理中加茵陳湯, 出處:《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五。 組成:人參2錢,白朮2錢,甘草2錢,乾薑2錢,茵陳2錢。 主治:傷冷中寒,脈弱氣虛,變爲陰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